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被公众视为一个“流氓皇帝”,但其实他也是一个极其孝顺的儿子。
刘邦即位称帝后,按理父亲刘太公也应向他下跪行礼。然而,作为孝顺之子,刘邦不愿如此对待父亲,因此,他巧妙地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方法竟被后世沿用了两千年之久。
父亲的爱如山般沉重,刘太公为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倾注了无数心血。
刘邦出生于楚国的丰邑,他的祖父曾担任丰邑邑令,相当于县令的职位。因此,刘邦家族在丰邑也算是地方上的一方豪强。
然而,随着祖父的去世,老刘家的光景开始逐渐衰落。然而,即便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刘邦出生时,老刘家仍然颇为富裕,拥有百亩良田和相当可观的家资。这样的条件,也算得上是个小地主了。
从许多方面可以看出,刘邦深受父亲刘太公的喜爱。
刘邦年幼时,刘太公便送他去私塾学习识文断句。要知道,那时正值战国时期,文字是刻在竹简上的。读书人非常稀少,而读书的成本也极为高昂。
按理来说,老刘家是靠种地谋生的,根本不需要读书识字。刘太公之所以这样做,显然是对刘邦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将来能有一番作为,光宗耀祖。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邦开始产生了自己的理想。听说了信陵君的故事后,刘邦深感憧憬,渴望能成为信陵君的门客。
刘邦多次向刘太公请教,刘太公的回答颇具深意。他说:“秦国的军队经常来犯,外面兵荒马乱的。你若想远行,应先精研武艺,不然在见到信陵君之前,便可能人先在路上了。另外,读书也不可怠慢,若做门客而无本领,又有谁会看重你呢?”
不得不说,刘邦还真接受了这一建议。自那以后,他更加刻苦地学习。此外,他不知通过何种途径拜访了一位游侠,向其求教,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武艺。
当刘邦觉得自己的本事已经学得差不多时,他再次去找刘太公,希望能够远行。
刘太公心中虽有危险,但对他儿子的前途有着深厚信任,深知他不是寻常之辈,乡间小邑容纳不了他。因此,他默许了儿子的出行请求,并为他备下了丰裕的资金。那时出行成本高昂,所以很少有人敢于踏上远行之路。
刘邦满心欢喜地踏上了征程,然而才行至半途,他便得知信陵君已然辞世。这个消息彻底打乱了刘邦的计划,使他顿时陷入茫然,不知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他虽然不甘心,还是得回去。但是,如果不回去,他又能找到什么出路呢?
经过多方打听后,他了解到,信陵君昔日的门客张耳目前正在外黄担任县令。张耳效仿信陵君,广泛招揽门客。刘邦经过一番思量,决定改变路线,前往外黄投奔张耳。
谁也未曾预料到,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张耳与刘邦初次相见便一见如故,认为刘邦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将他留在身边,悉心指导。
张耳毕竟曾在信陵君身边待过,其见识和阅历远超刘邦。刘邦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使他少走了数十年的弯路。
几年后,秦国消灭了魏国,张耳和刘邦只能分道扬镳。刘邦毫无疑问地回到了丰邑。
刘太公看到儿子在家中无所作为,于是劝他去耕种。然而,刘邦果断拒绝了。毕竟,他已经见过世面,自然不愿意安于耕种,平庸地度过余生。他渴望成就一番大事业,只是在等待机会的到来。
刘太公此刻心中颇为复杂。他一方面认为自己的儿子很有才干,前途无量;另一方面,却觉得年轻人长此以往无所作为,不太好。因为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是耕种,如同呼吸般自然。
经过几次劝说未果,刘太公最终也选择了放弃。他心里想着:算了,反正家中有钱有地,养个白吃饭的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郡县制度,泗水郡急需任命亭长。刘太公得知消息后,迅速召见刘邦说道:“你虽然不喜欢务农,我也不勉强你。但现在秦朝需要任命亭长,你总不能推辞吧?秦朝选拔官员,对家世要求颇高。不过你无需担心,爹会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刘邦听了这番话,心中十分感动,决心以后务必报答父亲。
凭借刘邦的才干,他轻松地通过了考核,成为了一名亭长。
虽然亭长身份平凡,但在秦朝时期,官员并非尽然有所区分。刘邦担任的亭长一职,指挥着数十甚至上百名手下。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地方安定,偶尔还需镇压山贼和土匪等不法之徒。
