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处江淮之间,南北要冲。在北宋前期,扬州是淮南路治所,熙宁五年后,淮南路东西分置,而扬州仍居淮南东路首府的地位。这使得扬州不仅成为区域政治中心,还凭借其紧邻大运河的地理位置,成为国家漕运的重要枢纽,实现了南北往来的转运。
扬州自古就被誉为“尝多巨公临治”,尽管北宋时期的辉煌已不复唐时的“扬一益二”,但在东南大藩中仍居淮东首府。紧邻长江,大运河贯穿其中,使得扬州在江淮间成为一座繁荣的都会。对于三朝扬州知州的特点与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扬州知州的任命及其官职结构,更好地洞悉扬州繁荣背后的原因。
北南差距:知州的南方盛宴
在三朝扬州知州中,南北差距显而易见。47位知州中,北方籍知州不到三成,而南方籍知州则占据绝对的优势,是北方的两倍有余。其中,两浙路籍贯者最多,达到9人,其次是福建路与京东路各6人。北方籍知州相对较少,这与北宋政治科举政策的调整有关。在天圣以前,北方人才占主导地位,但仁宗皇帝调整了这一状况,兼收博采,让南方士大夫崭露头角。这也反映了北宋政权对南方的关注与重视,南方知州的逐渐增多成为政治制度调整的产物。
科举政策的转变:南方士人崭露头角
南方士人在政治上的崛起与科举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在早期,北方人才居多,但天圣以前,南方士人沉抑者较多。仁宗皇帝感知到这一弊病,逐渐调整政策,废除了北方优势的科举体制,允许南方士人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这一调整导致了南方人才的逐渐崛起,如陆游所言:“及绍圣、崇宁间,取南人更多。” 南方人才逐渐在朝廷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为扬州知州的南方籍贯提供了更多机会。
权谋之地:扬州知州的权力斗争
扬州作为北宋时宰辅首贬折冲之地,不仅是宰辅贬官的地方,也是贬官得以翻身的场所。在冯士元案中,宰辅的权谋斗争愈发激烈,盛度之贬即是与此案牵连。然而,盛度的贬谪并非仅仅是因为与冯士元案有关,更多的是因为与宰辅斗争中仁宗的不满。扬州不仅是权谋之地,更是官员仕途中的进身之地。贬任扬州者或为宰辅或为高官,正常迁转的知州也以扬州为养老之地。这使得扬州在北宋时期具有重要的区域性影响力,成为政治斗争和仕途晋升的关键一环。
仕途进身:扬州知州的多重身份
扬州知州的身份不仅仅局限于地方官,还涉及宰辅、高官、差遣等多重身份。北宋时期,宰辅在扬州贬官后,能直接任职扬州。此外,正常迁转的知州往往是进入晚期的转运使,通过在扬州任职来增加自己的仕途资序。而地方官员从其他路来扬任职,多数是为了乞便郡退养,使得扬州成为他们仕途中的进身之地。这种多重身份的交织,使得扬州知州在北宋时期既是地方的治理者,又承担着政治斗争和晋升的重要任务。
结衔与地位:扬州知州的荣耀标志
三朝扬州知州的结衔体现了他们的官阶与地位。知州结衔中,既有官、职、差遣等,呈现出北宋职官结构的特点。在结衔中,南方知州的官品往往较高,与其深厚的文化涵养相吻合。这也反映了扬州在北宋时期地位的提高,不仅是区域性政治中心,更是文化繁荣的象征。
小结:扬州,繁荣的区域性中心
综合分析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扬州知州的特点与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扬州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扮演了多重角色。作为区域性政治中心,扬州在南北差距、科举政策变革、宰辅权谋等方面都承担着特殊使命。南方知州逐渐崛起,与仁宗皇帝的政策调整紧密相连,为北方政权的关注与支持提供了契机。扬州不仅是政治斗争的舞台,更是官员仕途的晋升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重身份的交织,使得扬州在北宋时期成为一座繁荣的区域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