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在中国革命那段跌宕起伏的岁月里,涌现出了一批批的优秀中华儿女。
他们以昂扬的斗志和满腔的热血,为中华民族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在这些人之中,
王稼祥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代表人物了
。
1972年,因患病在家休养的王稼祥觉得身体逐渐好转,这位老革命家便认为自己不能再躺下去了。
因此,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来为国家做一点贡献,便向周总理申请工作。
当毛主席得知这件事后,专门叮嘱周总理:“
王稼祥对我党有功,要抓紧时间为他安排工作。
”
毛主席为何对王稼祥如此看重?王稼祥又为我党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
从“左”营垒中杀出来的战将
王稼祥虽身材瘦弱,但身姿挺拔,还总是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这就是大部分人对他的第一印象。
他来自于安徽泾县的一个中产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望子成龙的王父也致力于让他多读书。
中学时期,王稼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迅速地接受了这些先进理论。从此,王稼祥的思想变得愈发进步。
1925年9月,王稼祥成为了共青团的一员
,开始追随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方向,并开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到了10月,思想有了明显进步的王稼祥被派遣到苏联留学
。
在苏联深造期间,王稼祥学习能力出众,深入研究了马列主义后,他所取得的进步飞速,在留学生中名列前茅。
因此,在1928年,中国共产党便批准了王稼祥的入党申请。
王稼祥不仅有了思想上的进步,还在留学期间收获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例如
王明、博古
等人。
只不过,他们长期在国外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脱离过久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左”倾思想。
1930年,结束了学业的王稼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于我党危难之际临危受命,担任中央宣传干事等职。
当时的王明等人在国际共产主义的支持下,“左”倾错误严重,王稼祥也因为留学经历被卷入了王明的阵营。
参加了革命工作之后,王稼祥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实践经验薄弱。
因此,在1931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他主动提出,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去艰苦的根据地锻炼自己。
不久之后,
王稼祥便同顾作霖、任弼时前往中央苏区开展根据地工作。
在这次工作当中,王稼祥与毛主席完成了初遇,并在工作中接触颇多。
在这个过程中,王稼祥逐渐发现,毛主席提出的一系列想法,往往会让事情得到完美的解决。
而一旦他遵从王明等人的指示,那么事情发展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一状况,让王稼祥开始反思,随后在工作中,他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在各个方面越来越认同毛主席的想法。
只不过,由于当时
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在党内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而更符合中国实际的毛主席的想法则遭到排挤。
1932年,在中共苏区的会议上,不少人要求将毛主席从前线调离,让其转到后方做政府工作。
就在这时,本来默不作声的王稼祥突然发声,表明不应该将毛主席调离,
前线需要毛主席的指挥。
王稼祥的发言,让与会众人大吃一惊,连毛主席本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毕竟王稼祥一直都被认为是王明阵营的人,现在却公开支持毛主席,这着实令人意外。
而这件事,也意味着王稼祥已经不再盲信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了,而是开始有自己的思考,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但是,在当时“左倾”严重的背景下,王稼祥的想法并没有受到重视,而毛主席也被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
从此以后,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阵营逐渐掌握了在党内的领导权
。
而王明也靠着共产国际以及苏联方面的支持,开始不断打击不认同自己的人,并无端指责那些老资格干部。
王明的做法,导致中共损失严重,长期在上海活跃的领导机关遭到大肆破坏,不得不转移到中央苏区。
而此时的王明,虽然前往莫斯科担任共产国际的代表,但是他的错误观念依旧掌控着中共临时政府,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继续占据上风。
博古、李德继续推行那套所谓的教条主义方针
,结果导致红军在战斗中节节败退。
?
遇到毛主席,思想发生转变
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的过程中,王稼祥所在的地方被敌机轰炸。
而他也不幸被敌军的炮弹击中而身受重伤,
他的肠子被子弹击穿,耳膜也被剧烈的爆炸声震破。
可当时苏区的医疗条件太差,面对伤势严重的王稼祥,医生只能采取保守治疗。
用电动磁铁吸出王稼祥体内的炸弹碎片,手术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而且还没有麻醉。
最后有一些炸弹碎片残留在他的体内无法取出,并在日后一直影响着他的身体状况。
术后,王稼祥被送往红军总医院继续治疗。
而这里的医生发现,之前的手术太过简陋,导致王稼祥体内的弹片已经造成了感染,一直都在流脓。
按理说,这时的王稼祥应该多休息,但是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职责却没有允许他养病。
而王稼祥当时处在怎样的恶劣环境中呢?
1934年,在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以失败告终,于是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以保存实力。
其实在长征前夕,博古便在考虑转移人员的名单了。
当他想到王稼祥时,认为他的病情太过严重,就想让他留在后方养病。
毛主席知道后,提出了自己的抗议:“
王稼祥是红军的重要领导人,还是军委副主席。担着如此重任,怎么能不随军行动呢?
