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国时期的姜维:明明战功卓绝,为何会被人们认为诸葛亮的影子
创始人
2025-07-10 11:32:42
0

姜维既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形象。

在《三国演义》写到的蜀汉后期人物中,姜维是继承诸葛亮北伐曹魏、兴复汉室的遗志最为坚决的一个,由此姜维给人印象最深刻。

作为诸葛亮理想道德人格和蜀汉事业忠贞实践的继承者和延续者,姜维出现和存在,填补了诸葛亮去世后留下的巨大空白。

但是,或许因为姜维的出场较晚,在文本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人们对他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刘备、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中没有存在感的大将军

一提及《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形象,历来不少研究者把看他看成是诸葛亮的影子,认为其缺乏个性。

但是在周云田的《论中姜维的个性特征》一文中作者仔细分析了罗贯中塑造的姜维形象。

周云田在文章中分析到姜维作为刘蜀集团人物性格整体的一员,自然具有集团的典型性格。

但又在这个整体内因与其他集团之间以及本集团里的众多人物的相互关系而呈现出个性化的曲线波动,这也是他与诸葛亮形象不同的地方。

姜维的独特性在于其坚定、执着、顽强。接着作者以“险恶政治铸就其坚定意志”、“脆弱外交彰显其顽强个性”、“‘兴复汉室’映衬其执着追求”等三个部分来具体阐释。

最后作者认为姜维的性格独特性,体现了他的执着顽强的奋斗精神,而这种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一向推崇的奋斗精神。

姜维作为三国后期蜀汉集团的重要人物,其悲剧在这部悲剧史诗性质的作品中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杨海英的《中姜维形象悲剧探析》一文中作者深刻剖析挖掘人物形象的悲剧内涵,分析了姜维形象独特性的悲剧特质,说姜维的悲剧是忠义情怀的悲剧、人生价值的悲剧、生命孤独的悲剧。

而姜维悲剧的生命历程同样也代表了儒家政治理想的精神价值的失败和道德理想毁灭的悲剧,并进一步揭示了文化悲剧内涵。

姜维的一生分为归降蜀汉、北伐曹魏和假投降三个阶段,自始至终都是诸葛亮精神和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奋斗一生,却劳而无功。

作者们眼中的姜维

陈寿的《三国志》中以史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如实地塑造了汉末三国时期的将领姜维,对其评价很高。

在陈寿《三国志》中,姜维是汉末三国时期蜀汉集团重要的一个人物,在宦官专权,政治纲常混乱不堪的蜀汉后期,军师诸葛亮去世,军心涣散之时,姜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国志》中所记载的姜维,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军事将领,也是一位才能卓越的军事家。

而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注入了更多的内容,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是奉旨注书,这就意味着有一定的政治功利性,而且注书的过程中裴松之会将一些主观情感融入书中。

单从篇幅上看,注书的内容是《三国志》的数倍,而且“同说一事而辞有乖离,或出本事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为异闻”的现象比比皆是。

因此他丰富了姜维形象,不仅增强了姜维的正面形象,还增加了对姜维的批判。

在唐代的繁荣时期,唐代的士人与民众也有了与前朝不同的文化心态。姜维的形象孕育在唐代的历史文化环境之中,呈现在唐人的笔端,具有了不同于前朝的,符合唐人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的风貌。

隋唐五代时期姜维形象的演变遗留的材料虽不多,但从仅有的文献中可分析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提到的姜维,都是正面色彩浓厚。

宋元时期对姜维的判断标准由历史评价为主,转变为侧重道义为主,文学创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塑造姜维形象,其形象中智勇、至孝、坚毅等方面被突出、歌颂,使得姜维形象脱离了历史原型而向丰满的文学形象靠拢。

明清时期,罗贯中完成了对姜维的艺术形象的塑造,而后毛宗岗通过修改文本和增加评语的方式将姜维形象美化,赞美其才能,并塑造他壮志未酬的悲剧形象。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姜维是以诸葛亮继承者的面目出现,是诸葛亮光辉形象的延续。

姜维身上更多地再现出诸葛亮的志向、智慧和品质。

这是罗贯中塑造姜维形象,在构思上最显著的特色。

姜维形象在毛评本《三国演义》呈现出新的特征,总的倾向是全面美化姜维形象。

毛评本《三国演义》通过增加材料、修改材料、删除材料并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上进行了字斟句酌的修改,将姜维形象塑造成将帅形象。

姜维由陈寿笔下的“粗有文武,志立功名”、“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的形象演变为毛评本《三国演义》诸葛亮事业的继承者,并成为诸葛亮光辉形象的延续。

