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在垂死之际,吩咐儿子自己死后,将撰写的书籍和一筐鱼给明太祖送去,刘伯温死后,朱元璋收到了刘伯温的书籍和一筐鱼,书籍朱元璋看明白了,可这筐鱼是什么意思呢?直到17年后,朱元璋才明白里面的含义,只可惜为时已晚。
众所周知,朱元璋本性疑神疑鬼,到了晚年,更是到了极致,对于劳苦功高的刘伯温,朱元璋也采取了打压的态度,刘伯温察觉后,便向朱元璋辞官回家养老。
辞官在家的刘伯温时常会关心朝堂之事,只要听闻民间不平事情,就会上书朱元璋。
久而久之,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胁。正好此时的刘伯温不小心感染了风寒,原本小病,养养就能好,没到了要命的地步。
这天胡惟庸突然来造访,手里还拿着滋补身体的补药,胡惟庸声称奉皇帝的命令,前来探望。
并亲眼看着刘伯温将药喝下,说道:“这可是皇上亲赐的药。”刘伯温感到了一丝危险。
刘伯温与胡惟庸本来就不和,两人经常在朝堂之上针锋相对,胡惟庸一直想除掉刘伯温由于一直没有机会。
是胡惟庸想害他,还是朱元璋想要他的命,对于朱元璋前不久打压自己,刘伯温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怀念起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那些日子,不由得泪水涟涟,谁能想到,时至今日也轮到了自己。
刘伯温闭着眼睛将药一饮而尽。
他服用了一段时间的药物之后,开始吐血,儿子便劝父亲不要再喝了,刘伯温说道:“家里可能已经被安排了眼线,如果停药,胡惟庸就会上报朱元璋,说他有谋反之心。”
可是如果这药喝下去,不久刘伯温就会一命呜呼,他不想这样死得不明不白。
他决定探探口风,这天刘伯温去南京面见了朱元璋。
两人见面寒暄了一顿家长里短,刘伯温不经意说出了胡惟庸送药一事,没想到朱元璋反应特别地冷淡,并嘱咐自己多加休养。
刘伯温听后非常地心寒,就回到了家中,着手安排起自己的后事,不久后就一命呜呼了。
儿子料理完刘伯温的后事,按照其遗愿将撰写的手册和一筐鱼一并送给了朱元和。
搜到了刘伯温的写作手册,朱元璋明白了,刘伯温是在怪他,作为帝王太过于心狠,面对功臣大开杀戮。可是看到这筐鱼,朱元璋实在没明白刘伯温想告诉自己什么。
直到17年后,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文为皇太孙。
为了给年幼的朱允文扫除障碍,朱元璋在朝中大开杀戒,曾经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重臣,都手握重权,他怕自己死后,这些人,于是将这些大臣都一一清除。
处理完武将,朱元璋还不放心在番地的儿子们,为了防止他们篡权,给他们封地,让他们好生地呆在自己的番地,没有命令不能擅自回京。
此时的朱允文看着朱元璋杀了那么多的人,便劝诫朱元璋,不要再了,同时问朱元璋,武将都杀完了,万一那天番王联手的话,谁帮我平定叛乱呢?
但是晚年的朱元璋性格更加地固执,对于孙子的规劝并不听,他觉得自己没错,如果现在不狠心,自己去世之后,朱允文是不可能安心地坐上皇位的。
当时的朱元璋只觉得,权利大的武将会,却没考虑番王的情况!
此时朱元璋突然想起,刘伯温送他的那筐鱼,这筐鱼讲的是“竭泽而渔”的故事。
想起孙子问自己的问题,突然明白了刘伯温的用意,鱼是那些自己杀死的武将,将武将赶尽杀绝,就如将池塘里的鱼捕完,养鱼的,没鱼了,迟早一天会被饿死。
朱元璋的做法只能缓解暂时的困境,没有了强悍的武将,朱允文的皇帝位照样坐不稳。
此时朱元璋彻底明白了,但是也为时已晚,杀都杀了,不可能再将那些武将复活,不久后朱元璋带着担忧离开了人世。
后面的结果跟刘伯温预想的一样,朱元璋死后,朱棣联手番王,很快攻下了南京城,由于没有武将,朱允文无法应战,带着细软逃离了南京。
最后朱棣如愿坐上了皇位。
@金牛历史纪
不得不说,刘伯温被称为神算子,一点都不为过,死前已经预知到明朝的未来。
朱元璋算来算去,唯独没有算到自己的儿子会联手,此时的朝堂上已经没有能抵挡的武将,对于朱棣的进攻,朱允文根本没有办法抵挡,在朱元璋看来,是为了清除障碍,但是刘伯温早就洞察了朱元璋的做法,临死前用一筐鱼来暗示他,可惜朱元璋明白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