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时期的“三藩”,俨然如同“无底洞”一般,成为了大清王朝巨大的财政负担。
在清朝的历史上,一共出现了四位异姓藩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和平西王吴三桂。
这四人中,前三位是在“吴桥兵变”后,投降了皇太极,这个时候还处于后金政权时期,而他们三位在清朝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
吴三桂归顺的时间相对较晚,是在顺治元年(1644年),“山海关大战”的时候在阵前投降了清朝,并且在此之后随同其他三位藩王一同南下,平定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接着又荡平了南明小朝廷,同样功勋卓著。
顺治九年(1652年),随着定南王孔有德在桂林战死,全家除了其女孔四贞外,尽皆被李定国屠戮,定南王世袭被取消。
至此,清朝初年“三藩”镇守的格局正式形成。
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兼领贵州,主要对付的是南明永历政权以及李定国的残部;
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主要对付张献忠的余部;
靖南王耿仲明,在其去世后由其子耿继茂继任,之后便是耿精忠袭承靖南王,耿家先是镇守四川对付张献忠的残部,后驻防福建防备盘踞在金夏,后又占领台湾的郑氏集团。
“三藩”是有大功于清朝,并且早在皇太极以及顺治时期开始,就通过歃血为盟的方式,对藩王们立下“永不相负”的承诺,朝廷对于藩王也给予了巨大的优待与封赏。
然而,伴随着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带兵攻入缅甸,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永历皇帝朱由榔,并将其绞死在云南昆明,明朝皇室血脉就此断绝,而清朝也基本完成了中国大陆地区的统一。
与此同时,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也非常清醒的认识到,此时的国家已经从战时状态转向了经济发展的状态,于是宣布“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开始对全国的军事行动进行节制。
“从此大兵得以休息,粮饷不致糜费。宣诏中外,咸使闻知。”
即便是如此,“三藩”的存在依然让清朝朝廷背上了巨大的财政包袱。
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875万两白银,但是仅吴三桂一镇的支出就高达900万两,因而朝中便有人感慨:
“竭尽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省之需求。”
康熙皇帝登基后,一方面得益于全国局势的稳定,财政收入增加,另一方面便是全国战事的减少,使得财政的赤字亏空情况稍有好转,但是仍要面临着“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的困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四大臣辅政时期,还是后来的鳌拜专政时期,以及康熙皇帝亲政时期,朝廷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希望减少“三藩”的开支,这其中包括了派驻地方官员,加强中央集权管理,以及裁剪军队,节约朝廷开支。
然而,面对朝廷的政策,三位藩王特别是吴三桂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借口战事未平拒不裁军,更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持地方官场势力,使得“三藩”控制的地区,不仅成为朝廷财政的“黑洞”,更是营造了一片中央集权的“真空地带”,俨然是“国中之国”般的存在。
所以,此时的康熙皇帝与“三藩”,也就是朝廷中央与地方之间,矛盾已然是愈发的不可调和,康熙皇帝也就此产生了“裁撤三藩”的想法。
裁撤三藩,康熙皇帝初衷是好的,但是方法却是错误的。
1673年(康熙十二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接受了手下谋士的建议,决定急流勇退,自请撤藩,本人回辽东养老,由其子尚之信袭承其平南王的爵位,继续世守广东。
尚可喜的撤藩请求无疑让康熙皇帝找到了“刚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的感觉,立马予以了同意。在这之后,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先后上疏自请撤藩,等待康熙皇帝的回复。只不过,尚可喜自请撤藩是真心的,而吴三桂和耿精忠显然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这个时候摆在康熙皇帝面前的,其实有很多种选择。
首先,他可以将“三藩”撤藩的请求驳回,继续遵循皇太极以及顺治皇帝与“三藩”的约定,继续保持现状,但是以清朝当时的国力,确实难以为继。
其次,他可以暂时不进行裁撤,等到吴三桂、尚可喜这两位有能力、有实力、有威望的“老人”去世了,再行撤藩之事,这样一来压力和阻力都会小很多,“三藩”的威胁性也会小很多。
再次,学习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与“三藩”谈好条件,用荣华富贵和子孙后代的安稳,换取朝廷的稳定局面。
最后,那就是区别对待了,分期撤藩,这样减少了朝廷所面临着的危险与压力,同时也更容易在“三藩”之间制造隔阂,使之相互记恨,进而成为牵制力量。
而这几种方式,也是当时的朝中大臣力谏的对待“三藩”的态度与手段,只不过康熙皇帝却都没有同意,他选择的是一次性将“三藩”全部裁撤,一劳永逸的解决三藩问题,而康熙皇帝的做法仅仅得到了明珠、米思翰、莫洛等少数官员的赞同。
可即便面对朝中大部分官员的极力反对,康熙依旧固执己见,甚至说: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可以说康熙是下定了决心要同时裁撤三藩,并且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但是从此前朝臣们的建议来看,其实当时的康熙确实有更为有效、更为温和,甚至代价更小的方案解决“三藩”问题,只不过康熙皇帝选择了最为激烈且暴力的方案,最终导致持续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使得整个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百姓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康熙确实要为“三藩之乱”的爆发承担主要的责任。
归根结底,之所以如此,还是此时康熙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所致。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即位。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朝政一直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特别是此后经历了鳌拜专政时期,这一阶段的康熙尚处于学习阶段,并没有过多的参与施政。直到康熙康熙八年(1669年),以“智擒鳌拜”、清算鳌拜集团为标志,康熙这才真正掌握全国政权,这一年,康熙不到十六岁。
而到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此时的康熙也仅仅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掌握政权也不多短短的四年时间,并且康熙皇帝本人是完全没有见过三位藩王,特别是吴三桂和尚可喜这两位“老人”,于是更加忽视了其本人的实力。再加上此前“智擒鳌拜”平添了康熙以巨大信心,于是在“裁撤三藩”的问题上,康熙犯了自以为是和年少轻狂的错误,最终导致了“三藩之乱”的爆发。如果康熙此时能多听一听诸如遏必隆、索额图这些与吴三桂、尚可喜等这些共事多年的朝臣的意见,或许历史也就不会如此走向了。
除此之外,康熙也是太想要解决“三藩”的问题。
康熙亲政之初,就将“三藩、河务、漕运”,写在了宫中的柱子上,时刻警醒自己,他也希望能够尽快成就一番功绩来比肩自己的先祖。而也正是这份操之过急,最终酿成了一场持续八年的叛乱。
特别是在叛乱之初,吴三桂掌握了战场的绝对主动,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国土,加上其他两藩的叛变,台湾郑氏集团的进攻,西北王辅臣的反复无常,甚至连归顺大清数十年的察哈尔蒙古都已经将兵锋直指北京城,康熙处在了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而最终,还是康熙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这却也是一场惨胜,况且这本身也是一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的叛乱,如果历史再给康熙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的话,说不定康熙真的会改变自己起初的想法和方式,而不是如此用如此强势和激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