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建成后,在一千三百多年中,大自然的风化侵蚀扫光了地表建筑,剥蚀了石雕石碑,甚至一些地形都大大改变了。唐代时,皇帝的陵园有军队驻守,保护得比较好。可在唐亡以后五代时,军阀温韬任耀州(今陕西耀县)节度使,他将自己管辖区内的唐代皇帝陵全都挖开,盗取其中殉葬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据历史记载,昭陵虽然最为坚固,但也被挖开,温韬这家伙从长而深的墓道中进人石宫,看见石洞中宫室非常宏丽,一点也不亚于人间。中间是放太宗灵枢的正寝,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石函,函中又有铁盒,内藏有很多唐以前的古老图书,以及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等人亲笔书写的碑帖,墨迹纸张还像新的一样。温韬把这些文物宝贝通通盗走了。
陵前唐代所立的石碑早已丢失,一直到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在昭陵北面距石宫不远处立了一块石碑,碑文是:“唐太宗昭陵”。此外就只有清代历次派人祭祀昭陵后所立的石碑或石碣(圆头碑)了。
唐太宗从马背上取得天下,他非常喜爱骏马,尤其是在战场上供太宗骑乘并立有功勋的战马,更受到特别的看重。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亲自挑选了他骑乘作战的骏马六匹,即:飒露紫、拳毛驹(音瓜)、白蹄乌、特勒、青雅和什伐赤,由当时的大画家阎立本绘出图样,再由工匠雕成石像,放在昭陵北面的祭坛内。这就是我国石雕艺术史上极其著名的“昭陵六骏”(见图1、图2)。六骏雕成之后,唐太宗亲自为每骏写了赞词,例如对特勒骠的赞词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人险摧敌,乘危济难。”并由当时的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后刻石。
(图1)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现陈列于美国费城大学图书馆
(图2)昭陵六骏之——什伐赤
现陈列于西安市陕西博物馆(碑林)
昭陵六骏都是当年唐太宗骑着南征北战,开拓大唐疆土的功臣。例如在唐军对洛阳王世充的战斗中,唐太宗骑着飒露紫率军猛攻,正当敌人即将撤退时,飒露紫胸前突然中箭,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太宗的随从武将丘行恭飞马上前,将自己的战马让给太宗,并立即为飒露紫拔箭。在飒露紫这块石雕上,刻着身佩战刀的丘行恭正为战马拔箭的情景,忍着剧痛的飒露紫安静地站着,将军小心翼翼的怜爱神态,显示出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昭陵六骏石刻每块宽约五尺半,高四尺半,厚约一尺,采用圆雕和浮雕结合的形式,造型新颖,神态生动,在艺术上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界。遗憾的是,没有留下雕刻工匠的名字。中唐诗人李贺,写了一组二十三首《马诗》,其中第十六首记述了唐太宗获得昭陵六骏之---拳毛骑的经过。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六)
李贺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诗中的拳毛即拳毛骑,“骗”是一种黑嘴的黄马。诗的意思是:唐军斩杀了隋的王公,夺来了他骑的骏马拳毛献给太宗。拳毛辆啊,别嫌新主人身上的铁甲太沉重,在战场上努力奔驰吧,去追逐那逃跑得像飘风似的敌人。
在盛唐边塞诗人岑参写的《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有咏骏马什伐赤的诗句。
玉门关盖将军歌(摘录)
岑参
枥上昂昂皆骏驹,桃花叱拨价最殊。
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马厩里都是气字轩昂的骏马,其中以桃花色的叱(音赤)拨马价格最为昂贵。将军骑着它到城南去打猎,在隆冬时节射杀了千年的老狐狸。
上诗中“叱拨”和“什伐”,都是古波斯语“阿湿婆”的缩译,而桃花为红色,故“桃花叱拨”即“什伐赤”,它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外来骏马。由马名可以推测,它原产于波斯(今伊朗)。
关于“昭陵六骏”,在唐代即已流传着这样的一段神话:安史之乱起后,唐将哥舒翰率军与叛军将领崔乾佑在潼关外进行了一次会战。唐军大败,崔乾佑领白旗叛军骑兵左右驰突,唐军怕他像见了神鬼一样。突然又见到几百队黄旗军,唐军以为是叛军,不敢接近。不久,见到黄旗军与崔乾佑的白旗军打了起来,反复交锋多次后,黄旗军忽然不见了。后来看守昭陵的官员向皇帝报告,说在潼关会战那一天,陵前的石人石马出了一身大汗。这就是说,那天参加战斗的黄旗军是昭陵前的石人石马组成的。看守昭陵的官员造出这样一段神话,是想证明太宗威灵长存,一直在保佑他的子孙。殊不知这反而说明太宗的子孙们不争气,连江山都看守不好,连累得祖宗在陵墓中都不能安息。
诗人李商隐在他写的七绝《复京》中,就用到上述这个典故。
复京
李商隐
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
