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八十七)高欢(下)
上回说到,尔朱荣死后,北魏再次陷入权力真空,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在杀掉皇帝以后,成为了枪杆子最硬的众矢之的。而早就有把孝庄帝夺过来自己控制的高欢,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从政治立场来说,他是和嗜杀而无目标的尔朱家渐行渐远的;而从实力上来说,他又未必打得过尔朱兆。
对政治家来说,考虑的往往都是实力。因此高欢做了一个并不困难的决定:他在诸侯围攻尔朱兆的时候帮助了尔朱兆,帮他击溃了前来为孝庄帝复仇的部队。
尔朱兆对这个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高叔叔感恩戴德,一激动,就跟他结拜成兄弟了(辈分比较乱,不过这也是北朝一大特点)。
尔朱兆生性残忍,但是比较单纯:他觉得这种在战场上拼过命的兄弟肯定靠谱;而高欢虽然早就鲜卑化了,心里却还是打着汉人的小九九——结拜只是手段,目的还是要干掉尔朱兆自己干。
尔朱兆虽然击溃了叛军,但是没把自己家里收拾明白。尔朱荣死后,尔朱军就四散到了各个尔朱手里,互相不服,自己占一片地盘当土皇帝去。而各地的起义军也此起彼伏,搞得整个北魏境内民不聊生。在这个背景下,高欢向尔朱兆请求,带一支部队前往山东镇守。
这出金蝉脱壳之计,但凡是有政治头脑的都看得出来。很可惜,这么好的东西,尔朱兆没有。所以他批准了高欢离开,还拒绝了手下追击高欢将其击杀的建议。
到了山东以后,高欢又以道路险阻为由,请求就地征粮收税供给部队。而尔朱兆再次拒绝了手下长史慕容绍宗(对,就是打败侯景的那个)的建议,批准了高欢的请求。
凭良心说,尔朱兆对高欢还是不错的,他让高欢在山东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将部队拉得兵强马壮。等他觉得时机成熟的时候,他就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了。
由于高欢的部队多是六镇降卒,因此一直自觉低人一等。而这一天,高欢忧心忡忡地对他们说:“尔朱兆将军要调你们去打羌胡,要你们马上开拔!”
士兵们一听就知道这是以贼攻贼的伎俩,都吵着不愿去。这时候,高欢安排的托儿在下面喊:“请高王(此时高欢已经是渤海王)宽限五日吧!”
好,那就宽限五天。五天以后,高欢旧事重提,托儿们又再请求拖延五天,高欢又同意了。
经过十天的发酵,士兵们的躁动已经达到顶点。这个时候,高欢又催促他们上路。这些士兵群情激奋,要豁出去跟尔朱兆干一仗。高欢又故作姿态:“干当然是得干,可咱们总得有个指挥啊?”
那还能是谁,当然是你高王来带领我们了!
于是高欢就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下成为了这支部队的真正灵魂,他与手下约法三章:不得犯军纪、不得欺侮百姓(尤其是汉人)、必须服从自己的命令,在取得士兵们一致同意后,他正式拉开了反尔朱的序幕。
得知高欢造自己反的消息后,尔朱兆勃然大怒,会同其他几个有矛盾的尔朱一起进攻高欢。高欢深知这几个家伙之间矛盾极大,于是挑拨其他尔朱坐地观望,自己单挑尔朱兆将其击败。同时,他自己又立了个皇帝,自己给自己封了一堆头衔,已经俨然成了北魏的曹操了。
转过年来,尔朱家族集体再次放下成见,从四面八方汇同进攻高欢。两军对垒之际,高欢和尔朱兆之间有着这样一番对话:
尔朱兆:贺六浑,你为什么背叛我!
高欢:咱们当初说好一起辅佐王室,可请问孝庄帝在哪里!
尔朱兆:元子攸杀了我叔叔,我只是报仇而已!
高欢:我当年亲耳闻得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教诲,你也在门外站着,他何时说过可以弑杀君上?况且君杀臣天经地义,哪来的仇?今日你我恩断义绝!
从这段对话里,足可以看出高欢才是真正有权有术的政治家,而尔朱兆虽然在战力上相当可以(比之叔父也差之甚远),在政治上却基本等于白痴。这两个人之间孰胜孰败,早已无须赘述了。
两人进行彼此之间最后一次谈话后,开打。尔朱联军兵败如山倒,除了尔朱兆以外其他尔朱全部被擒,被高欢斩首。一年以后,高欢派兵追击退守秀容川的尔朱兆,尔朱兆自缢而死,慕容绍宗也投降了高欢。
还是以三国故事打比方,这场高欢与尔朱兆的战争,堪称是他自己的官渡之战。经过此战,高欢击败了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军阀家族势力,从而彻底宣告了自己对皇室的绝对控制权。
而在曹操与袁绍激战前后,他的后院也起了火——比如刘备脚底抹油投了袁绍,又比如著名的衣带诏事件,也就是献帝要发动政变杀曹操。
有关衣带诏的真伪,以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已经成了历史悬案;而相比于刘邦、刘秀后裔的文雅,拓跋珪的后人就要直接得多——面对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有成为第二个尔朱荣趋势的高欢,被他推上前台的傀儡皇帝孝武帝元修决定撕破脸皮,跟高欢干一仗。
皇帝振臂一呼,大军随即云集。只可惜这支由宗室和近臣所拉拢组成的部队一和高欢的铁骑劲旅接触,就兵败如山倒,士兵乃至高级将领开小差的比走上战场的更多。
仅仅一天,梦想成为中兴之主的元修就成了仓皇逃窜的流亡皇帝。对于他来说,逃跑的方向有且只有一个——西出潼关,逃往长安。
而此时的长安,另一个人也正在点军备战,准备将皇帝抢到自己手里。在不久的将来,他将成为与高欢并驾齐驱的伟大人物。
那么,这个盘踞在长安的人是谁呢?他与高欢之间又将上演什么爱恨情仇呢?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