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3年,北方六镇起义可以说拉开了整个北魏后期军民起义、社会大动乱的序幕。
各类起义层出不穷,断断续续持续了8年左右的时间,导致北魏王朝彻底失去了北方地区的主控权。
在此期间,一些掌握军权的大臣逐渐成为了北魏政局的主要掌控者,其中就包括轰动朝野的尔朱氏。
伴随尔朱荣集团的扩张和对朝局的介入,尔朱荣急需整合集团内部和洛阳朝廷的政治势力,以统合南北、重塑政权。
尔朱荣虽然有称帝的野心,但他毕竟是胡族,想要直接继位,反对的声音会非常高。
因此他急于寻求一个傀儡皇帝,来成就他的野心霸权,这就开启了北魏政局的动荡之门。
那么,尔朱荣做了哪些举措,开始为他的“异心”铺路呢?他又是否取得成功呢?
这要从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说起。
01册立新君,发动河阴之变
北魏孝明帝于武泰元年二月暴毙。野心勃勃的胡太后扶植孝明帝年仅3岁的族侄元钊为帝,以便继续把持朝政。
眼看大好的时机就在眼前,尔朱荣岂能同意?他公开质疑明帝死因,提出改立宗亲中年龄和声望都比较高的皇族为帝,同时领兵南下。
尔朱荣的此番神操作,完全是因为他心中已经有了“新君”的合适人选。
尔朱荣瞩意的对象是元子攸。即后来的北魏孝庄帝,而这元子攸也是位有野心之人,因此二人一拍即合,达成一致。
尔朱荣因此率军挺进洛阳,发动政变,胡太后在洛阳禁军和朝廷上层倒戈的压力下被迫退位,元子攸继位。
那么,尔朱荣立新君的行为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这一行为其实是他为了完成其篡位野心而实施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中的一个环节:
为了防止皇帝一家独大,尔朱荣又从其所封诸王中挑选了尔朱天光、刘曜子、尔朱荣长子尔朱世隆等作为新君的辅政大臣,将他们的权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在这种情况下,新帝虽然继位,但他本人却并不能完全控制朝廷大事。所以,尔朱荣立新君就等于完成了篡位的第一步。
而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以及防止出现意外,他还需要“清君侧”,把和自己有不同政见的大臣逐一清除。
因此他悍然发动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尔朱集团与部分洛阳禁军联手于河阴之野将胡太后、幼帝及上千王公大臣以“祭天”为借口除掉。
与此同时,他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洛阳的群臣2000多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迁都洛阳以后汉化的官员。
此次杀戮可以说是一场“汉化”的清扫,原来平城迁移过来的代北士族以及汉化官员,在此次灾难中几乎全部覆灭。
在尔朱荣的“统一”过程中,除了武力扩张外,还有“人心”的统一。因为这两点因素,都是建立在“人心”的基础上。而人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因此在尔朱荣的“统治”过程中,既要对武力的扩张保持警惕,又要防止出现人心的变化。
于是尔朱荣通过“招抚”的手段,试图用自己的威名换取更多人对自己地位的认可。
但是由于他想借此来树立一个胡族皇帝——而这一行为也为后来北魏王朝陷入内乱埋下了伏笔。
02 篡位梦破灭,尔朱荣被杀
“河阴之变”之后,尔朱荣一手打造的孝庄帝开始不满尔朱荣的嚣张跋扈,而自己也不想一直受人摆布,也开始秘密筹谋如何能卸下尔朱荣的权利。
作为新君初立,元子攸也清楚自己的处境,一无兵权,二无发言权。
他虽身为皇帝,但自身实力却与尔朱荣相差悬殊。
从现有的情况来说,尔朱荣手握兵权,北魏所有的部队目前都听命于尔朱荣,只要他想做皇帝,那自己的小命就没了;从政局来说,尔朱荣家族的势力遍布朝廷,且占据重要位置。
孝庄帝面对此种境况,并没有和尔朱荣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降低姿态,传言给而朱荣,说自己不敢奢求地位,并声称,国家社稷的安危,还得仰仗尔朱荣,以此来求同存异。
在根基未稳之前,孝庄帝还是以韬光养晦的政策和尔朱荣和平相处。
孝庄帝的此番考量,也可以说是和尔朱荣的殊死一搏,对尔朱荣来说,也是起到了一定的震慑。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孝庄帝终于按捺不住,宣尔朱荣单独觐见的时候,在皇宫内设下伏兵,将其杀死。
此番举动虽然彰显了他的皇权,让朝野上下颇为朝野震动。但是也加速了他帝王之路的结束。
