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朝人去日本当外教什么待遇?七品官职起步,最高能做到封疆大吏
创始人
2025-07-16 04:32:15
0

公元734年,一位叫袁晋卿的大唐少年郎,在未及弱冠(20岁)之年,遇到了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抉择:

留在大唐,还是冒死东渡日本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那时的大唐正处于最繁盛的时代——

开元盛世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不断吸引着各国民族来此学习交流,正所谓“

万国来朝,八方来贡

”,尤其是东亚国家,无一不掀起“

大唐热

”。

就在所有人都恨不得留在大唐、留在长安的时候,怎么会有人想要“

逆流

”而行,跑到蕞尔小国去呢?

原因很简单——

大唐实在太卷了

在唐朝,但凡想要出人头地,最优选择就是

做官

,想要做官,一般有

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通过

门荫

,即凭借父辈、祖辈的功勋获得官职爵位,说白了,就是拼家世,显然普通人走不了;第二种是

科举

入仕,与明清比起来,唐代每年开科取士的名额非常少,有人做过统计,有唐一朝平均下来,全国范围内每年录取的士子只有100人左右,可见难度之大;第三种就是做

幕僚

,唐朝中后期,一些屡试不中的人往往会加入某个节度使的麾下,以期谋得一官半职。

与寒门子弟比起来,袁晋卿的起点不算太差,他的老家在河南淮阳,祖上可追溯到春秋时代的

陈国大夫袁涛涂

,不过到了唐代,袁家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想要通过门荫做官是不可能了。剩下的只有参加科举和做幕僚,科举不用说,竞争实在太大,除非十分拔尖,且擅于考试,否则搞不好考一辈子也做不了官,而做幕僚也要看运气,想凭此出人头地实非易事。

而袁晋卿本人呢,据

《日本国志》

记载,他

精通《尔雅》

《文选》

善声学

。《尔雅》是儒家经典之一,《文选》是南梁编修的一套诗文集,都属于大唐学子的入门级科目,算不得什么优势。

由此可看出,在人才辈出的泱泱大唐里,

袁晋卿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拼家世不行,靠才学希望渺茫,大唐实在是不好混啊,怎么办?恰好在这个时候,袁晋卿被日本遣唐使相中了,热情邀请他东渡日本

教授唐音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去日本做一个

口语外教

要知道,

白江口之战

后(大唐和日本的第一次交战),日本彻底被打怕了,不仅低头称臣表示服从,还升起了强烈的“

慕唐

”之心,全方位模仿唐朝,为此,每年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到大唐留学交流。

然而,日本遣唐使来到唐朝后,却发现交流成了难题。为啥?隋唐以前,日本人学习的汉话是江南“

吴音

”,又叫“金陵音”,这是

南朝时的普通话

(官话),经百济国的一个和尚传到了日本。谁曾想,隋文帝一统天下后,定都长安,以洛阳为陪都,自此,隋唐两朝的普通话就变成了以秦音和洛阳音为基础的长安音,这就是后来的“

唐音

”。

唐音与吴音的说话发音差别很大

,只懂得吴音的日本人来到长安,几乎成了聋子和哑巴,还谈何学习交流?所以,

唐音老师就成了日本最急缺的人才

。袁晋卿精通的《尔雅》,本身就是一部大辞典,是音韵学方面的著作,并且他还擅长声学,估摸着考个“大唐普通话一级”完全不成问题,如此一来,他可不正是日本渴求的口语人才。

对袁晋卿而言,以他的才学,留在人才济济的大唐很难有出头之日,但如果去周边小国进行“教化”,绝对是绰绰有余,搞不好还能名留青史。18岁的袁晋卿,正是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时候,所以,他最终做出了选择——远离父母故土,

冒死前往异国搏一个前程

公元

735年

,历经数月的漂泊辗转,袁晋卿随着日本使者多治比广成的队伍抵达奈良。据《日本国志》记载,袁晋卿的到来,受到了

圣武天皇

的热烈欢迎,刚一见面,就授予他“

音博士

”的官职,进入大学寮(日本最高教育管理机构)教授贵族子弟大唐普通话。

这个“音博士”是多大的官呢?自

大化改新

之后,日本全面学习唐朝,其官职品级可分为

九品(位)

