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解放战争国共双方的领袖,蒋介石和教员同志,可谓是两个极端:
教员同志
“抓大放小”
vs蒋介石
“一管到底”
;
教员同志
“知人善任”
vs蒋介石
“不信下属”
;
教员同志
“存人为主”
vs蒋介石
“保城守地”
;
……
1944年,
蒋介石正在他的日记里怨天尤人地“训这个、骂那个”
,将自己在抗日战争中的拙劣表现“甩锅”给其他人。
此时,教员同志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教员同志的文章,和蒋介石的日记的话,就会发现,
两人格局差距之大,令人咂舌
。解放战争的成败,
实非“巧合”,而是实力所然
。
接下来就让我们用4分钟时间,为大家讲清楚。
教员同志和蒋介石个人军事能力的比较
(一)“抓大放小”VS“一管到底”
教员同志指挥作战,最大的特点就是——
“不拘小节”
。
教员同志往往关注宏观战略的变化和发展,对整个宏观战局和敌我态势的变化进行全局把控。
比如,1946年,蒋介石大部队进攻东北“关外”,主席适时命令“关内”的部队发动“报复作战”,对国民党发动进攻,牵制住敌军对关外地区的进攻,双方力量此消彼长。
再比如,面对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教员同志始终强调,一定要“运动战”——“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最终彻底扭转了敌强我弱的态势,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教员同志在指挥作战时,
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家”的气质。
与教员同志恰恰相反,“老蒋”十分注重具体的作战细节,尤其喜欢“越级指挥”,“一管到底”。这就导致“老蒋”往往缺乏通盘考虑,顾头不顾腚,边打边暴露弱点。
国共交手期间,明明“国防部”已经拟定了作战计划,并且下达到了一线部队,老蒋却总是喜欢下“手谕”,临时变更作战计划。
1949年5月末,解放军挺进川北、西康之时。国民党正互相推卸责任,推诿扯皮。李宗仁在“检讨”战局发言的时候,直接向蒋介石发难,直说蒋介石的瞎指挥是导致作战混乱的罪魁祸首。
这一点上,蒋介石很像北宋的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也喜欢绕过军事将领,直接对一线部队下命令,
甚至“精确”到列队的时候,每一排应该怎么列队和行走
。
这种“打呆仗”的做法,
直接导致宋军在“高梁河之战”中被兵力处于劣势的辽国全歼
,赵光义
坐着驴车逃跑
,被网友们戏称
“高粱河驴车战神”
。
同样的,
恰恰是蒋介石的越级指挥,导致国民党各级军队调度混乱。
比如杜聿明,明明已经逃出了我军的包围圈,却在接到蒋介石的手令之后,不得不一头又扎回包围圈里,最终杜聿明兵团30万人,包括杜聿明本人,全被解放军俘虏,全军覆没。
教员同志和蒋介石个人军事能力的比较
(二)“用人不疑”VS“不肯放权”
对于一位领袖而言,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几乎是最重要的才能
。比如,教员将东北占据交给林总之后,便不再过问林总的具体安排。并且将可能掣肘林总的指挥员调走,让林总自由发挥。再比如,朝鲜战场上,教员同志对彭总也是无条件信任。
而蒋介石之所以喜欢越级指挥,恰恰是因为
他并不信任自己的手下。
而蒋介石的属下们呢?
这些军事将领也信不过蒋介石……
辽沈战役,蒋介石虽任命卫立煌为“东北剿总”,却并不认同卫立煌的作战方针,并对作战计划横加干涉。
两人竟把战争当做儿戏,因为争执便像小孩子一样置气,分别对前线将领下令。
最终,一线的廖耀湘无所适从,
竟在锦州附近,无所事事,左右徘徊了整整6天
,被我军合围歼灭。
教员同志和蒋介石个人军事能力的比较
(三)“存人失地”VS“存底失人”
教员的军事思想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通过
拉扯运动。
明明处于兵力的劣势,却能通过拉扯诱敌深入,在局部地区形成数倍于敌的兵力优势,彻底歼灭该局部地区的敌人。
就这样,一点一点蚕食掉敌人的兵力,积少成多,由劣势变成优势。教员同志把自己这种战法,形象地称为“吃酒席”。
蒋介石掀起进攻时,要求国民党军“夺取重要城市,控制交通线”。而教员同志则要求“每战必集中优势兵力攻敌一点,各个击破”。
究其原因,教员同志并不在乎占领一城一池带来的舆论优势,务求每一战斗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要点线,消灭有生力量”。
而蒋介石,则有“三害怕”:
害怕“军心动摇”,害怕舆论变化,害怕美国人责怪。
于是明明兵力比解放军多很多,却没有办法集中起来,而是像摊大饼一样,散在全国各个城市——“投入有生力量,死守点线”。明明处处设防,却处处薄弱,反而“人地皆失”。
例如,1948年,粟大将率部队奔袭开封。蒋介石匆忙派遣邱清泉去救援。走在前面的邱清泉几乎毫不费力地夺回了开封——因为解放军并没有固守开封,而是绕到邱清泉背后,包围歼灭了掉队的区寿年部。
部队再多,装备再多,也禁不住坐吃山空。
很快,敌我的强弱态势就在这种消耗中发生了逆转。
打呆仗的运输大队长,打不过浪漫的诗人军事家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
教员同志是一位“浪漫”的军事家、战略家。
在他的眼里,山川草木皆可为兵。你的兵马多,但那是聚集在一起。如果要扼守各处山川河流,那摊在每个地方,你的兵力就没我多了,这样我便可以各个击破。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并不墨守陈规,他并不着眼于某一省、某一地,而是在宏大的战场上灵活应对。
而蒋介石则相反,他从徐州起兵开始,虽然打了十几年的仗,却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往往做了决定之后,没法坚持,朝令而夕改——这就很像三国时期的袁绍。
袁绍虽然兵多将广,却没有主见,老是改变主意。
曹操挥师东进,对付徐州刘备的时候,恰恰是袁绍南下进攻曹操的大本营——兖州的最好时机。这个连吕布都能看明白的机会,他堂堂四世三公的袁绍竟然迟疑了,在谋士们的吵嚷声中按兵不动。
一千八百年前,袁绍在官渡之战后黯然落幕。
一千八百年后,和袁绍类似的蒋介石,也黯然退守海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每一次天地俱变,总有其相似之处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