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中,皇帝驾崩后,朝廷通常会根据皇帝在位期间的功绩和过失,为其上谥号。这一谥号的性质可以有正面也可以有负面,反映了皇帝一生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皇帝上谥号是有一定规则和章程的,虽然这些规则并非一成不变,但大致上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的。
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去世后,孙吴朝廷为他上了“大”字的谥号,大家于是开始称他为“吴大帝”。这个“大帝”的谥号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至今无其他帝王有类似的称号,甚至连相关的谥号规则中,也找不到任何能为这一称号提供依据的条文。正因如此,后来的历史学者经常对孙权的这个特别的谥号展开讨论,试图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有趣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学者们也曾对孙权的谥号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当时,南朝萧梁的历史学者沈约就表示,他无法理解孙权的“大”字谥号究竟代表着什么。事实上,萧梁时期距离孙吴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即便是当时的学者,也无法明确解释孙权为何会被赐予这个独特的谥号。因此,到了21世纪,我们要想弄清楚孙权谥号的真相,可能也只能通过推测和间接的分析来获得某些线索。
普遍认为,赤壁之战后,尽管东汉政权名义上还存在,但三国的割据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在这其中,孙权的处境尤为微妙。北方的曹操依靠控制东汉朝廷,并挟持汉献帝来号令天下,逐步建立起了魏国的基础。刘备虽然起初势力较弱,但凭借其汉朝宗室的身份和诸葛亮、关羽等一众人才的辅佐,逐渐壮大,拥有了强大的政治资源和军事力量。而孙权则显得格外尴尬:他仅依靠父兄二代的家底,面对曹操和刘备两大雄主的威胁,必须小心翼翼地应对。
曹操去世后,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这使得孙权的处境更加尴尬。因为在理论上,孙权曾是汉朝的地方官,随着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这也意味着孙权原本应当受曹丕的直接管理;而刘备则通过复辟汉朝名义称帝,从理论上来看,孙权作为汉朝的臣子,应该向刘备称臣。这种局面使得孙权的地位变得非常模糊和尴尬。
然而,孙权并没有在这种困境中犹豫太久。刘备称帝后不久,蜀汉便开始东征吴国,这迫使孙权做出了果断的决定:他向曹丕称臣,并接受曹丕的册封,成为魏国的吴王。通过这一举动,孙权正式成为了曹魏的藩王。然而,曹魏显然不愿意让孙权继续保持这种表面的独立,于是当孙权成功化解了来自蜀汉的军事压力后,曹魏与孙权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加剧,最终爆发了曹丕发动的讨伐吴国之战。幸运的是,孙权成功地抵挡住了曹丕的进攻,吴国和蜀汉的关系也得以缓和。
尽管魏国和蜀汉都已经有了皇帝,孙权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依然只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吴王。他既不能称为大魏的吴王,也不承认蜀汉是汉,因此,孙权的身份成了一个微妙且尴尬的存在。没有皇帝的尊号对于吴国而言,是一大隐患,因为这会影响到吴国的统治合法性和对内外的威信。
因此,孙权最终决定自己称帝。但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称帝之举,这样才能确保在名义上获得广泛的承认。于是,孙权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命人通过制造祥瑞现象来为自己的称帝行为提供天命的依据。这与曹丕通过胁迫汉献帝禅让,或是刘备通过复辟汉朝的名义称帝大为不同,孙权采用的方式显得更加独立且富有创造性。既然孙吴的建立本身就是一种法理上的创新,那么在谥号的选择上,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安排,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