”
最终,在毛主席的据理力争下,博古只得同意在长征时带上王稼祥。
王稼祥得知组织要进行战略转移时,他第一反应就是要跟着队伍一起前行。
当他从别人口中了解到,正是毛主席的仗义执言,他才能跟着队伍继续前进时,让他对毛主席更加感谢。
长征开始时,按照人员安排名单,毛主席、王稼祥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地方。
对于这个局面,毛主席一开始就表示了反对,经过他的努力,才如愿以偿地与王稼祥、张闻天在同一支队伍之中。
在路上,三人几乎同吃同住,毛主席也不遗余力地向他们二人阐述自己的思想。
他们三人也会时不时地就红军的未来展开讨论,
而毛主席的想法总是得到另外两人的一致赞同。
在毛主席的影响下,王稼祥逐渐成了他的坚定拥护者,同张闻天一起站在了毛主席的一边。
可以说,从长征初始,王稼祥就已经认识到了“左”倾思想的错误,更是愤而指责:“
靠李德的做法来指挥红军,到什么时候才能打胜仗。
”
由于王稼祥伤势严重,因此他只能躺在担架上。
可身体上的伤痛,远远比不上他对红军未来的担忧。
尤其是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让长征的红军人数骤减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要支持毛主席的思想与决心。
此时的王稼祥,已经与毛、张两人深入分析反“围剿”的失利,他意识到要是再按照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
他认为要想扭转红军的艰苦局面,那就需要改变现如今中央的错误指挥。
?
为纠正错误方针作准备
1934年底,对于红军的下一步计划,在中央内部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并且分歧越来越大。
就在这时,
毛、张、王组成的“三人团”公开表明了对博古等人军事路线的批判
。
而在中共的高级领导干部中,也有不少人要求改正错误的路线。
12月11日,红军战士经过顽强作战,终于从敌军手中夺得了通道县城,这也让红军有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12月12日,中共领导层就在这里召开了紧急会议,而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下一步的前进方向。
在会上,李德完全忽视了红军面临的现实环境,坚持要整个红军主力继续北上。
而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根据可靠的情报,敌军已经将重兵部署在红军北上的途中,就等着红军步入陷阱。
一旦坚持北上,那么整个红军主力都会遭到难以磨灭的打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主席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那就是向西前进,去往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才能保存红军主力。
此时的王稼祥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但是他坚持拖着病体来参加会议。并且,王稼祥还明确指出,自己支持毛主席的意见。
到了这个时候,党内的大多数人也支持毛泽东。但是,
李德与博古否决了多数人的意见,顽固地坚持错误的方针路线。
12月18日,中共领导人就在黎平继续对红军战略方针进行了讨论。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王稼祥等人大力支持毛主席的思想,并否定了博古等人的错误主张。
这是毛、王、张三人纠正错误思想的初步胜利,也为日后在遵义纠正“左”倾错误方针奠定了基础。
然而,博古他们依旧没有放弃,想尽办法打算再次实行自己的错误方针。
王稼祥深刻地意识到,要是让红军的军事指挥大权依旧落在李德等人手中,那么他们还会继续施行自己的错误战略指挥。
对此,
当务之急就是要将军事指挥权从他们手中夺回来。
因此,王稼祥与毛主席商量此事。王稼祥率先提出:“等到了遵义,要想办法把他们那群人给“轰”下来。”
对于王稼祥的想法,毛主席极其赞同。只是,他也考虑到仅凭他们几个人是做不到的,要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对于毛主席的担忧,王稼祥表示包在他身上
。就这样,王稼祥开始了自己的游说计划。
他先是找到了张闻天与周恩来,当得知王稼祥的想法后,两个人也都同意。
之后,王稼祥又劝说了刘伯承等人,他们都赞同王稼祥的提议,支持将军事的指挥权从博古等人手中夺回。
?
遵义会议召开,投出关键一票
1935年1月7日,红军部队来到了遵义,并赢得了短暂的休整机会。
此时,一切的条件都已经具备。王稼祥与毛主席等人就即将召开的会议展开了讨论,还为会议上的发言拟定了一个提纲。
由于张闻天理论好,又是党内的政治局常委,由他起草这份报告再合适不过了。
1月15日,改变中共历史的遵义会议正式召开。
王稼祥的伤口没有经过仔细处理,弹片与腐骨已经发炎感染,他的伤势更加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他却坚持报病参加会议。
在会议开始之前,为了让王稼祥能够舒服一些,他们还专门为王稼祥准备了一个躺椅。
开会一开始没多久,王稼祥的伤口就开始剧烈疼痛,他捂着肚子强撑着继续开会。
而王稼祥的警卫员,劝他请假去休息一下。
王家祥拒绝了,并告诉自己的警卫员:“
今天的会议这么重要,怎么能去请假呢?