这一过程,姜维形象的演变经历了长时期的历史沉淀。

从创作者的角度上看,有史传作家和文人创作的不断结合,而且他们受当时的主导思想的影响;从文体的角度上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传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影响,有宋元时期话本、戏剧、宋代诗词的影响,也有明清时期作家的个人创作。

姜维形象也积聚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从文化心理来说,人们既崇拜所向无敌的胜利英雄,也崇拜慷慨赴死的失败英雄。

因此后代的文人作家、民间艺人总是乐于渲染姜维的北伐事迹,罗贯中继承了这种文化心理,姜维在他笔下更具传奇色彩。

所以沿着历史轨迹,以《三国志》作为研究历史人物形象姜维的起点,最后则以毛评本《三国演义》作为研究文学人物形象姜维的终点。

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对影响人物形象呈现的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因素进行了简要地分析。

姜维形象的演变

姜维形象自陈寿的《三国志》开始,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其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姜维形象的演变主要采用历史评价标准,并且姜维形象的演变需要依附于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诸葛亮形象在姜维形象演变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时期的人,尚未远离三国时期,陈寿在《三国志》中以史家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如实地塑造了汉末三国时期的将领姜维,但对其评价却不高:“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这与当时的曹魏正统思想的历史背景有关。

隋唐时期有关姜维形象的材料虽不多,但从仅有的文献中可分析出,这一时期的姜维,都是正面形象。

姜维的忠君思想、锲而不舍、矢志不渝等思想品质正与唐代的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相契合,所以自唐朝起,姜维形象逐渐摆脱史传束缚。

宋元时期出现的有关三国故事的话本、杂剧等民间艺术来看,其主导思想几乎无一例外地拥刘反曹贬孙,说明这种思想在民间是一以贯之的,因而蜀汉集团的活动一直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民间传说对于历史上三国之中处于劣势的蜀汉给予热情的歌颂。

对姜维的判断标准也由历史评价为主,转变为侧重道义为主,使其具有儒家色彩。

文学创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塑造姜维形象,其形象中智勇、至孝、坚毅等方面被突出、歌颂,使得姜维形象脱离了历史原型而向丰满的文学形象靠拢。

明清时期,由于罗贯中这样的文人的参与,使史书《三国志》与粗鄙的《三国志平话》相结合,创作成这部文学巨著《三国志演义》,完成了姜维的艺术形象的塑造。

作为知识分子的罗贯中将姜维塑造成了一个符合儒家道德标准,有着完美的人格、出色的才能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矢志不渝的儒家精神的将帅形象。

热衷于程朱理学的毛宗岗对前代三国题材进行一番精雕细刻,通过修改文本和增加评语的方式更加突出了姜维的儒家贤将形象,将姜维形象进行了美化,赞美其才能,并塑造他壮志未酬的悲剧形象。

总结

纵观中国历史,人们对姜维的态度有所不同,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是按自己的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姜维,姜维形象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文人士大夫与民间平民大众分别根据自己的愿望塑造了不同的姜维的形象,文人士大夫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他们有能力从史书中去找寻线索并与自身的意识、愿望、理想相附合,而平民大众却不大受历史记载的束缚,而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塑造姜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邓... 邓小平,这位伟大的中国领导人,在离世前饱受疾病折磨,但他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深深眷恋却从未减弱。在他...
原创 清... 岳钟琪,或许这名字的知名度并不高,可是如果提起他的祖先岳飞,那肯定是如雷贯耳。 按照岳氏族谱的记载,...
原创 刘... 刘备占据益州时,孙夫人回到了东吴,后宫空虚,于是想起了娶老婆。以刘备当时的地位,娶个黄花大闺女易如反...
原创 比... 相信大部分人都看过《封神演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封神榜,其中描述的商纣王是一个残暴、昏庸、沉迷于酒色...
共青团永新县委组织参观青少年红... 日前,共青团永新县委、县青学联带领着一群满怀激情的返乡大学生,来到永新县象形乡柘溪村李页俚故居,共同...
原创 李...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十二日,李密和王世充大战于洛阳北的邙山脚下,结果李密大败。 一、 瓦岗军的...
原创 溥...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36年多尔衮挥兵入,由顺治做了清朝第一位皇帝到1912...
原创 李... #深度好文计划#大唐盛景,皇宫深处宫廷风云激荡。皇位之争,不仅牵动国运兴衰,更关乎无辜生灵之安危。观...
原创 死... 霍金是20世纪以来请赐予爱因斯坦的伟大科学家,他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数不胜数,而秦始皇也是我们中国古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