孝庄帝终于出了一口恶气,没有了尔朱荣的摆布,正好可以大施拳脚。却没想到尔朱荣家族怎肯善罢甘休,其弟又亲帅大军直奔洛阳。
尔朱兆以报仇为名,率军冲入宫中,将孝庄帝斩杀,自此,北魏政局又一次陷入混乱,而这一次孝庄帝的覆灭,距离上一次的“河阴之变”,也不过才一年的时间。
尔朱家族看来是不当皇帝誓不罢休,尔朱兆在杀了孝庄帝之后又扶植了一个傀儡皇帝元恭,就是当时的节闵帝。
尔朱兆则又复制了其兄长的道路,继续把持朝政。而他还不具有尔朱荣的才干,使得北魏的政局更加混乱不堪。
自此,各地手握兵权的人,纷纷拥兵自重,为了争夺地盘纷争不断,加速了北魏王朝走向分裂。
03政权更迭,北魏政权分裂
尔朱兆时期,地方军事势力割据,其中以关中的宇文泰和东方的高欢比较强大。
宇文泰曾经跟随起义军的首领葛荣发动了河北大起义,由于其同北魏军队作战过程勇往直前,因此深得葛荣重用。
随后,宇文泰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经过几番较量,吞并了贺拔岳的部队,占据了关中,割据一方。
高欢曾经参加过北方六镇起义,在失败之后成为了尔朱荣的一名得力干将。
因此,他们二人是后尔朱荣时期,北魏地方军事权力最大的势力领导者。
高欢也是在尔朱荣手下的时候,屡立战功,因此有了发展自己军事实力的机会。尤其是在尔朱荣被杀之后,他基本上将尔朱荣麾下的士兵以及河北起义的民众约20万人组织起来,建立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军队。
但高欢的军事实力真正崛起却是尔朱兆时期。
那时候,尔朱兆虽然掌控了北魏的皇宫以及首都的要地,但是他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对周边地方的控制权。
尔朱兆还以为自己还能调遣高欢的大军,要求他驻扎在周边的城镇,以加强自己在中央的军事力量。
想不到的是,高欢志不在此,而是率20万大军,直扑洛阳,冲进宫中,直接杀死了当时在位的傀儡皇帝节闵帝,拥立自己的傀儡元脩为帝,也就是后来的孝武帝。
从此高欢占据洛阳,成为北魏核心政治和经济区的统治者,与关中的宇文泰形成对峙。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对于权利的争夺,从未因为朝代的更迭而停止。
孝庄帝为了摆脱尔朱荣的控制,而杀死尔朱荣。孝武帝因为不满高欢的摆布,选择了出逃。
只不过他出了狼窝又入虎口,不过是政权争夺下的又一位牺牲品。
公元534年,孝武帝逃出洛阳,远走关中去投奔宇文泰,殊不知宇文泰也是和高欢相类似的嚣张跋扈军阀。
高欢发现在手中的棋子居然不满自己的摆布,出逃了。只能又拥立了一个新的傀儡皇帝元善是为孝静帝。
出逃的孝武帝,本以为在宇文泰的支持下,自己可以夺回江山,想不到宇文泰竟然出手更狠:“想利用我,没门。”直接将他杀了。
随后宇文泰这边也拥立自己的傀儡皇帝,就这样北魏分裂的局面已成定局,等待它的就是最后的灭亡。
随着尔朱荣被杀,尔朱世隆之子尔朱荣篡位称帝,建立北凉政权,北凉是北魏的最后一个王朝。
北凉的建立不仅使原本就处于夹缝中的北魏政权得到进一步整合,同时也使北魏分裂为南、北两部分。
结尾
北魏政权晚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各方势力割据混战,皇室内部暗潮涌动,都加速北魏政府的灭亡,在各地起义的冲击下,北魏政府摇摇欲坠。
乱世出枭雄,北魏政局的不稳,成全了尔朱氏家族的迅速崛起,各方势力的争夺,权利的倾轧,直接导致了北魏政府的皇室更迭,短短的7年时间,北魏更换了6个傀儡皇帝,由此可以想象当时北魏的政局是多么混乱和惨烈。
尔朱氏的倒台实际上与当初北魏皇室权力不断衰落的原因十分类似,都是原来拥有强大政治、军事实力的一方,最终受到不断崛起和扩张的新军阀势力的威胁,最终走向灭亡。
高欢和宇文泰作为北魏灭亡之际割据东部和关中的两大军阀,一直处于激烈的交锋和对抗之中,
最终以北魏王朝的覆灭而告终,北魏统治就此结束。
尽管尔朱氏在军事上的失败,给北魏政权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却给以后魏晋南北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时民族矛盾、政治斗争激烈而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民族矛盾、政治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动力,为以后南北分裂局面长期持续下去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也是北朝后期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繁荣鼎盛、政权更替频繁和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