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选秀到底有多奇葩?能被选中秀女,无疑是走上人生巅峰的机会,可为何许多女子宁死也不愿去呢?
清朝的“选秀”是清朝政府,为皇帝以及皇家子弟挑选妻室和宫女的制度。满清入关以前是没有选秀一说的,顺治八年,顺治迎娶了他的表妹吴克善之女,当月将其册立为皇后。
这位皇后外貌很漂亮,而且人又聪明,再加上他们是表兄妹。按理来说两人应该相处得很好才是,但实际上没过多久,顺治帝就受不了了。
原来这位皇后虽然长得漂亮,但是性格却不怎么好,娇生惯养而且善妒,吃饭得用金制的器皿,衣服必须缀饰珠玉。每次看到长得比她好的,就很嫉妒她然后将其处死。
就这样大婚仅两年,顺治就不顾各方反对废除了皇后之位。将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室”后,顺治还做了一个决定。他将满洲官员和外落王公大臣家的女子,纳入了选后的范围。虽然这个决定,目的是为了选皇后,但已为“选秀女”制度画出了雏形,后来也是历经多次了修订。
选秀一般是三年一次,一开始规定八旗女子中,年满13岁至17岁的女子。后来备选的女子越来越少,便调整了参选年龄。
光绪年间,秀女的年龄调整到了15—19岁内。后来由于范围太大,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越来越大,到了乾隆年间,外任官级比较低的女子,也不用进京选秀了。那么除了参与选秀的范围之外,选秀具体流程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选秀由户部负责。每到选秀之年,户部就得在前一年的七八月份跟皇帝请旨,确定照旧选秀后,户部会奏请参选秀女的范围,再行文至各个官员。收到户部文件的官员则将情况一层层往下传达,直到所有八旗家庭都知晓。
在这些这些旗人家庭中,只要有符合条件的女儿,就必须将女儿情况汇报给族长,族长再将本族女孩名单报到领催,一层层上传,一直到户部汇总。
所有的旗人姑娘,都必须经过阅选,不然不能私自婚嫁。就算这次因故不能参加,那么可以下次再来。不然不管多大年纪都不能嫁人,要是偷偷嫁人的话,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阅选之后,符合条件的姑娘,由相关官吏及其亲属送到神武门,然后按照顺序,由太监引领至神武门内广场。
选秀每天选两旗,先按满、蒙、汉排序,再由长幼顺序排列。每次由太监领五个人过去站立待选,如果被上面看重,就会留牌子。而被留牌子只是通过初选而已,之后还有一次复选。
经过复选的秀女,要么是去侍奉皇帝,运气好的话被封为嫔妃,要么就是配给皇室王公子孙等人。听起来似乎是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但事实上有时候反而是不被选中要更好一些!
清朝是怎样的选秀的,被选中的话真的有那么好吗?清朝皇帝后宫嫔妃是有数量限制的,秀女如果没被选中,就可以回去自由婚嫁。如果被皇帝看中,可是后宫又不缺人,也没有合适的王公宗亲,秀女就只能等着,一直到下一次复选。
这种秀女叫“记名女子”,记名期最长为五年。要是不幸一直被记名,那秀女就得一直等五年,白白浪费这些青春。到时候年纪也比较大了,回家之后,再想要嫁出去就比以前难喽!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就算侥幸当了嫔妃,境遇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
清朝选妃一般都是政治联姻,看中的是家世和品性,而非我们想象中那样完全靠美色。而身为后宫嫔妃,必然会和其他妃子勾心斗角,如果家世一般,又没有及时找到靠山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受欺负。
而且如果不受皇帝宠爱,那情况就更严重了。此外要是犯了错,还有可能被打入冷宫,下半辈子就只能在孤单中度过。也正因如此,很多人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宫中。据说曾有姑娘被选进宫前大哭一场,甚至还有被选上秀女后,偷偷在轿子里自尽的,结果却是连累了整个家族。
总而言之,选秀其实是一种封建产物。在那个时候女性地位低下,甚至连如何生活,与谁生活都无法自己做决定,只能沦为被挑选的角色。那些有幸被留牌的秀女,可能看起来风光,但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谁又能知道其中的苦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