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带着刘备的重托奔赴东吴的。临行作伴的,还有东吴的第一谋臣鲁肃。
请注意,是带着“重托”的任务。所以出使东吴,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若不能达到诸葛亮想要达到的目的,三国的历史就要改写。
而这次行程的艰难,分别有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战场却瞬息万变,时时刻刻都在更新着每天的信息。
《三国志》有一个注解:诸葛亮向刘备躬身作礼,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这句话,在出使之前,就有了三个隐藏的含义。
先来看看“事急矣”,是说事情已经很紧急。当时刘备已经在当阳长坂坡被曹军大败,幸存的兵士已经不足两千人。有小道消息说刘备还有五千人,那是谬传。唯一能够被安慰的,大将们都在,谋臣们也安好,阿斗被救回来。并没有像以前的刘备,战败时就只剩下一条裤子逃命。
再来研究“请奉命”。这说明诸葛亮面对局面纷杂的状况,非常冷静,主动对刘备请求出使。但是出使是需要被授权的。所以诸葛亮当机立断,请求刘备授权。因为鲁肃也在旁边,诸葛亮有了名义,就代表着刘备,和鲁肃同赴东吴。
最后这个称呼很有意思。“孙将军!”古人称呼对方,往往带着官称,或者是爵位。比如称呼曹操,是叫曹丞相;比如称呼吕布,是叫温侯。孙权身为东吴的诸侯,是当时仅次于曹操的实力派。为何仅仅叫“孙将军”呢?
这还是和孙权受封有关。
孙权是从哥哥孙策那里接受的东吴最高领导权,并没有正式受过汉朝朝廷的任命。只是东吴的文武两班大臣都拥戴,地位才稳若泰山。赤壁大战以后,才被朝廷正式任命为侯爵,才能以“吴侯”的称呼叫孙权。所以这个时候的孙权的地位,仅仅只是一个将军。
另外的一层含义,诸葛亮当着鲁肃的面这么叫孙权,隐隐是把刘备降低身份和孙权同等,为鲁肃先来一个下马威。刘备的官职是朝廷亲封:皇帝的亲叔叔(刘皇叔)、宜城亭侯,正宗的侯爵;豫州牧,没有地盘的诸侯。
鲁肃心里也是这样认为。因为古人做事,都是按照朝廷的礼法。这就是鲁肃为什么极力帮助诸葛亮的原因。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
但是东吴做主的人毕竟是孙权,鲁肃只能起到敲打边鼓的作用。所以诸葛亮面对的艰难程度,首先是东吴的文武大臣。
东吴的武将们是主战派,他们是跟随孙坚(孙权父亲)、孙策(孙权哥哥)腥风血雨在战场上杀过来的。无论打来的是曹操,还是袁绍,或者是其他诸侯,他们就一个目的——开战。但是打战不是儿戏,还要听命于东吴最高军事指挥官周瑜。周瑜的态度又是怎样呢?鲁肃也吃不透,别人也看不清。
孙权作为东吴的君主(理论上不是,事实上是),他的想法又如何呢?诸葛亮和他们既没有见过面,相互也没有听说,更不用谈及此次的任务是要促成双方合作。就像我们来投资一个从没有听说的项目,又不知道合作方的虚实,我们能够贸然投资吗?
舌战群儒,只是诸葛亮在面对艰难形势下的第一步举动。这种局面,是避无可避的。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就是说知识分子都瞧不上其他的知识分子,都有着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所以张昭第一个上来擂台,和诸葛亮打擂。
张昭是什么人?东吴和周瑜并列的实力派,能够影响孙权决定的重臣。而且他的问题非常尖锐,直接攻击诸葛亮最弱的环节。
那么,诸葛亮最弱的环节是什么呢?
名气!
诸葛亮出山,才二十八岁,真真地就是一个刚出来闯荡世界的小伙子。他到底有没有才华,仅仅是水镜先生做了一些宣传工作。水镜先生有八个徒弟,叫做“水镜八奇”,分别为:袁方、荀彧、贾诩、郭嘉、周瑜、庞统、孔明、赵资(注:这是野史)。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人,孔明和庞统。
张昭这些东吴的谋臣听说过诸葛亮就是孔明,文人相轻嘛!谁能够把一个二十八岁的小伙子放在眼里呢?所以诸葛亮只要把张昭击倒,其它谋臣自然不在话下。
诸葛亮用刘备的实力虽然弱小,但是始终坚持对抗曹操的铁桶事实,证明了张昭等人拥有精兵强将,却一心一意只想着投降的针对性,让张昭无言对答。
张昭败下阵来,虞翻、步骘、陆绩等人轮番发难,都被打下了擂台。
舌战群儒的艰难,是诸葛亮展现自己才华,扩大个人名声的第一步。展现自己才华,是将天下大势看得清清楚楚、而别人看不清楚的高瞻远瞩的能力;扩大个人名声,是战胜了群儒的举动,是孙权能够知晓的意义。
真正使得诸葛亮退无可退的决定性人物,是孙权。想要完成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操的任务,就必须将孙权研究透彻。
那么,孙权关心什么呢?
