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经历了22年的武装斗争,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将领,王近山就是其中一位。
图丨王近山年轻时英俊潇洒的样子
说起王近山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但提起电视剧《亮剑》大家就很熟悉了,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就是根据王近山为原型改编的。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王近山是中等个子,浓眉下一双眼睛是非常和善,鼻子不是那种象征刚直的枪筒鼻,也不是那种象征凶猛的老鹰鼻,而是普普通通的大蒜鼻。
嘴角微微上翘,常常露出微笑,说起话来也是慢条斯理,但一句一顿、口齿清晰。
王近山从八岁起就成了一个放牛娃,日子过得很苦,后来他听说了红军的事迹,便从地主家逃了出来投奔了红军,带上五角红星帽的那一年,他只有十五岁。
参加了红军之后不久,王近山就成了一名红军师长。
然而在成为红军师长的两年以后,也就是一九三七年,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红军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的改编,王近山就成为了八路军129师772团的副团长。
1937年10月中旬,侵占石家庄的日军为配合晋北部队进犯太原,两个师团沿正太路西进,企图对娘子关的国民党军实施迂回攻击。
正在此时,陈赓率领八路军129九师386旅的771团和772团挺进到娘子关以南开始牵制预警。
初到时情况不明,结果七七一团在一个村庄附近,遭到日军袭击。
师长刘伯承闻讯赶来,可他抬头一看,只见这里的地形正好是十里峡谷,谷深数十米,底宽不足三米,地势非常险峻,大路两边杂草丛生,灌木葱郁,是绝佳的伏击地,当即命令陈赓组织部队打一场伏击战。
可是没过几天,王近山悄悄地找到陈赓说:“旅长,这一仗我们来打吧!”
陈赓还特别跟王近山交代:“771团这次是吃了大亏,这一次你一定要把这个仇给我报了!”
现在的王近山还是772团的副团长,他带领部队到达南侧山地之后,立刻开始侦查日军动向。
在了解到日军大约有一千多人,现在全部驻扎在距离他只有15公里外的小镇上。
王近山预判到,这伙日军第二天必定经要经过自己的防区,但王近山却突然踌躇了起来。
因为这个时候他手里只有772团一个营,加上一个特务团的兵力,既来不及增调部队,也来不及向五十里外的陈赓请示。
虽然日寇装备精良,兵力远超自己的,但面对眼前这个绝佳的机会,王近山当然不会错过了。
王近山命令部队立刻埋伏在大路的两边,第二天太阳刚露脸,这伙日军便进入了埋伏圈。
王近山仅仅用五个连,就开始勇猛地冲击这一千多人的日寇,而且王近山在战斗中是第一个跳出战壕,率先冲向日军。
他在所有的战役中一定是跟着红旗跑,红旗一般都是在战斗的最前沿,他也一定要在前沿阵地。
而王近山这个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在他的鼓动之下,所有战士的情绪就会被他激发出来。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在战前动员会上有一段经典的台词:
“我们是野狼团,吃鬼子的肉还要嚼碎他的骨头。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咱野狼团什么时候改善生活呀,就是碰上鬼子的时候。”
而在真正的生活中,王近山是这样请战的。
拍案而起,直接起身说道:“报告各位首长,这个任务由我来完成。”
“我们是刚成立的纵队,我还是司令员,部队也还年轻,我向首长保证,我现在是司令员,如果这场仗打剩一个旅,我就当旅长,打剩一个团,我就当团长,要是全纵队打光了,我们对得起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对得起党。”
王近山在战争动员前和同志们是这样说的:“敌人也是人,我们也是人,有人说我们八路军打不过他们,我就不信这个邪。”
“敌人有机枪、有大炮、有坦克,我们的武器装备虽然简陋点,但手里的家伙也不是吃素的!”王近山这么一说完,所有人的士气直接被点燃了。
王近山那股嗷嗷叫的劲头一上来,他就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
这场看似简单的伏击战结果可想而知,这一战的战果非常辉煌,一举歼灭了三百多个敌人,缴获军马三百多匹,武器弹药数不胜数,王近山又立下了一个战功。
这场伏击战大获全胜,用了整整一天一夜才搬运完所有战利品,当战利品全部收拾好以后,王金山才把消息报告给了陈赓。
没想到的是,王近山非但没有被陈赓批评,反而在刘伯承的指点下又打了一次漂亮的伏击战。
短短三天的时间,王近山带着部队连续伏击日军,成功牵制住敌军的脚步,但也因此彻底激怒了敌人,引来日军六路大军围剿,王近山冒死突围身受重伤。
1937年12月底,被士兵用担架抬进八路军129师医院的王近山,已经是一个血肉模糊的人,经过院长钱信忠拼命地抢救,王近山才勉强的保住了性命。
但他的右臂伤势严重,钱信忠建议王近山截肢,谁知躺在病床上的王近山,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劲儿,冲着钱信忠就喊道:“你敢把我胳膊卸了,我就把你脑袋卸了!”