”
在会议开始的时候,博古率先进行了总结,但是在他的报告中,全文都只是在强调中共中央如今面临的困境,以及敌人的强大。
对于他自己的军事指挥错误,博古一直都不肯承认。
博古的话音结束后,毛主席第一个站了出来,表示他不同意这份报告。
随后,身怀任务的张闻天也表示支持毛泽东的观点,他还依据会前与毛、王两人商量的结果,
针对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错误指挥,发表了自己的反对报告
。
就在这天下午,毛主席针对博古等人的错误战略方针作了长篇发言来进行批判,他指出: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在应该前进的时候过于冒进,在应该防守的时候过于保守,甚至于应该撤退保守实力的时候,他们却推行逃跑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怎么能够带领我们走向胜利呢?”
当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博古等人的根本问题时,全场陷入了寂静。
就在这时,王稼祥率先打破了这一局面,他直接了当地表明,
毛主席指出的观点是极其正确的,他个人十分支持毛的意见。
在他之后,周恩来等人也纷纷站了出来,表示支持王稼祥的想法。
最终,遵义会议将红军的军事指挥权从博古手中夺了回来,还确定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领导团。
可以说,遵义会议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而遵义会议的召开,与王稼祥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之后的几次会议中,毛主席也指出了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中的重要作用。
从遵义会议之后,王稼祥就一直与毛主席一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并肩奋斗,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晚年寻求工作,主席亲自关怀
新中国成立之后,王稼祥在自己的岗位上一直都兢兢业业,但是由于他之前的伤口没有处理好,因此一直都影响着他的身体状况。
为此,他向中央提出,要求边工作边休养。而中央也十分记挂他的身体,同意了他的批准。
1969年,毛主席还考虑,让王稼祥重新进入中央工作
,但是由于王稼祥的身体原因以及其他情况,他的想法没有实现。
十月份的时候,王稼祥被疏散到信阳,在这里,王家祥除了读书就是外出散步。
但是他的身体状况急速下降,由于当地的治疗条件有限,在中央的批准下,王稼祥又重新回到了北京进行治疗。
1972年,王稼祥带着自己的妻子与其他朋友一起去看望老朋友朱德。
朱德看到阔别多年的朋友也十分高兴,他对王稼祥说:“主席一直都没有忘记你之前的功劳,你在革命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相信很快就会给你分配工作。”
从朱德处离开后,王家祥考虑到如今自己的身体已经逐渐好转,而他也想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于是就向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王稼祥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如今我长期有病,听力也变得特别差。30年代的时候,我还常去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对此感到终身不安
。”
同时,他还表明了自己想要重新出来工作的愿望:
在解放之后,我担任了一段时期的外事工作,对于其他的部门,我是特别陌生。
我现在每天脑力还能坚持一段时间,还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我希望总理能够在百忙之中考虑一下我的情况,能不能给我分配一些外事的工作。
12月18日,周恩来收到这封信后,将这封信递交给了毛主席。
同时,他也表明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认为王稼祥同志可以去做一些外事调研的工作。如果主席同意的话,那么就请批示。
当毛主席看到这封信后,才得知王稼祥现在没有工作,
回想王稼祥与自己在革命奋斗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立即就同意了王稼祥的申请。
为此,主席还专门叮嘱周总理:“王稼祥对中国的革命事业是有功劳的,因此应该让他尽快出来工作。”
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还专门提到了王稼祥的这份报告,并给予了高度赞扬:
王稼祥的这份报告只讲过,不讲功,在我们现在的老干部当中,是很难得的。王稼祥是有功的人,在遵义会议上的那关键一票,就意味着他是教条主义阵营中,第一个支持我的人。由此可以看出,王稼祥的功是大于过的。
就这样,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的关心下,王稼祥很快就出来工作了。
到了中共十大上,王家祥还在毛主席的支持下被选为了中央委员。
会议结束后,他被分配做会议文件的俄文翻译工作。
不久之后,他还负责协助周总理开展外事工作。
此时的王稼祥虽然已经年近七旬,并且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但是中央的认可让他浑身充满干劲。
因为老干部希望能够用自己所剩不多的时间,去为党和国家,奉献自己的精力。而此时,
他却完全都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身体能不能坚持住
。
1974年,王家祥因病逝世。在他的葬礼上,毛主席送来了花圈,而周总理更是拖着自己的病体,亲自来到现场,这无疑是对作为革命家的最大褒奖。
当我们了解了王稼祥的经历后,便会为这位老革命家所感动。
早年的时候,因为曾经犯过一些错误,但是他能够及时纠正,并在遵义会议中坚定地支持毛主席的想法。而事实也证明了,
王稼祥的正确选择符合了历史的进程。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长征中的王稼祥》
《纪念稼祥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