就像我们做生意!孙权关心的,恰恰是如何投资这笔生意,怎样获利,从而决定是否投资的综合性战略报告。
诸葛亮就需要向孙权提交这份报告。
孙权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曹操对我有没有威胁?
诸葛亮的回答是:“有!”斩钉截铁。先否定掉孙权可能认为不会有威胁的想法,直接把孙权从幻想中拉回现实。
孙权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双方的实力?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说真话,很怕孙权像个乌龟退缩。何况刘备的确没有什么人马,就如同合股开公司,对方投入90%,你只投入10%,对方肯不肯?如果说假话,那还谈什么呢?你诸葛亮和刘备想空手套白狼,天真了吧?真当我孙权是个小孩子?
所以诸葛亮否决了鲁肃的建议,决定说真话。但是这个真话怎么说,用哪种方式,这才是诸葛亮需要仔细思索的重点。
诸葛亮果然聪明,他既说了真话,又把绣球抛了回去。
诸葛亮不但说真话,还进一步夸大了曹操的人马数量,从八十三万夸张到了一百三十万。孙权的脸色变成了猪肝色。
然后把绣球抛给孙权:“明公自己仔细想一想,如果东吴有对抗的能力,那就开战;如果没有,那就投降。”
孙权毕竟是一方诸侯,接到了这个绣球当然要分析。可是往深处一思考,不对啊。诸葛亮说的什么话,来让我投降吗?再想想,又不对啊,诸葛亮没有劝我投降啊,是让我自己想。
脑子一片混乱,越想越乱。索性不想了,直接发问:“按照你这样说,你的主公刘备,怎么不投降?”
这就是孙权的脑袋秀逗了,进了水,被诸葛亮设计套圈,出不来啦。
诸葛亮站起身,义正言辞回答:“我主公和明公不同。他是大汉皇帝的亲叔叔,就算剩下他一个人,他也宁愿死,绝不投降。”
孙权的脸变成了尉迟敬德,黑了。
什么话?刘备那样一个穷鬼都不投降,你却说我连穷鬼都不如。太欺负人了吧!
一摆手,自己跑回家里,生闷气喝闷酒:“好你个鲁肃,专门找人来气我。”
这就是诸葛亮的战略,通过实际客观的真实情况,故意激怒孙权。让孙权通过理性的现实分析,利害取舍,直接把孙权和刘备绑在了一辆战车上。
真正帮助诸葛亮成功完成了此行任务的功臣,是一个谁都意想不到的人。
曹操!
对,正是曹操。
可能各位奇怪了!曹操不是要攻打孙权、刘备,完成统一天下的目的吗?他怎么可能帮助诸葛亮呢?
事实上,曹操确确实实帮助了诸葛亮。
这个老家伙已经很有些得意忘形了。统一北方、进占荆州,只要干掉东吴,天下就一统了。所以他每天都在抱着美女饮酒听音乐,连仗还打不打,都不放在心上了。
这样的曹操,还是那个统一北方的曹操吗?
诸葛亮出发东吴那天,曹操刚和两个美女睡醒,谋臣递交上来一张表。曹操睡醒惺忪看了看,提笔加了一句话:“孤欲与将军会猎于东吴。”
什么意思呢?我曹操喜欢打猎,近期想到你东吴来打猎,将军来招待我吧。
威胁!赤裸裸的威胁!
孙权不是小孩子,曹操要来打猎,东吴有个什么猎可打?又没有天然的动物保护区。曹操哪是打动物呢,分明是打我孙权的人头。
这才是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的真实原因。
因为利益!现在已经不是合作做生意去赚多少钱的问题,而是血本无归(东吴灭亡)还要搭上性命(孙权被杀)的严重后果。
所以孙权毅然拔出宝剑,砍下案台的一个角,对着所有人厉声叫道:“从今日起,所有人全部进行战争准备,抵抗曹操。”
诸葛亮出使成功,完成了改变大汉王朝的历史使命。
诸葛亮一战成名!
有人说,诸葛亮没什么谋略,只会耍耍嘴皮子。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忽略了,能耍嘴皮子的人才,有时候比千军万马还要厉害。
这不是谋略吗?
春秋战国的苏秦张仪,靠着嘴皮子风靡天下;我国的导弹理论专家钱学森,被美国陆军司令成为“一个人能抵得上五个师”。
诸葛亮不是武将,却能够统领大军上战场打战;诸葛亮是谋臣,却能够效仿苏秦张仪成为纵横家。
这样的人物,三国之中众多人才,谁能够比得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