在各种三国文化(比方说《三国演义》)的持久熏陶之下,对于三国这段历史,很多人往往都是耳熟能详,都能说出一段三国故事。
而说到三国,有一个人是大家永远都绕不掉的。他就是曹操,曹孟德。有些朋友喜欢曹操,有些朋友则讨厌曹操。
但是,无论我们对曹操是喜欢,而是讨厌,谈到三国这段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谈到曹操。
起兵之初的曹操,并不像他日后那样威武。他曾经惨败于西凉军之手。在他取得了兖州以后,又一度被吕布袭击了大本营,一时步履维艰。
但是曹操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手。在战胜了袁绍以后,曹操完成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成为了当时天下最强大的一股力量。曹操崛起的这段故事,不可谓不励志。
那么,曹操是怎样实现崛起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重要的原因。而且笔者可以这样说,这是历朝历代都适用的两个法宝。
一、对粮食问题的重视。
有一句人尽皆知的俗语: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对于一个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元196年,当时在洛阳惨遭风吹雨打的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请到了许昌。
如此,粮食问题也就摆在了曹操面前。毕竟自己手下的官兵百姓都是要吃饭的。就在这一年,曹操听取了自己的两位下属—枣祇以及韩浩的进谏,决定采取屯田制。
严格来说,曹操他们并不是屯田制度的发明人。早在西汉时期,边疆部队就曾经采取过屯田制。但是,曹操他们汲取了先人的经验,首次将屯田制大规模应用,使其真正成为了一种经济以及社会制度。
当时,由于天下兵荒马乱已有多年,许多土地已经沦为了无主之地。以曹操为例,他辖区内的那些无主之地,实际上都已经姓了曹。
曹操充分利用了这些土地。此前,曹军在与黄巾起义军的作战中,缴获了大量的农具。曹操下令聚集起流亡的百姓,把手中的农具分给这些百姓,让他们耕种这些土地。等到收割的时节,土地的产出由政府和百姓对半分。
诚然,这个制度下,政府征收的比例固然很高,高达一半。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原本居无定所,忍饥挨饿的百姓确实因此能够吃上了饭,日子开始安稳了起来。
而曹操也因此积聚了不少粮食。可见,屯田制对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有着很大的功劳。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屯田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东吴孙权曾经这样评价曹操:曹孟德的用人水平,是世间罕有的。作为曹操的对手,孙权完全没有必要去说曹操的好话。可见,孙权对曹操的这个评价,应该还是比较客观的。
笔者在这里举几个例子。清代文人龚自珍有这么一句诗句:不拘一格用人才。曹操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曹操的谋士郭嘉足智多谋,却并不是一个道德完人,私生活不是很检点。但是曹操看重郭嘉的才华,不因此因噎废食,依旧重用郭嘉。曹操麾下的许多大将,原本来自敌营。
比方说,张郃原本是袁绍的大将,张辽曾经是吕布的大将。但是等到他们归顺曹营以后,曹操不看他们的出身,予以重用。
果然,日后,张郃指挥魏军,在街亭之战中大败蜀军。而张辽也在东南战线多次击退了吴军的入侵。还有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他曾经为袁绍起草伐曹檄文,大骂曹氏。但是官渡之战后,曹操欣赏陈琳的才华,选择不追究他,让他在自己的手下任职。由此,曹操的手下聚集了许多人才。
对粮食问题和人才的重视,为曹魏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未能见到天下的一统。但是他给儿子曹丕留下了一个强大的曹魏帝国。日后曹魏灭蜀,西晋灭吴,与曹操在世时打下的底子密不可分。
放眼新中国。毛主席时期,我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如红旗渠),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邓公时期,我们又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并在农村首先进行改革,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由此得以释放。
由此可见,历届领导人对于人才教育与农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视的。在建国七十年后,中国的国力日益昌盛,有着各方面的重要因素,其中就包括了农业发展和人才教育两个方面。因此笔者之前才说,这是两个一直都适用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