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汉高祖建立西汉王朝后,剪除了异姓诸侯王,同时也分封了同姓诸侯王;刘邦采取郡县与分封结合的方式,就是为了稳固皇权。
短期还好,长期下去诸侯王们就会为了权力大打出手,不利于汉朝长治久安;汉文帝时期就曾爆发过济北王和淮南王叛乱,有两个大臣贾谊与晁错建议刘恒削藩。可即便刘恒想削藩,但也是心有而力不足,为何会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情况?
汉朝建立后,整个王朝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刘邦与继任者汉惠帝刘盈还未来得及发展,这个重任就落到了继任者汉文帝刘恒手中。
诸吕之乱导致汉朝政局动荡不安,汉文帝刘恒登基称帝后,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改善了这一局面,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汉朝正处于发展时期,时机尚未成熟,不宜削藩,否则会动摇国本。
北边的匈奴要防范,诸侯王同时也要防范,刘恒没有这个实力与他们对抗,万一起了反作用,削藩不成,自己却陷入到被动局面就不好了;再加上刘恒生性谨慎,因此削藩并未有效落实下去。
虽然汉文帝在位期间没有采取“削藩”的政策,但其子汉景帝刘启秉承了父志,极大的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汉文帝的努力也没有白费,没有他积攒国力,刘启的削藩就不会那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