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3年,犹太人受到法西斯分子的迫害,犹太人血统的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流亡到了美国,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2年。纳粹发起了一场反对犹太科学和犹太文化的“清算”运动,作为这场运动的“回报”,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失去了制造决定战争进程的原子弹的可能。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也成了“反犹太人科学”运动的一项主要攻击目标,
纳粹时期的德国出版了一本书,名为《100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冷静地回答,“为什么要100位?如果真的是我错了,1位就足够了。”1952年,犹太复国主义浪潮迭起,以色列政府邀请他出任总统,但被爱因斯坦婉言拒绝,他为此说过“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永恒的。”1955年,科学与和平的“代言人”爱因斯坦在病榻上去世。广义相对论揭示了物质运动和宇宙起源的规律,摆在了所有物理学定理的第一位,人的生命短暂,总会消失,但广义相对论方程式将与世长存。
(2)生命的起源是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课题,也是物理学和天文学主要的研究对象。2020年12月,日本科学家发射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从3亿多公里外的小行星“龙宫”返回地球,它带回了大约5.4克小行星表面物质的样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研人员对样品进行了检测,从中发现了20多种氨基酸物质。各国科学家随之表示,在地球以外的地方找到了氨基酸的证据,这可能预示了地外生命的存在。
2003年,日本科学家发射了“隼鸟1号”探测器,在名为“丝川”的小行星上实现了着陆。2010年,“隼岛1号”从小行星上带回了1000多颗小行星岩石的样本,科研人员从小行星“丝川”的样品中发现了水和有机物质,产生氨基酸的化学反应发生在覆盖着冰的小行星表面的灰尘颗粒物中,单一的有机物大约有10微米或千分之一厘米,小行星探测的成果为地球和太阳系生命的起源找到了外太空的证据。陨石和小行星被认为在将有机分子带入地球和火星等行星的途径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包括碳、氮、铁和水等多种生命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生成了氨基酸,它是蛋白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中催化了很多生物反应。
(3)“人类在宇宙中是否孤独?”亚里士多德发出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天问”,直到20世纪,中外科学家才开启了对系外行星与“外星人”的探索。1995年,瑞士天文学师徒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发现了距离地球50.9光年、太阳系外的行星“飞马51”,这一颗系外行星的发现为两位科学家赢得了20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团队利用开普勒望远镜等仪器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其中的少数是适合生命活动的宜居行星,甚至是“第二个地球”或地球的“双胞胎”。“地球2.0”是行星世界的“皇冠”,它们处在类似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大小为地球尺寸的0.8到1.25倍。
开普勒卫星或开普勒行星搜索器已退役,欧洲航天局的柏拉图和NASA的罗曼太空望远镜承担了搜索系外行星和“地球2.0”的天文使命,此外,中国天文科学团队“异军突起”,在未来的5到10年将实现行星搜索“弯道超车”的目标。在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的支持下,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国内外近80所大学和研究所的3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了联合团队,合作开发“地球2.0”项目的关键技术和卫星工程方案的设计。
中国的“地球2.0”搜索项目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吸收了国内外的前沿科技成果,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博士后研究员葛健担任了中国“地球2.0”项目的负责人,项目方案包括研制6台30厘米口径、500平方度广角凌星望远镜,1台35厘米口径、4平方度微引力透镜望远镜,前一种高精度望远镜应用了行星搜索的“凌星法”,后一种高灵敏度望远镜应用了行星搜索的“微引力透镜法”,预计两种太空望远镜将在2027年或晚些时候开始运行。
在500米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项目投入运行后,“地球2.0”等中国巡天项目令人期待,中国科学家将过去的太空科学探测“弱项”逐渐变成了现在和未来的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的“两条腿走路”,行稳致远。亚利桑那大学的天文学博士葛健是第一个发现系外行星的中国天文学家,2006年,他的科研团队应用光学干涉光谱仪,在距离地球100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颗系外行星“ET-1”。2018年,他的科研团队经过130次以上的观测和后续数据分析,在波江座40A恒星的附近找到了一颗被称为“超级地球”的瓦肯星。
(科哲笔记:2022-6-26)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