天教李令心如日,可要昭陵石马来。
此诗写的是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将李晟(音胜)平定朱泄、李怀光的叛乱,收复长安的事,故诗题为“复京”。
全诗的意思是:朱泄和李怀光的叛军被迅速打败了,万民一齐向着轩辕台(传说中黄帝所建,借指唐代皇帝居住之处)朝贺平叛战争的胜利。老天使得司徒兼中书令李晟赤胆忠心,用不着再要昭陵石马前来助战了。
昭陵六骏雕刻非常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加之它们一千多年来一直陈列在著名的昭陵前,因此,这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文物。
大约在清末民国初年,有一个在当时北京外国公使馆工作的英国人,将昭陵六骏的缩小拓本带到伦敦,引起很多人的惊叹,于是他劝英国政府设法收买。谁知被美国人抢先下手。
1914年,美国人勾结北京古董商赵鹤舫,许以重价,要他盗出六骏。那时袁世凯当权,赵拿着袁世凯二儿子袁克文的运送封条到西安,让当时的陕西将军陆建章派兵保护,从昭陵将“飒露紫”和“拳毛骑"两块拆下运到北京,交给了美国人。余下四块准备继续盗运,可不久发生反袁起义,陆建章跟着倒台,于是只好暂停。到1917年,赵鹤舫又到西安,买通了陕西督理陈树藩的父亲,将余下的四块打碎后装箱,秘密沿渭河用船运出境。西安人民知道此事后,纷纷向陈树藩提出抗议。正好盗运的船到渭南(或潼关)时,因遇到渭河北岸有张钫、郭坚等人起兵反陈,船只不能通过。陈树藩也知道此事关系重大,就派人将船追回,将余下的四骏交给陕西省立图书馆保存。
1950年后成立了陕西博物馆,这劫余的四骏由博物馆接收,拼合修补后镶嵌在石马廊陈列。由于破损严重,艺术上的损失是很难估计了。被盗去的两块,现陈列在美国费城大学图书馆中。
1971年,发掘了昭陵陵园内的尉迟敬德墓,此墓主人即大名鼎鼎的武将尉迟恭。经过大量小说、戏曲和民间传说的渲染,他的形象和事迹几乎是妇孺皆知。尉迟恭是一员面如锅底的黑大汉,手执钢鞭武艺高强,善良而又鲁莽,多次救唐太宗于生命危险之中,他的出身呢,却是一个穷困的铁匠。由实际调查和发掘知道,他的墓土堆为尖锥形,高约十一米,墓前有高达四米半的石碑,上书“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十六字。
此墓因被盗墓者彻底破坏,出土文物不多,只有尉迟敬德和他妻子苏氏的石刻墓志雕刻相当精美。据墓志铭记载,尉迟敬德曾祖、祖父和父亲三代都是大官,所以他出身铁匠一说就很值得怀疑了。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义成军节度使曹华献给朝廷一支铁马鞭,据说是从汴水中捞得,马鞭上刻有:“贞观四年尉迟敬德”字样,说明是开国功臣尉迟恭的遗物。晚唐诗人李昌符知道此事后,写了一首咏叹的七律:
咏铁马鞭
李昌符
汉将临流得铁鞭,鄂侯名字旧雕镌。
须为圣代无双物,肯逐将军卧九泉。
汗马不侵诛虏血,神功今见补亡篇。
时来终荐明君用,莫叹沉埋二百年。
此诗的意思是:汉家的将军曹华在河边得到了铁马鞭,上面雕刻着鄂国公的姓名“尉迟敬德"。这本是圣明的太宗时代无与伦比的宝物,怎能随着尉迟将军深埋在地下呢!当年它赶着汗湿的骏马在战场上飞奔,毫不沾染敌人的污血;由它所显示的巨大功勋,将补史册的不足。时运到来这铁马鞭终将归英明的皇帝所用,不用叹息它已沉埋了二百个年头。
凡是到昭陵游览,必定要参观昭陵博物馆。博物馆建在李動(徐懋功)的墓园上,紧靠公路,交通方便,有汽车可直达。
李勃死于武则天掌权时。当唐高宗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时老臣长孙无忌(高宗的舅舅)、褚遂良等人坚决反对。高宗又征求李的意见,李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这样高宗就下决心立武则天为后。武则天很感谢李这一句关键的话,在他死后特地给他建了一座高达二十米,形状很特殊的幕,由三个排成品字样的山状坟丘合成,用以纪念李在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的战功(见图3)。
(图3)建在李勣墓园上的昭陵博物馆
在墓前两侧,排列着石人、石狮和石羊,迎面立有六米高的墓碑,上有唐高宗亲自用行草书写的碑文(见图4),碑正面刻有“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字样。
(图4)唐高宗李治书李碑(拓片)
后来李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武则天一怒之下掘了李的坟,并焚尸扬灰。武则天死后,又为李平反昭雪,重新举行葬仪,将他的一套衣冠和一口宝剑埋人墓中。博物馆建成后在李劼墓中发掘出了埋人的宝剑和一顶“三梁进德冠”,这种冠是唐太宗创制,用以赐给亲近大臣的朝冠。李墓中发掘出的这顶“三梁进德冠”,是全国惟一的一顶唐冠,现已展出(见图5)。
(图5)李墓出土的三梁进德冠与宝剑
李劼墓两旁,是博物馆的展览大厅,其中陈列了昭陵墓园中大量的墓碑,以及从一些墓中发掘出的唐代文物(见图6、图7),其中有精美的唐三彩、各种彩绘俑及壁画等。
(图6)女舞图
陪葬昭陵的李勤墓中壁画
(图7)唐三彩运丝绸骆驼
唐诗故事丨《兰亭序》真迹何处寻
唐诗故事丨乐游原上望昭陵
唐诗故事丨艰难的“慎终如始”唐太宗的晚年
来源:王署《唐诗故事》
编辑:李越洋
校对:新闻中心
终审:张蓉蓉、李文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