此时的王近山根本什么都听不进去,钱信忠无论怎么劝说王近山都不同意,最后只能采取保守治疗。
甚至在手术中,王近山也坚决不同意使用麻药。
王近山说道:“万一你们给我打了麻药,我失去了知觉,你们就趁机把我胳膊锯掉怎么办,以后我还怎么上战场杀敌人!”
就这样王近山在完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愣是咬着牙被取出了弹片。
这个时候整个129师医院都传开,不知道从哪来了一个做手术不打麻药的疯子。
娶妻也“胆大包天”
在电视剧亮剑中,也有一段李云龙重伤住院的经历。
在医院中手术后一直昏迷不醒的李云龙,最终在老战友赵刚的陪伴下,和军乐队演奏的军歌中苏醒。
也正是在这段养伤期间,李云龙邂逅了护士田雨,并对田雨展开了轰轰烈烈地追求,两人最终修成正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而在王近山的身上发生的爱情故事,远比电视剧中更传奇。
自打上次突围身负重伤以后,王近山就住进了医院,因为王近山的特殊情况,院长钱信忠也就决定要特殊对待。
有一天钱信忠将护士韩秀兰叫到身边问道:“秀兰同志,你知道王近山同志是怎么受伤的吗?”
韩秀兰一脸纯真地回答道:“我早就听说了这位首长的英雄事迹了,这次是因为冲在最前线才受的伤,还听说他在做手术的时候,不让大夫给他打麻药硬挺过来的。”
“那你觉得他算英雄么?”钱信忠又问道。
韩秀兰点了点头说:“当然算啊!”
“韩秀兰同志,组织上决定交给你一项任务,这位王近山同志是咱们师最优秀的指挥员之一,因为他伤势很重需要特别护理,你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么?”
韩秀兰认真的回答到:“我愿意!”
于是韩秀兰在王近山身边开始照顾他
韩秀兰是个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人也长得得漂亮,短短几天相处下来,王近山动心了。
其实,韩秀兰对王近山也是一见钟情,但那会儿男女之间谈个恋爱,还不像现在这么直接和开放,两人之间总是像隔了一层窗户纸。
护士照顾病人的日常换药、送饭,有时也陪着他下地走走,但是两人之间有时会有一些眼神的交汇,让人感觉是互相看上了对方。
一向在战场上果决主动的王近山,竟然也有了被动的时候。
就在王近山一筹莫展不知怎么开口的时候,一同住院的老战友陈锡联看出了两人的心思,于是暗中牵线搭桥,成功的让这两位在一年之后就结婚了。
这窗户纸一捅破,王俊山立马就回到了原来那种威风凛凛的战将状态。
和韩秀兰结婚这天,129师的野战医院里又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这一天的一大早,一匹枣红的高头大马直接闯进了医院的大门,王近山跨在马上径直地走到了韩秀兰的身边,一把就把她给拉上了马。
当时年轻的护士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韩秀兰是结婚去了!
