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就出阁随处可见,然而与其婚配的男子年龄差距却相差很大,虽然在现代夫妻年龄跨度大的也存在,但是不多。
而在古代社会,不管什么样年纪的男子,对女子年龄的要求都徘徊在十三四岁间。唐朝时候,金城公主也是在13岁成亲,丈夫只有七岁。
明朝才女郭爱14岁便入宫为妃,那时明宣宗38岁。清朝富察氏入宫被纳为嫔妃也才13岁,但是那个时候的乾隆,已经88岁了。那么古代男子为什么偏爱娶这个年纪的女子呢?
从身体条件来说,女子一到十三四岁时候,就会有成人迹象,身体也开始产生变化,也具备了生育条件,古人依此判断,这个时候就是女子可以完婚的最基础年龄。
有所求必有所图,现代说娶个好老婆可以少奋斗十年,其实在传统观念下,一个好的妻子甚至会影响丈夫的一生,这就是所谓的旺夫。古人对妻子的选择十分慎重,不仅关系个人前程,家族兴旺,还会影响到后世子孙繁衍。
而可以达到旺夫的女子条件则相当苛刻,不仅要看女方家世,财产,势力,资源,甚至对女子的生辰,样貌,健康,修养,聪慧都非长讲究。
古代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家庭人口一般都比较多,培养对象重点都在男孩子身上,培养出这样一个“财貌双全”的女子必须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当代社会总是稀缺的,寻得一门好亲事,无形中成为一种激烈的社会竞争。
所以,一旦有条件合适的人家,便早早被人说了亲,到了可婚嫁之年就会被男子迎娶走。
优质女子有限,并且也不是什么人都娶得起的,加上古人三妻四妾,除了身世和附加价值,对女子的需求点更多集中在人身上。
古代的婚姻除了父母指腹为婚,基本都是媒灼之言,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包办。古代女子深居闺房,几乎不可能出来见外人。别说未婚夫,怕是邻居都未能多看上几眼。
这就导致一种现象,信息的不对称,对于女子的身高样貌个性等个人情况都无从得知,甚至在完婚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也无人知晓。
既然对女子的个人情况无法求真,那么对年龄的限制就是最保险的要求,成年之际立马娶进门,对男方来说是利益最大化的时机。
十三四岁的女子正是花样年华,身体也刚刚开始发育,肌肤吹弹可破,可以满足男子的欲求。历朝历代选秀,为了让皇帝享受到最好的,女子年龄普遍都为十三岁起步。
迎娶在家的女子也是劳动力的一部分,这个年龄的女子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可以作为家中的生产力,而且这个年纪的女子个人意识未完全觉醒,容易教养,另其一生为男方家庭效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自古以来男子的任务是成家立业,女子则是相夫教子。然而古语有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开枝散叶添丁旺火是一个家族最重要的使命。
这就使得男子一生都要在这个要求下生育后代。在女子十三四岁成人之时,也就具备了生育能力,此时也是生命力最强盛的时候。
但是古代医疗条件有限,结婚前无法做产检,对于女子的生育能力无法确认。婴儿生育成活率非常低,一旦出什么岔子,那便是一尸两命,到时候不仅孩子没了,还丧失了一个劳动力,可谓得不偿失。
加上古代近亲结婚现象也是比较普遍,这也导致了出生的婴孩有很大的风险会有缺陷,为了保障生育质量必须将风险控制到最低,选择迎娶这个年龄段的女子是最保险的。
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嫡庶地位的等级划分下,想要成功生下一名有合格继承权的男婴本就十分困难。
于是古人的超前的计划生育意识就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女子寿命普遍比男子短,如果是家族联姻或者牵扯到各方重大利益的结合,又或者男子为了让心爱的女子在有生之年顺利产下继承人,在女子成人时尽早完婚迎娶就是最重要的保障。
如果是个权势财产达到顶峰的家族对后代的要求除了质的完美,更是要达到数量的繁盛。宋徽宗一生拥有80个子女,庞大的家族势力必须有足够的血统维持才能稳固。
为求血统纯正,血脉保真,男子甚至必须和指定的女子结合才可以诞下符合要求的血脉,这就要求男子必须在提早将女子迎娶进门。
古代战争,国家人口是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人民多多生育人口。生育之前必须提前完婚,历朝历代对女子的结婚年龄有了硬指标,普遍在13-17岁间,到了国家指定年龄还没出嫁,就会面临罚款加税,强制婚配,甚至可能会连累到家中双亲。
历朝历代的传统惯性做法让女子的出嫁年龄成为一种社会舆论,女子如果没有尽早出嫁则会遭受到市井口舌和非议,这样的悱恻不仅是对自身,甚至对父母亲和家族门面都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古代人的生育观念导致家庭人口多,如果身为男子尚且可以被保全,如果是女子那在出生那一刻就有可能被掐死。
为了养活一家子,很多穷苦家庭不得不卖儿卖女,比较体面的就是待女儿出阁时候获得一笔可挂的聘礼倒贴家中生活。
这样各种各样内外夹击的压力下,女子一到适婚年龄就会被家族和媒人早早“推销”出去。所以有时候也未必是男子喜欢,而是多方力量的推动作用。
古代男子娶十三四岁女子似乎已是普遍现象,这也和古人的寿命长短有关。如今社会百岁老人已不是奇闻异事,在古代,能活过七十的少之又少,加上女性寿命比男性短,衰老快,生命周期不得不提前,这也是催促古代男子选择这个年龄女子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