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年正月十三,两名身强力壮的锦衣卫,从狱中拖出一个喝得烂醉的中年男子,将他丢在雪地里,这名男子满脸通红、酒意熏人,倒在雪地中呼呼大睡,根本没有意识到生死就在眼前。
那两名狱卒找来铁锹,将积雪堆在那个男子身上,并拍得严严实实。然后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着。
雪堆一动不动……片刻之后,两名狱卒又扒开雪堆,那名男子已经浑身僵直……第二天,年仅四十七岁,有着神童之称、曾任大明朝内阁首辅、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的解缙被处死的消息,传遍朝野内外。
朱棣并未就此罢休,派人抄了解缙的家,妻儿宗族被流放到苦寒之地辽东。
这个十九岁就中了进士,曾经深得帝王倚重、建树颇多的大才子,为何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呢?
解缙是江西吉水县人,自幼才思敏捷,中了进士后不久,就向朱元璋进言,直指当朝弊病、“品评官员”。就如同捅了马蜂窝一样,不仅同僚们孤立他、排挤他,朱元璋也勃然大怒,将他一撸到底达八年之久。
朱棣上台之后,爱惜解缙的才学,重新起用他为翰林学士,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此书一成、天下称颂,然而解缙再次因为口无遮拦得罪了权贵,从京城被贬到边荒之地广西任布政使参议长达两年之久。
解缙引来杀身之祸的,是朱棣的立储之事。朱棣非常嫌弃行动不便、容貌不佳的大儿子朱高炽,想立英武挺拔、做事老道的次子朱高煦为太子。
解缙却坚决反对,称立长才合乎伦理,令朱棣十分不悦。解缙为了说服朱棣,说了三个字“好圣孙”,最终朱棣转变了态度,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原因很简单,朱棣十分喜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被立为汉王的朱高煦,眼看着就要到手的皇位丢了,从此深恨解缙。他屡次向朱棣进言,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私觐太子”等罪名,令朱棣勃然大怒,将解缙关进了监狱。
朱高煦仍然没有放过解缙,动不动就给他上“眼药”。永乐十三年,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向朱棣呈送囚犯名册,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缙犹在耶?”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解缙居然还活着?纪纲闻言后汗流浃背,当天就命人将解缙“冻杀”。
那么,如解缙这般身居高位、名动天下,曾经被朱棣重用的大才子,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得罪了皇帝。
解缙上万言书,这不是明摆着说朱元璋能力差吗?这不是在打劳模皇帝朱元璋的脸吗?朱棣要立谁当太子,是他自己的家事,你一个外人操什么闲心?
解缙之死,对于我们常人来讲,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想升职、想提拔、想涨薪,能力是根本,但处世之道才是关键。
职场中人,“处世”的对象是谁?当然是你的直接领导,部门或者单位的一把手。埋头干活不看路,怎么可能升职,你上去了谁干活?
你的直接领导,固然没有皇帝那么大的权力,但只要手中有权力,他们的思维模式一定是一脉相承、道理相通的,要想学会如何与他们相处,摸清他们的所思所想,就一定要读一读《资治通鉴》这本书。
这本由司马光编著的巨著,原本是“一本写给皇帝看的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这1362年的历史,无数才智超绝的智慧之士,在朝堂之上纵横捭阖、翻云覆雨,其手腕之深沉老辣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其中记载的帝王的言语行为,更为我们揭开了皇帝这个特殊人物的内心,那阳光照不到了阴暗之处。
这本书自从编撰传世以来,原本是为皇帝治理天下“资为借鉴”的奇书,却成为无数人的职场宝典、人生指南、处世之术,无数仁人志士将它置于案头,日夜研读。他们从书中得到了益处,远比常人想像地要多。
从中不仅能够窥见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能学到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如果解缙能够仔细研读这本书,潜心修炼、打磨心性,人生一定会有所不同。
无数人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他们在研读的过程中,从这部书中得到的益处,远比大多数人想像的更多。它不会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但他能够为你指明努力方向、规避人生风险,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它对人的指导是全方位的。
前人踩过的雷,我们何必要再踩一次呢?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哪怕从中学到一鳞半爪,如果能够应用在实践中,足以帮助我们安身立命、无往不利。岂是那些所谓的成功学所能比拟的。
如果你的人生已经有了一定成就,更需要好好读读这本书,既是为了安身立命,又是为了规避人生中更大的风险。毕竟成功者需要面对的风险比常人更大。解缙也曾经站在成功者的巅峰,然而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读书是最好的人生投资,读完这本《资治通鉴》,你获得的将远超你所付出的。即便是一天一章,日积月累之下,人的人生也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