刘邦之所以能结识萧何、曹参等人,并最终共同谋划大计,正是因为他担任了亭长的职务。而他能成为亭长,全赖于刘太公的帮助。
刘邦欠下了刘太公太多的恩情未报。
刘邦在楚汉相争的时期,已经登上汉王宝座,计划将家人全部聚集在身边。然而,在彭城战役中,刘邦遭遇惨败,导致他的家人全部被项羽俘虏。
荥阳对峙期间,项羽为了迫使刘邦投降,威胁要以刘太公的性命为要挟。项羽声称,若刘邦不自缚双手出城投降,他便将刘太公投入锅中炖煮。
刘邦当时心情极为沉重,他深知,如果投降的话,刘太公必然会遭受致命的危险。然而,若他选择不投降,刘太公或许还能对项羽有所利用价值,这样反而能够保住他的生命。
刘邦展现出一副无赖的样子,说道:“项羽,你忘记了我们曾经是结拜兄弟吗?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真要煮自己的父亲,记得给我送一碗。”
气得牙痒痒的项羽,经过权衡利弊之后,最终选择放过了刘太公。
刘邦一生之中,从未亏欠他人,唯独对刘太公亏欠甚多。正因如此,他在登上皇位后,竭尽全力想要报答父亲。
刘邦登基称帝后,对宗室成员进行了大规模封赏。只要与他有亲属关系的人,都得到了赏赐。然而,刘邦的大哥的儿子却是个例外,未获任何封赏。
刘邦早年因不务正业,常常光顾大哥家中,不仅独自前来,还带着一伙“狐朋狗友”,让大嫂感到十分厌烦。
刘邦曾经一次带着众人去借饭,大嫂却故意用饭勺刮锅底,声称已经没有饭了,导致刘邦在兄弟们面前颜面尽失。后来他折回去时发现,大嫂家里其实还有饭,显然是不愿意让他分享。
刘邦这个人,恩情可以记一辈子,仇恨也能记一辈子。多年过去了,他依旧没有忘记此事,竟然因此没有封赏大哥的后人(刘邦的大哥已经去世)。
后来,刘太公实在看不过去,劝说道:“你大哥当年对你恩重情深,再说大家毕竟是一家人,往事已成过去,不如封你大哥的儿子一个官职吧。”
既然老爹已经发话,刘邦只好顺从。然而,他也动了一点小心思,把大哥的儿子封为羹颉侯,“羹颉”意味着剩饭。由此可见,刘邦是多么怀恨在心。
刘邦见到父亲居住在宫中,心情十分沉重。询问其缘由后得知,原来是他怀念起在丰邑的日子,怀念那些熟悉的街坊邻居。
刘邦听后,答道:“这不难办,还请父亲多忍耐一两年,我一定会替您解决这个问题。”
一年后,刘邦带着刘太公离开长安,来到一个附近的小城镇。刘太公一下马车,眼眶便湿润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竟然与丰邑完全相同。更让他感动的是,街坊邻居们也都在这里。
刘太公走到他们面前:“老王、老李,真是见到你们了?”
对方哈哈大笑,说道:“除了我们,还能有谁?这一切都要感谢陛下。他为了你,特意仿照丰邑建造了这座新丰城,并让大家都迁移到这里来。真是个大孝子,为了你费尽了心思。”
刘太公转身朝向刘邦,握住他的手,温言道:“儿子,为了你,我费了不少心思呢。”
刘邦面带笑容地回答道:“爹,只要您开心,我就满足了。这辈子我欠您的太多了,这些事情都是我应当做的。”
这件事一时间传遍四方,成为佳话,人们无不称赞刘邦的孝顺。
灵机一动,想到一个让父亲免于下跪行礼的办法。
刘邦登基后,一直为一个问题所困扰。尽管刘太公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一位臣子。按常理,臣子见到皇帝时应该下跪行礼。然而,刘邦深孝敬之心,却不愿如此做。
尽管一些大臣私下里曾与刘邦提及过这件事,并警告他:礼法是维护秩序的基础,如果不尊重礼法,可能会引发重大混乱。
刘邦依旧我行我素,他每五天一次按照一般人的做法去见刘太公,向他致敬并问候。
有一天,刘邦像往常一样去拜见刘太公。当时,刘太公正在打扫,见刘邦要向他行礼,立刻侧身避开。
刘邦感到好奇,便问:“父亲,这是什么意思?”
刘太公回答说:“您身为皇帝,而我是您的臣子,不能因为我而扰乱了礼法。您不应向我请安,反而应当是我向您跪拜行礼才是。”
刘邦被刘太公的回答难住了。他并不在乎礼节的繁琐,但这件事如果不解决,他就无法向父亲问安、行礼。更让他不愿意的是,让父亲向他下跪行礼。
刘邦回到宫廷后,召集了一群谋士,经过深思熟虑,便创造了“太上皇”这个称谓。
刘邦下令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虽然地位高于皇帝,但并无实权。第二天,刘邦依然如常前去向刘太公请安问候,一切照旧。朝臣们从此不再有任何闲言碎语。
刘太公因此成为历史上首位太上皇,他是唯一一位未曾登基为君王却成为太上皇的人物。
其实,撇开礼法不谈,父慈子孝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父亲慈爱,儿子孝顺,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像刘邦这样的“流氓皇帝”,也懂得尽孝。相较之下,如今的家庭亲情似乎淡薄了许多。实际上,父母并不一定要求子女尽孝,只要子女能抽空多陪伴他们,他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然而,许多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着实令人深思。#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