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距离当时的胜利有多近?这个问题看似是正面,其实可能是个伪命题,在战争初期,德国横扫欧洲大陆,闪电吞并波兰和法国,让世界目瞪口呆,所有人都认为当时的德国不可战胜,就连强大的英国都不得不向美国求援。这个时候的德国也被迅速得到的战国而冲昏了头脑,并且预先设想到如果能够击败苏联并拿到庞大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不是就可以称霸世界了?虽然这种设想看似美好,德国的胜利也看似一步之遥,但其实终归太遥远。
英美结盟以后,德国所面临的敌人就不仅仅是苏联一家,而是面对以为英美为首的同盟国大军。二战时期,虽然在大陆战争中,英国被德国打的节节败退,只能退守英伦三岛。但当时的英国仍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丰富的资源,当然也包括人力资源。这样就使得英国在物资上有着源头。
美国由于在二战前实行的是孤立主义政策,并没有参与到世界主流的战争中来,再加上它的工业实力发达,没有受到战争的上海,所以当时的美国已经有了世界第一的实力,而广阔的大陆资源也决定了美国的战争潜力几乎是无穷的,所以英美同盟以后,将会给德国带来的巨大的噩梦。
另外战略上的失误也让德国几乎不可能有称霸世界和取得整体战争胜利的希望。首先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德国留下了大量的军队布防海岸线,以此来防御英法联军的卷土重来,但这样的做法必然会让分散德国的兵力,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德国贸然进攻苏联,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展开激烈的拼杀。
但幸运的是苏联最终抵挡住了这波攻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要是德国再有几十万军的援军,苏联还能抵挡住吗?另外苏联的气候是德国完全没有想象到的,寒冷的冬天让部队行军困难,也增加了死亡率。所以整个战线和战略的失败导致德国几乎没有胜利的希望。
另外德国内部也并非是铁板一块,希特勒之所异能取得支持,靠的就是他给德国民众带来的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而洗刷了德国在一战时期的耻辱,但后期的战争失利和困局,让反对希特勒的德国人开始增多,这样客观的为战争胜利埋下了不利因素,用中国话来讲,就是失去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