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前,中国一场考古发现,让专家开始怀疑欧洲历史被篡改
创始人
2025-07-11 12:32:25
0

1972年,我国鄂尔多斯市某生产队社员在牧场劳作时,无意中从沙漠里发现一批匈奴人留下的宝藏,这处遗址发现地位于杭锦旗阿鲁柴登地区。然而,48年前中国发现的这处古代遗址,却引起不少西方历史学家的激烈讨论。甚至有不少文史学者觉得,欧洲历史似乎被篡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72年8月份,鄂尔多斯某生产队社员于阿鲁柴登以南3000米沙漠中,发现一批战国时期匈奴遗留的宝藏。阿鲁柴登地区位于杭锦旗东南部,是古书当中记载的"河南地。""河南地"是战国时期赵国统御领土,位于如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附近。《史记》有过明确记载:赵武灵王曾经派出大量骑兵驱赶匈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将匈奴驱逐出"河南地,"也就是老人常说的"河套地区。"经过秦始皇武力镇压之后,大部分匈奴离开漠北迁往河西走廊。

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击溃北匈奴,南匈奴归附于汉室王朝,这个困扰了中原政权几百年的匈奴得到彻底根治。这次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古代遗址,根据专家考证,其墓主人应该是匈奴某支部落首领。应该是战国后期,匈奴和赵国连续作战之后内部发生动荡或者裂变,因此有小部分匈奴残余势力一直盘旋在"河南地"附近。阿鲁柴登发现的这批匈奴遗址共出土了银器5件,串珠45件,还有220余件的金器,其中有一座匈奴金冠引起考古专家的格外注意。

这座匈奴金冠呈椭圆形,顶部是一只用金子雕成的雄鹰,金片镶成眼睛,鹰头可以摇晃。远远看去,就像是雄鹰从天上扑食猎物的场景,金冠两边还有许多浮雕图案。遗址还出土了不少具有价值的文物,这也代表了战国时期,匈奴部族所体现出的极高艺术价值。然而上世纪80年代,西方不少学者了解到阿鲁柴登这座匈奴遗址之后却有不同看法。因为根据这座古代遗址出土的文物,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有很多是类似于欧洲的浮世绘风格。更通俗点来说,西方历史学家认为:阿鲁柴登匈奴墓葬,其中很多文物的制作方法和现代欧洲工艺品比较相似。

联想到匈奴人曾经叱咤于亚欧两座大陆,或许有不少欧洲人或许是匈奴人的后代?可17世纪时不少西方权威专家认为,新石器时代欧洲人的始祖从西欧以及亚平宁半岛,慢慢迁徙至整个欧洲。换言之,欧洲人觉得他们的先祖是从新石器时期便开始在这片大陆上生存。1785年,德国历史学家迈纳斯,将整个欧洲人种划分为高加索、阿尔卑斯、地中海等等人种。可是阿鲁柴登出土的陪葬品,很显然和欧洲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所以西方学者认为,汉武帝打赢漠北之战后匈奴向北逃窜。沿着阿尔泰山是否来到俄罗斯或者匈牙利一带在此繁衍后代?那么匈奴人其分支或许也在欧洲繁衍生息。可是不少欧洲历史典籍中并没有如此的记载,西方历史学家看到阿鲁柴登匈奴墓葬出土的文物,并联想到他们身世起源。因此中国出土的这批古代遗址,居然在西方学界引起轩然大波。笔者认为,匈奴人和现代欧洲人到底有没有联系?

这似乎是必然。因为匈奴也是蒙古族的分支,成吉思汗将战火蔓延至欧洲之后,免不了亚欧大陆文化历史和血缘上肯定有所相互交融,这是无法抹去的事实。不过,从阿鲁柴登这片古代遗址当中也能看出,匈奴族于开拓丝绸之路上作出的贡献。欧亚草原游牧文化中,不少部族喜欢黄金银器,还有宝石作为主要材质制作的装饰品,因此匈奴族也为亚欧两股大文化交融开创了先河。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第... 今儿咱们得聊聊一位名叫唐瑜的“传奇”人物,她的故事啊,简直比小说还精彩,但又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想象...
原创 《... 导读:在康熙时代,宫廷内部的权谋斗争层出不穷,每个阿哥府都是一个潜在的继承人培养的地方。而其中,康熙...
原创 外... 大多数人提起蒙古的第一反应就是蒙古族,但是别忘了,在我国北边还有一个蒙古国呢!两者既然都和“蒙古”二...
原创 《... 电视剧《山河月明》正在北京卫视播出,开场就是洪武北征,推算一下时间和地点,应该是明太祖时期的第二次北...
原创 贵... 贵人晋升为嫔,为什么都心花怒放?不光身份转变,还有3大特权 清朝建立于1644年,标志着清军入主中原...
原创 中... 众所周知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家乡。出席中共一大的13人中有...
原创 她... 慈禧是一个长寿皇太后,她是晚清时期王朝的实际控制者,活了七十多岁才去世。她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
原创 两... 洪武三十年三月一日,南京贡院街上人山人海,举目无边。这一天,三年一度的会试即将揭晓,来自全国各地的举...
原创 中... 对党史军史研究越深,心中的困惑就越多。 一段时间以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终于厘清了“中央军委”和...
原创 “... 作者:桅杆 前面写了红军“草地分家”的两篇文章,引出一个话题,即张主席出走一事。 1938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