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晚年重回故宫,对着花瓶讲“夜壶”,一边的专家被吓得不说话
皇帝毕竟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着最基本的人性渴望,希望能够拥有普通人的东西。因此,尽管身处高位,但他们却是无尽的孤寂。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无数位皇帝,他们的人生大多都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如果要选择其中一个最为传奇的皇帝,那么毫无疑问,就是我国的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的传奇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他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而清朝就在他手中覆灭。随后,中国经历了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几十年,包括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和建国初期四个阶段。考虑到他的特殊身份,他的生活中发生了许多令人称奇的故事,尤其是在他晚年时期,重回故宫的时候,对着花瓶讲“夜壶”,还把一边的专家被吓得不说话。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溥仪虽然成为了皇帝,但实际上他并非清朝的正统皇室嫡系。他的父亲并非前任皇帝光绪,而是来自旁系宗室。当时,光绪皇帝身体状况日益衰弱,但他却没有留下合适的继承人。
慈禧太后只能在旁系宗室中挑选继承人,而溥仪由于与慈禧太后有着血缘关系,并且年幼无知,更容易被控制。于是,慈禧太后选择了溥仪作为下一任皇帝。年仅3岁的溥仪被推上了皇位,他甚至还没有断奶,更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
一个年仅三岁的孩子,又如何能够掌握如此庞大的朝政?
1912年,溥仪6岁的时候,武昌起义爆发,各地政府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最终,隆裕皇太后替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结束了他短短的3年皇帝生涯。
为了能够顺利当上大总统,袁世凯与溥仪签订了一份“优待清室条件”,让溥仪继续保留皇帝的称号,居住在颐和园,享有一定的待遇。因此,在颐和园,溥仪依然被认为是“皇帝”,只不过这个“皇帝”的权力范围仅限于颐和园之内。
在颐和园,溥仪的生活排场并不逊色于之前的皇帝。他的日常生活由宫女和仆人伺候,与他一同生活的还有一位英国师傅庄士敦。庄士敦向溥仪介绍了西方文化,溥仪开始学习洋文,了解西方世界的风土人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溥仪的心里产生了变化,他渴望自由,渴望去西方留学。
为此,他甚至制定了出逃计划,但最终却被制止了。
1917年,溥仪12岁时,张勋试图恢复帝制,再次立溥仪为皇帝,开始了复辟帝制的尝试。这段时间只有短短的12天,就被民主革命党派推翻,这段经历就像是一场笑话。
随后的几年里,政局动荡不安,溥仪无法继续留在颐和园,于是搬到了天津的租界。在那里,凭借着清朝皇帝的身份,他过得相当优越,与各路军阀来往频繁,还受到了洋人的优待,自由出入各种场所。
溥仪对国民党心存深仇,始终怀有复辟的念头。在天津租界的7年里,他除了体验洋文化,还在寻找复辟的势力,不论是列强、军方还是日军,他都希望有人能够帮助他实现大业。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方急需一个傀儡统治东北,他们找到了溥仪。溥仪以为这是复辟的好机会,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日本的提议。一旦成为伪满洲政府的“傀儡皇帝”,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实际的权力,只是一个被日本操纵的虚名皇帝。
尽管如此,溥仪并没有放弃心中的执念,他执着地投身于汉奸的行列,为日军效力。他或许知道自己已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但内心的复辟之火却从未熄灭。
1945年,随着日本的投降,伪满洲政府也随之覆灭。溥仪再次颁布退位诏书,匆匆逃离东北,最终被苏联军方带到了苏联的监狱。尽管身为战犯,溥仪凭借“清朝皇帝”的身份受到了一定的优待,与其他战犯分开关押,甚至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劳动。
一年后,溥仪作为战争的重要证人出席法庭审判。他声称自己成为满洲国皇帝完全是被逼无奈的结果。溥仪试图推卸责任,将许多行为都归咎于日本政府,没有承认自己当时复辟清朝的野心。
尽管溥仪努力为自己辩解,但他为日本政府效力的事实无法抹去。四年后,溥仪被引渡回中国,根据当时对待战犯的要求,他被送往战犯管理所接受劳动教育。直到1959年,他才获得特赦离开管理所。
被释放后,溥仪开始了新的生活,被政府安排在一个植物园工作。几年后,他甚至和一名护士结了婚。
一天,晚年的溥仪来到故宫,想要重温曾经的岁月。故宫早已成为了旅游景区,需要购买门票才能入内。溥仪竟然要买票才能进入自己曾经居住的地方,这让他感到颇为讽刺。
在故宫的物品展示厅,溥仪看到一只花瓶,顺口说了一句:“夜壶”。这句话吓坏了旁边的专家,因为这只花瓶在他们眼中是一件艺术品,怎么会被说成夜壶呢?
当时的专家并不知道溥仪的身份,上前反驳他的话。但当他们得知溥仪的真实身份后,震惊得说不出一句话。原来,小时候的溥仪非常调皮,曾把这只花瓶当成夜壶使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