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声最臭的状元,去世后皇帝不愿赐谥,正史也不屑为他立传
在清代,状元们共计114位,若探询其中哪位官员地位最显赫,成就最为卓越,这个问题显然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些状元中,许多人都身居一品,各自在不同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如果要论及哪位状元声誉最差,那么众口一词地指向同治元年壬戌科状元徐郙。在讨论这一话题时,人们普遍认为他的名声极差,为此,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情况。
徐郙何许人也?
江苏省嘉定人徐郙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而嘉定作为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清一代涌现了3位状元和56名进士,成为科举时代的文化强县。
徐郙的天赋和学识在他十五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以及二十四岁中状元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科举之路几乎是一帆风顺,避开了大多数读书人常常经历的艰辛。
在年仅24岁时,徐郙以状元的身份脱颖而出,不仅在清代独树一帜,而且能轻松地跻身前三名,成为同治元年的状元。夺魁后,他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开启了他在仕途上的辉煌篇章。徐郙的前半生几乎全部度过在翰林院,为他的仕途铺就了一条成功之路。
因为状元的光环,徐郙更容易获得“学差”的青睐。在同治六年,他首次在河南乡试担任正考官,随后又以翰林院侍讲学士的身份外放安徽、江西,成为主管一省教育文化的高级官员。
同治十一年,徐郙迎来仕途的第一个高峰,晋升为兵部右侍郎,身居二品大员之列。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他履历丰富,先后担任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务。
直至光绪二十六年,徐郙终于达到仕途的巅峰,以礼部尚书的身份晋升为协办大学士,并兼任多个职务,被当时的人誉为“徐相国”。
以书法为进身之阶
徐郙作为状元出身,文才自然不可忽视。然而,在政务方面,他的表现却难以称得上是一位胜任的官僚。据记载,徐郙极其懒散,从不准时到衙门报到,即便勉强出席工作,也只是过日子而已。
对于这样一个毫无上进心的状元,如果置身于雍正、乾隆时期,恐怕他的官职永远也难以有所提升。幸运的是,徐郙生于晚清官场,此时官场已经腐化到了极点。
据传闻,徐郙之所以能够担任尚书、协办大学士,完全是因为他出色的书法水平。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在拍卖会上亮相,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价格。
虽然同时期有许多官员以出色的书法而著称,但问题在于,徐郙的书法风格与慈禧太后的口味极为契合。慈禧晚年痴迷于绘画,由于自身书法水平有限,每次完成绘画作品后,她都会请徐郙为其作题字和题款。
凭借与慈禧的关系,徐郙顺理成章地提升了官阶,晋升爵位自然水到渠成。或许是因为得到慈禧的宠幸,徐郙晚年变得更加放纵,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享乐之中。当时有人为他撰写了一副对联,其中一句说:“阁部监斋,处处不到;酒色财气,种种俱全。”
这对联是在嘲讽徐郙,批评他只注重个人享乐,对于正职一事漠不关心。在晚清时期,高级官员荒废职守、安于己位的现象并不鲜见。然而,徐郙的行为似乎有些过分,以好色、贪财而闻名于朝野。
徐郙长期在南书房任职,借着慈禧的宠幸,他肆无忌惮地进行贿赂活动。只要是外省官员进京,他总是毫不客气地伸手索要财物。一些地方的官员对徐郙的行为感到不满,不愿意主动奉承他。而徐郙并不知羞耻,直接开口要“借”,实际上就是在敲诈勒索。
根据《近代名人小传》的描述,徐郙晚年毫不顾及朝廷的体面,频繁微服出入妓院,有时甚至通过妓女与寻求他的人讨价还价。由此,他留下了嗜酒、贪财、好色、傲慢、极度懒惰的坏名声。
过于放纵是需要代价的
御史对徐郙了解甚微,这是因为官方正史不屑记载这样一个无耻之徒。
按照清代的传统,大臣一旦过世,朝廷出于人道主义通常会将其生平事迹宣扬于史馆以立传。甚至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或平民百姓,若有特殊贡献也可能被纳入国史。作为状元出身、官居一品的徐郙,级别当然够资格。然而,在他去世后,礼部并没有请命慈禧为其撰写传记。这也在情理之中,这样一个备受轻蔑和唾弃的小人,要将其列入国史无异于滑稽之举。应该写些什么呢?他的贪婪、好色,或者是他懒政不作为?
即便是后来的史家,也对他的传记不屑一顾。例如《清史稿》、《清史列传》等著作中,都没有徐郙的记载。一些私人笔记或许记录了一些关于徐郙的信息,但无非是讽刺和嘲笑,将其当作笑柄而已。
徐郙于光绪三十二年辞世,按例,翰林出身且为二品以上官员,理应被赐予谥号。然而,礼部得知徐郙离世后,竟然无人为他请谥。他的家人不满情况,多次前往礼部闹事,但均未能如愿。
在清代的114位状元中,寥寥无几未能得到皇帝赐谥的,而即便是这极少数的个别情况,也往往是出于政治原因而未获谥号。然而,类似徐郙这样因为恶劣名声而未被赐谥的例子更为罕见,实际上仅有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