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半生安天下,桑麻未话故人哀”
前言
河北地区在历史上曾长期为中原王朝的北部边境,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无数壮士前赴后继,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抗日战争期间更是如此,据统计,仅牺牲后安葬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的团级以上英雄烈士就有300多人,他们当中很多并非是河北人,但为了保家卫国,同日寇激战于燕赵大地,最终长眠于此,我们今天要讲的周建屏就是其中的一位。
投笔从戎
周建屏,原名周宗尧,字兴唐(一说兴堂),祖籍江西金溪,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出生于云南宣威州(今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的一个官吏之家,父亲周义忠是当地的一个小官,因此从小父亲就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教授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希望他长大后可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是与很多那个年代的青少年一样,周建屏思想进步,志向远大,目睹了国家孱弱,屡被列强欺辱的他更渴望能够建功立业,救国救民;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年仅16岁的周建屏宣布弃笔从戎,毅然决然的选择投身行伍,并在第二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加入滇军,成为了朱德的部下。1911年10月10日伴着武昌城的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爆发,旋即加入到推翻清政府的起义战斗中,凭借战功,先后被任命为班长、排长,1915年担任连长的周建屏跟随团长朱德参加护国战争,此后又参与了护法运动以及讨伐“张勋复辟”和讨伐“陈炯明叛乱”的战斗,至1923年9月已经升任滇军旅参谋长,后来因为不满滇军内部的贪腐堕落而愤然辞官,回到祖籍江西金溪县务农,一边耕地种田,一边思索救国的新道路。(周建屏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八期,朱德元帅毕业于第三期)
南昌起义
1925年受到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的触动与启发,重新出山,来到江西赣州在讲武堂学长杨如轩麾下任辎重营营长、少校参谋。不久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但由于错过了招生时间而未能如愿,1926年初在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推荐下,得以中途加入第四期学习,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营长,参加了北伐战争中著名的南昌战役,同年底与老首长朱德在南昌重逢,经朱德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调入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任职,协助朱德开展工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周建屏又一次在朱德的带领下,参加了这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随部队南下广东,由于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为掩护主力部队进军潮州、汕头,跟随朱德率部在三河坝阻击敌人,数日激战后所部被打散,孤身一人的周建屏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为躲避敌人的搜捕,于是决定在汕头的一间寺庙里削发为僧,出家当起了和尚,等到风声过去之后,又潜回南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上海,并重新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创建红十军
1929年受党组织委派,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赣东北苏区协助方志敏开展工作,途径都昌县时领导了汪家墩起义,创建了赣东北红军游击第一大队,后来又与方志敏、邵式平等人共同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并任团长,率部转战于闽、浙、皖、赣边区,屡战屡胜,先后攻克了景德镇、都昌、鄱阳等数座县城,部队也迅速发展到千余人,因此扩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师,几个月后再次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周建屏任军长,邵式平任政治委员。1930年底,蒋介石开始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围剿”,周建屏率领红十军多次主动出击,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敌军,配合中央红军接连取得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部队人数也发展到五千余众。1932年9月方志敏接替邵式平出任红十军政委,二人指挥部队采取“诱敌深入”“避实击虚”等战术,前后歼敌1000多人;
1933年1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率部南渡信江返回中央苏区,在贵溪上清宫和中央红军成功会师,时隔多年又一次与老首长朱德(红军总司令)相见,后来红十军与红三十一师(师长寻淮洲)合编为红十一军,周建屏担任军长,肖劲光(开国大将)任政委,粟裕任参谋长(开国大将),归红一方面军指挥,参与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同年10月,任红十九师师长(由红十一军改编而来),隶属新成立的红七军团,1934年2月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不久改任独立第二十四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著名的松毛岭阻击战;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周建屏率领独立第二十四师留守中央苏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任务完成后率部在粤赣边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翌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几个月后因伤势加重而被送往上海治疗。
开创模范根据地
1936年伤愈后,假扮成商人从上海一路辗转至延安,被任命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二科科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武装部部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达成第二次合作,陕北的红军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周建屏任八路军115师343旅副旅长(旅长陈光),随部队开赴晋东北地区,在著名的平型关战役中,率部负责侧翼主攻任务,重创日军板垣师团(号称“钢军”的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部队,取得“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底协助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开辟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参与了根据地粉碎日军“八路围攻”的战斗,晋察冀军区成立后,被任命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1938年4月率军分区机关单位和部队进驻河北平山县小觉镇,在面对日伪军残酷的“封锁”“扫荡”的极端困难条件下,支持开展减租减息政策,帮助当地恢复生产力,积极发动群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同时采取“化整为零”的策略,充分动员群众参军,扩编了部队,开创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赢得了“模范根据地”的称号。
英年早逝
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因旧伤复发而不治身亡,牺牲在燕赵大地上,临终前对身边人说:
“你们替我转告官兵和群众,要抗日到底……”
一句“抗日到底”成为了这位戎马半生将军的最后遗言与嘱托;
周建屏牺牲后被安葬于小觉镇太行山半山腰处,当地百姓为其修建了一座烈士墓,抗战期间烈士墓曾三次被日寇炸毁,又三次修复,新中国成立后,移葬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40年8月为纪念周建屏烈士,经晋察冀边区政府批准,析平山、井陉、获鹿三县各一部分置建屏县,是石家庄市第一个以烈士之名命名的县;
PS: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