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葬,这是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的墓葬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些东西给死去的人陪葬,其中大多数都是钱财物质类的一些东西。其寓意就是让死去的人,在地下的世界能够过得富裕,过得好。说到底,这其实也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亲人的一种念想。因此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上,陪葬也成为了一种世代相传的风俗。
但是,这其中也不乏会出现一些让人受不了的墓葬文化。比如,陪葬中的另外一种殉葬。与陪葬不同的是,殉葬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下的一个礼制败类。他是用活人来给死去的人陪葬,而且殉葬也是要分被陪葬的家族有没有“良心”。没有“良心”的,是直接把人关进陪葬的棺材然后给他活活的憋死,有“良心”的会先把人杀死以后再入棺陪葬。
这种殉葬制度在经过无数人的抵制以后,终于在汉朝时期迎来了他的短暂封冻。之所以说他是短暂的,是因为在明朝的时候他又复活了,明成祖朱棣下令在他死后让40多位妃子为他陪葬。不过活也明朝,死也明朝。明英宗深知这种制度的危害性,于是在他病重之际留下口头圣谕“定后妃名分,勿以殡御殉葬,凡四事,付阁巨润色”。自此,殉葬又消失了一段时间。
清朝董鄂氏的一个女儿在面对姐姐与姐夫双亡的情况下,毅然决定为姐夫殉葬的事迹是殉葬重出江湖的一个高潮。说起来这三人的关系还有点微妙,他们就是现实版的姐妹共侍一夫。三人的友谊不靠谱,那么三人的感情生活就更不靠谱了。他们虽是夫妻三人,但是这里面的爱情故事却只有两个主人。
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是皇宫里的一股清流,无关权势,没有心机,只是单纯的男女之情。但是,对于一个帝王来说,爱情对于他只能是一个奢望。他们爱得深,却也爱的苦。为了这天下的太平,为了稳固朝廷之上的局势,女人成为了牵制各方势力的一个最好的工具。
皇宫里的妃子虽多但,是又有几个是自己心甘情愿的进来的了。对于顺治帝来说,独宠董鄂妃犯了这个宫廷的大忌,难免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和陷害。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来自于顺治帝的母妃孝庄太后,作为上一届的宫斗冠军,孝庄太后也不是吃素的。她知道有儿子的保护,自己是很难有机会对董鄂妃下手的。
但是她又不想让自己的儿子背上一个沉迷美色的骂名,同时,朝廷上的局势也不允许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或许是上天注定要这对苦命夫妻经受这期间的情难。不幸的是顺治帝英年早逝,顺治帝的去世就注定了这位没有了帝王庇佑的弱女子要接受上权者的审判了。
但是,没有想到孝庄皇后的动作那么快,毕竟顺治帝才走四个时辰尸骨都未寒。先帝驾崩四个时辰以后大学士王熙宣读了先帝的遗诏,也正式这封遗诏把董鄂妃的堂妹推上了黄泉路。顺治帝在遗诏里说:“董鄂妃年轻漂亮而温柔贤惠,所以我对她太好了,忘记了君臣之礼,只顾着夫妻之情。”这句话是以先礼后兵的形式来指责董鄂妃忘了一个妃子的本分,越界了。
这份遗诏的内容让人很是不解,要知道董鄂妃可是顺治帝最宠爱的妃子呀。怎么生前对她百般温柔死后却有来指责这位宠妃了。而且,董鄂妃早在顺治17年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当时,先帝还十分痛苦,差点为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去出家了。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先帝却来将董鄂妃一军呢?难道是爱之深恨之切,但是先帝也不可能恨董鄂妃呀。
其实,这份诏书是顺治帝写的不假。但是其中的内容却不是顺治帝的本心,后人猜测这份诏书被孝庄太后改过了。要知道这份遗诏是在顺治死后四个时才拿出来的,这中间的空余时间足够在后宫一手遮天的孝庄太后去动手脚了。
要知道孝庄太后虽然恨但是她还是一个母亲,在她心里看来顺治帝的早逝与董鄂妃有着直接关系。而且,董鄂妃生前孝庄太后就十分的不喜欢她。但是,碍于种种原因她对董鄂妃也无可奈何。因此,顺治帝的去世,让她的丧子之痛全都算在了这个无辜的女人身上。
要知道董鄂妃死了可是她身后的董鄂家族却还存在,于是,贞妃就出场了。贞妃是董鄂家族的另外一个女儿是董鄂妃的堂妹同时也是顺治帝的妃子。此时,这位不满二十岁的妃子明白孝庄的怒火是冲着董鄂家族来的。同时,他也坚信顺治帝对姐姐的爱是不会留下那番话的。
那一年,还没有好好品味这个世界的贞妃为了整个董鄂家族主动提出为顺治帝陪葬。她成全了大义,成全了家族,成全了姐姐与姐夫之间纯净的爱。但是,她唯独没有成全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入宫几载,她知道顺治的眼里只有一个人。因此她也不去奢求一星半点的帝王宠爱,她知道自己和姐姐的价值就是为了董鄂家族所以她也不去嫉妒董鄂妃。
千百年来无数人羡慕顺帝与董鄂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又有谁知道还有一位董鄂家族的女儿为了大义牺牲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