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初年的荣昌,说起1888年12月6日生的余际唐,当时可以说是无人不晓的。现在公开的史料显示他原名星跃,字蕴兰。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先后任革命军军火押运官,江苏都督府海军司长,四川讨袁军川江水师司令,护国军四川招讨使参谋长兼军需处处长(招讨使熊克武),四川靖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兼挺进军司令官,四川讨贼军第6师师长、第1军代军长等等一糸列官位都不小的头衔。但这一切的官帽都与他在荣昌的有名是无关的。
因为荣昌人知道其人,都是其袍哥安富场窑工老大的身份,说起这个安富场,当时主要是以生产我们现在的四大名陶之一荣昌安陶为业,虽然历史上安富场有“安富场五里长,坛坛罐罐排成场”之家家户户制作陶瓷器具之盛景,但陶泥及外销码头资源等等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而在这里就不得说处于安富场边临濑溪河边的余家河坝及余氏家族了。当时这个余家河坝,可是安陶通江达海外销最大最繁华的码头资源,并且周边的泥土资源也是制陶的上好原料。而这一切当时都是掌握在余氏家族手中,我们从史料中知道余际唐当时的身份是安富场窑工总会也就是袍哥的老大,并且这个老大时常为窑工出头去余家争取让其让利,正因如此他才在窑工中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但是现在许多人都不知道他当时可不是叫余际唐的,而且也是不姓余的,虽然客观上讲他是有余氏家族的血缘,但当时现实生活中是与余氏家族没什么关系,所以客观上讲他为安富场窑工总会老大并不奇怪,如果他本为余氏家族的一份子,再为窑工总会老大才会奇怪,起码那么多窑工当时就不会答应。不是公开史料显示他原名叫星跃字蕴兰吗?这是有一定深意不可告知世人的地方的。
前面我已说了余际唐虽本不姓余,但是是与余氏家族有一定血缘关系的,说白了他这个窑工头头还不是一个社会上的杂皮混混,给余氏家族丢脸的话肯定谈不上,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利益作对,本身就余氏家族最大的不利。后来余氏家族多方周旋劝说,最终让这个大麻烦归顺到自己家族名下,改名余际唐的同时,让其去重庆乃至日本求学,而这一切费用理所当然都是余氏家族出的。
后来的事大家从公开史料中都知道,他在日本随孙文一起参加了中国同盟会,尔后回国回川回到荣昌安富场,再一次引领窑工们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再后来他就凭着自己的反叛赢得了那一糸列头衔。可是正当他也想成为乱世英雄时,结果却被蒋介石诱至抗战前线虎头要塞关了起来。后来失去一切军事权力的他去了香港,随一帮发国难财的人做起了跨国贸易。但是当时的进口贸易风险是极高的,所以那些年搞下来没赚到什么钱。
最后无意间得知陪都重庆的餐饮生活燃料物资一直供给吃紧,于是他才有了回故里开办矿山在周边先后开了多处煤矿开采生活用煤,通过濑溪河及长江主要向重庆陪都供煤,由此他才在新中国成立后赢得了重庆市人民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官职荣耀。直到1964年5月22日,76岁的余际唐在成都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