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面对步步紧逼的国民党大军,为了避免全军覆没,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据史料记载,当时红军的计划是向西撤退,具体方案有两个,一是前往湘鄂西根据地,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合;二是进入四川,与兵强马壮的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两个方案,哪一个都可以让红军转危为安。
但是呢,红军的计划蒋介石同样看的很清楚,为此他调集了16个师共77个团,在红军西进的路上布置了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博古和李德毫无应对之策,只会一味的逃跑,导致红军损失惨重,仅湘江一战,红军就损失5万多人,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并未转危为安,反而陷入了绝境,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到极点,很多官兵甚至出现了动摇,没有人知道红军下一步将要何去何从。
就在红军四面楚歌之时,蒋介石指挥数十万大军,再次围了上来。企图以反围剿和湘江战役胜利的余威,趁士气正盛,一鼓作气消灭中央红军。
在此危急关头,毛主席站了出来,他详细分析了当前的敌我双方态势。认为蒋介石为了阻止中央红军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肯定会在北面布下重兵,同时东面也有追兵,唯有向南或是向西才是生路。
经过开会商讨,中央红军接受了毛主席的建议,继续向西撤退,争取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后伺机北上发展。
在会议上,曾有人提出红军为何不南下?毛主席说此时的红军南下就是死路一条,对此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六点原因。
第一个原因,南方各省崇山峻岭多,江河天堑多,利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不适合红军游击作战。当时南方各省的山区人口稀少,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为红军提供稳定的后勤补给和兵员补充。
第二个原因,湘粤桂一带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有大量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极为排外,加上语言不通,红军无法展开宣传工作。而且大部分少数民族,被国民党反动派蛊惑煽动,对红军产生敌对情绪。
第三个原因,作为国民党的发源地,广东、广西、贵州等南方各省,盘踞着很多实力强悍的军阀,例如粤军的陈济棠,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滇军的龙云等。这些军阀有着极强的地盘意识,如果红军贸然进入,势必会遭到他们的疯狂进攻。
第四个原因,革命根据地薄弱,南方数省,除了广东省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广西省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几乎没有其他红军根据地,红军短期得不到补给无法立足,更不要谈发展壮大了。
第五个原因,共产国际所在的苏联位于中国的北方,要想得到共产国际的援助,就一定要北上。相反,东南亚地区当时并无共产国际的势力,如果贸然进入南方,遭到国民党的围困后,根本没有可回旋的余地。
第六个原因,日本侵略中国是由北向南的,北方是抗日前线,南方不是。红军打出“北上抗日”的口号后,可以站在舆论的制高点,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为后来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基础。如果在南方打游击,则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考虑到上面这六点原因,毛主席坚决反对红军南下。
在不久后的遵义会议上,重新取得领导权后,毛主席完成了封神之作四渡赤水,带领中央红军一路北上,顺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为后来抗日战争胜利,解放全中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生死存亡之际,毛主席以超前的大局观,和战略家的眼光,带领红军走出了困境,再一次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