,每品又有正副、上下之分,共

36阶

。袁晋卿的音博士为“

从七位上

”,相当于我国古代七品县令的官阶。

别看品级不高,对于一个只有18岁的外国人来说,在毫无根基、毫无经验、毫无贡献的前提下,从一介白身一跃成为七品官,这样的待遇即使放在现在,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更别说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了。

就这样,袁晋卿在日本大学寮里担起了外教,这一教就是32年,虽然音博士的这个头衔没有变,但袁晋卿的官阶却像做了火箭一样向上升,

32年内连跳8级

,经从七位上、正七位下、正七位上、从六位下、从六位上、正六位下……一直晋升到了

从五位上

在中国古代,五品官位可谓一个分水岭,五品以下都是低级官阶,往上才真正步入中高级官职的行列。那时的日本也差不多如此,进入“

五位

”官阶以后,可被

称为“大夫

”,享有各种特权,相当于步入贵族行列,而那时的官阶一般6年评选一次,按照正常流程,袁晋卿想要升到从五位上,至少需要48年,可他只用了32年,

平均每4年升一次

,达到了

日本教职官位的最高峰

袁晋卿的仕途为何如此顺遂呢?这或许与他的贡献有关。著名的日本高僧

空海

在《性灵集》中这样描述:

“(袁晋卿)诵两京之音韵,改三吴之讹响,口吐唐言,发挥婴学之耳目。”

传播唐文化,教授日本学子正宗的唐音,多年的影响下,袁晋卿从寂寂无名的唐朝“老外”,变成了日本名高望重的人物,光仁天皇因此

特赐袁晋卿日本姓氏

——

清村宿袮

做老师之余,袁晋卿还成了日本

一方大员

:公元769年,袁晋卿被封为了“

日向守

”。这是什么官职?

日向,即

日向国

。奈良时代,日本分为五畿七道,其下又有60多个国,这里的“国”并非诸侯国,而是日本的一个

地方行政单位

,可以理解为唐朝的“州”,下面又有郡、里等更小的划分。而“某某守”,就是

地方最高长官

的称呼,因此,袁晋卿的日向守一职,正如空海所说的那样,相当于“职践

州牧

”,放到唐朝,就是封疆大吏。

虽然以目前的资料很难知晓,袁晋卿的日向守一职到底是虚衔还是拥有实权,但可以确认的是,他在这个任职上待了

近9年

,后来的日本名将明智光秀也担任过此职。

公元

778年

,袁晋卿卸任日向守,恰逢大唐遣使访日,日本天皇遂授予袁晋卿为

玄蕃头

一职,相当于一国外交官,代表日本国负责接待各国外宾、使节等事宜,此外还兼管各地的佛寺僧尼。在此之前,

从未有外国人任过这一官职

,可见日本朝廷对袁晋卿的重视和信任。

公元

785年

,这是袁晋卿赴日的

第50个年头

,此时的他已接近70岁高龄,按理来说,差不多可以退休致仕,回家安享天年了,谁曾想,他非但没有离开官场,反而再次成了一方大员——被封为“

安房守

”。

50年宦海生涯,袁晋卿一路官运亨通,与日本妻子育有9子1女,整个一生算得上非常圆满了。当年的那个内心迷茫的18岁少年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在故土难以实现的青云之志,竟在异国他乡逐一实现了,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人生源于一念,命运在于选择”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喝茶可以替代喝水吗? 喝茶可以替代喝水吗? 不建议用喝茶完全替代喝水。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茶内的咖啡碱能刺激神经,...
“红色足迹”暑期见习营丨高源土... 编者按:今年恰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永州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8月21日,“红...
原创 他...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蒋介石“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口号下,国共双方...
原创 人... “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最为...
原创 良...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情况决定着老百姓的温饱,更关系着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如果...
原创 1...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古往今来,许多人因为他们生前所为而被人们所铭记,我们称他们为历史伟人。但是...
原创 上... 为了建立新中国,很多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顶着内忧外患,顽强抗争,哪怕是牺牲自己的...
原创 元... 自公元1206年中国北方蒙古贵族首领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国后,蒙军与金军、夏军、宋军以及中亚、...
原创 白... 文| 晨语初听 编辑| 老涵 前言 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是历史上十分热闹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百家争...
原创 曹... 曹操死后,曹丕夺得汉朝的皇位后,汉献帝为何不去投靠蜀汉呢?毕竟蜀汉的君主刘备一直号称以匡扶汉室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