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初年,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杀了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之后,便纳元吉之妻杨氏入宫侍寝。
他为什么这么做?
这中间自有缘由。
李元吉被杀之后,他的五个儿子亦全部被杀。
这在史书《通鉴记事本末》中有详细的记述。
这是李世民为了断绝其后人为其复仇的可能。
但在这期间,他却没杀对方的这个女人。
他让这个女人接着做了他的妃子。
这个女人到底有多美,令他如此不顾人伦常理而钟情难舍?
蔡东藩老先生在其所著的《唐史演义》中,对这个女人做过如下描述——
当时,杨氏年方24岁。
她生得体态风流,性情柔媚,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她在唐室所有王妃中,最为美艳。
注意,这里用了个最字。
也就是说,她在整个李氏皇族所有的女人当中出类拔萃,其姿色无人可以超越。
而李世民在杀其夫之前,即对她早有垂涎。
正所谓英雄爱美人。
元吉还活着的时候,这女人便与李世民的正妻长孙氏常有来往。
那时,李世民每见其人,都神难守舍。
只是碍着弟弟元吉的存在,不便上手。
而其夫被杀之后,这个女人在他面前所表现出的娇嘀婉转和楚楚可怜之态,更是让他难以自持。
当时,这个女人是淡妆浅抹,屈膝下跪,一副哀怨态度。
当时,是在长孙氏的房间内。
当时,李世民见了,便魂消魄荡,离座请起,并承诺:我在世一日,必当保护你一日,休戚与共,忧乐同尝,勿需过虑。
而此日过后,李世民又主动向其提出:你若独居寂寞,不如徒居我处,好在你娣姒两人素无嫌隙,彼此相安度日,我也免得担忧了。
这句古语翻译过来,就是:你现在丈夫没有了,一个人住在一个大院子里难免寂寞,不如搬到我那里去住。况且,你和你嫂子关系向来不错,正好可以做个伴。这样,我也可以不用为你担心了。
李世民的如此安排,则正是为了他的下一步做出铺垫。
他是要把他要做的事做得顺理成章。
而长孙氏向来相夫无违,当即亦表示赞同。
当时已是他人砧板上的鱼肉的杨氏,也只能是唯命是从。
而她搬入李世民的住处之后,李世民对她这个袅袅婷婷的弟媳,当着侍侧的宫娥,便开始与之耳鬓厮磨。
进而,他又令其深夜陪酒,借酒纵情,与之,便做成了那种好事。
从此,他便又是一发而不可收。
而长孙氏对此,见木已成舟,也无法谏止。
也就是说,面对既成事实,做为李世民的正妻,长孙氏也只能是顺水推舟,任其所为了。
在那个时代,女人接受自己的丈夫纳妾养小,属于寻常之事。
而长孙氏在这个时候所表现出的大度,亦被史学家一直津津乐道。
三个月之后,李世民登皇位,更是把这位杨氏正式纳为嫔妃,日加宠眷。
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安稳,李世民又一反常态地追封其前夫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为其隆重改葬。
而此后,这个女人便为李世民生下了一子。
这一子,便是史书上有记载的李明。
这个李明长大后,被封为曹王,做过虢州、蔡州、苏州三州刺史。
说到这里,有人曾经提问:李世民乃杀夫之仇人,这个女人为什么不想办法为夫报仇,而是心甘情愿地侍奉于李世民左右,任其得欢?
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其实很简单。
女人的天性,就是倾向于依附强者。
在杨氏看来,自己的丈夫之所以被杀,正说明他的不可依靠。
而求生的欲望,在一个人的生存过程中,更是要比复仇强烈。
可享的荣华富贵的升级,更会使女人淡化对仇人的憎恨。
何况,当时李世民的权力已是至高无上。
她若稍有不从,死亡便会临至。
为了讨得强者的欢心,她也只能忘却以往的一切,以迎合实现自我保全。
这一点,在隋炀帝杨广的妻子萧皇后身上也曾有所体现。
萧皇后在当年,也可谓是姿色绝伦。
她一生中曾侍奉过多位君主。
杨广被手下的重臣宇文化及杀了之后,萧皇后便做开了宇文化及的妻子,被册封为淑妃。
宇文化及被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杀了之后,萧皇后又成了窦建德的侍妾。
在这前前后后,这位萧皇后从来没有反抗过。
也正是这种没有反抗,才使得这位萧皇后一直活了个安稳。
纵观中华历史,贞女烈妇倒是有的。
项羽的女人虞姬,发现自己的丈夫有可能被汉军所杀害,而自己将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便拔剑自刎。
这样的女人,也着实赢来了千百年的众多赞誉。
但这种女人在中华历史中又毕竟是少数。
在冷兵器时代,众多的女人宁愿做俘虏,也不愿自裁。
除非她意识到对方不会接纳自己。∴
崇祯皇帝临死之前,便是自己动手把他的妻子和女儿先后杀掉。
他为什么要自己动手?
就是因为他的妻子和女儿,在那一刻,并不愿因他而去死。
天下的男人们,通过这些事实,也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不要以为女人嫁给了你,她的终身就完全属于了你。
你那样想,就太天真了。
不天真的做法是,你要想让你的女人永远能忠贞于你,你必须要首先做到,你始终能保持自己的强大,不被你的对手所击倒,不被命运所击倒。
在你落魄的时候,在你山穷水尽无从东山再起的时候,你的女人与你分道扬镳,远走高飞,这很正常。
你不要记恨于她。
你要恨的,只能是你自己的无能和时运不佳。
当年曹操攻下冀州,袁熙之妻甄氏一见曹丕对她情有独钟,当即便感激涕零,这也可作为一个实例。
当时,这个女人被曹丕拥入怀中的那一刻,她感受到的是她原有的丈夫所不能达至的强大,她又怎么可能还会去想什么为夫报仇?
后来,她不仅心甘情愿地做了曹丕的妃子,也是为这个新的男人生了儿子。
还说这个齐王妃杨氏。
她当时的顺从,当说并没有什么违心的成分。
她在半推半就中,实质上,就已是心安理得。
不然,她不会在李世民要跟她如此那般时,更是显出花容明媚,玉骨轻柔。
用蔡东藩老先生的话说,当时,她是禁不住意马心猿,把平生的七情六欲一股脑堆集拢来,且两颊愈红。
只不过,从传统的公序良俗上来讲,她的顺从又属于缺乏应有的骨气和缺乏应有的操守。
只不过,李世民的一世的英名,因为这件事,打了不少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