这恐怕是当时那个年代,最浪漫、最潇洒的身影了。
结婚以后,他们两个人生育了八个子女,夫妻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为了表达对王近山的爱,韩秀兰借着王近山名字里的“山”字,煞费苦心、冥思苦想终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韩岫岩”,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山”。
冲冠一怒为红颜
在《亮剑》电视剧中,李云龙曾在新婚之夜被叛徒出卖,导致部队遭到偷窃,自己的新婚结发妻子也被日军劫持。
后来李云龙在未请示上级的情况下,自作主张集结兵力意图攻打平安县城。
而现实生活中的王近山也毫不掩饰对妻子韩岫岩的爱,甚至有些漂亮的仗,还是为保护韩岫岩所打的。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话送给王近山很是贴切。
虽然电视剧中攻打平安县城是编剧的精彩创意,但另外一场伏击侵华日军“战地观摩团”的故事确是真实的。
而王近山出手打击日军观摩团,正是为解救自己的妻子韩岫岩。
在1943年11月的一天,当时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正组织对我军太岳抗日根据地发动“铁滚扫荡”。
面对来势汹汹的侵华日军部队,鉴于敌众我寡的现实状况,中央军委决定让129师进行战略转移,保存有生力量。
已经出任太岳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也率部赶往延安,途中忽然听说后勤部队被敌人包围了,其中包括韩秀妍所在的129师医院。
王近山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就急了,立马调转马头率部返回解救。
王近山经过山西省洪桐县的一个村子,恰好遇到侵华日军所组织的日本战地观摩团。
由于通讯设备落后,当时请示上级肯定来不及,但是对于这么一块送到嘴边的大肥肉,王近山这个战场“疯子”,他哪有不吃的道理。
但王近山并没有因为妻子被困其中,而失去一位指挥员的冷静与判断。
他亲自化装侦察,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攻击方案,最后由他率领的128师386旅十六团给日军设下埋伏。
在战斗打响前,王近山对自己的战士们说:“告诉你们吧,你们嫂子只要听到枪炮声,就知道我在哪儿,马上就会找到我。”大家听得是目瞪口呆。
王近山再一次不顾上级命令,又违反了部队的纪律,以最快速度消灭了日本战地观摩团。
而妻子韩岫岩果真和王近山说的那样,顺着自己丈夫的枪炮声找到了大部队。
这一战可谓是一箭双雕,既重创了日军观摩团又解救了被围困的后勤部队和韩岫岩。
虽然没来得及请示上级,却打出了漂亮的一仗,以至于冈村宁次都一度认为,身边有内奸泄露了情报,事后还专门为此枪毙了一个少佐。
但是王近山这一次的先斩后奏,也一度给他招来“战场抗命,自作主张”的非议。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就总是因为战场抗命受到上级的处分,可谓是军中被降职次数最多的指战员。
他被派到炊事班当过伙夫,被下放到被服厂当过厂长,还因为擅自处置杀害自己警卫员的土匪被降到了营长。
但这些都没能让李云龙的个性有所收敛,他的倔强甚至有些固执,认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做。
不过多数时候,李云龙的旅长也就是骂上他两句,因为知道李云龙是个将才,在动真格的时候,还都是护着李云龙的。
而剧中那位看起来提起有些火爆的旅长,他的人物原型也正是王近山在129师的直接上级陈赓。
陈赓心里一直都清楚王近山的能力,所以一些关于王景山的恶言恶语他总是置之不理,有时还会直接反驳,因此两人的感情也一直特别好。
王近山的侄子王斌曾经回忆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一家都来到北京定居。有一次大伯王近山开着吉普车,带着五六个孩子一起到颐和园去玩,远远的大伯的眼睛就瞪直了。”
在颐和园的大门前,只见有一位长者站在那里向远处眺望,若有所思的样子。
王近山开着车猛地停到颐和园大门旁,然后跳下车就往那个长者的方向奔去,长者见了王近山也是一愣。
陪王近山一块儿去公园的王斌,对眼前这两个人别致的打招呼方式感到十分好奇,还没等他开口问大伯这白衣老头到底是什么身份,眼前的这一幕让他更加惊讶。
两人一见面就先过了几招,之后就相拥而泣。
分别的时候王近山和白衣长者又拥抱了一下,白衣长者这才离开。
这时候,王近山的侄子王彬跑过来问道:“大伯,刚才那个白衣服的老伯是谁呀?”
王近山望着老者的背影说道:“那就是陈赓大将!”
回娘家,还是需要知识文化的
王近山“疯子”的绰号是名声在外,他身经百战、七次负伤、战功赫赫。
在许多人的眼中,这样的虎将那肯定是双眼吊睛,满脸胡子的猛张飞、黑李逵。
王建山在延安的时候,当时有一些女大学生慕名去找他,结果却大吃一惊。
王近山不仅很年轻潇洒而且温文尔雅,微笑和说起话来露出洁白的牙齿,军装尽管穿得破旧,但是人家穿得很整齐,一副斯斯文文的儒将风度。
那些女大学生看到本人后,根本不相信王近山是放牛娃,硬要问他是哪个大学的毕业生。
最后实在没办法的王进山回答说:“要说大学也有一个,1936年我在红军大学学过三个月。”
1936年是王近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个年头,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设了一所红军大学,为各级优秀的军事指战员们扫盲。
在上课时,王近山的湖北老乡红四方面军的另一员虎将陈康发现,每一次到刘伯承来讲课时,王近山总是听得格外认真。
于是他就问王近山:“你我都性格好动,刘校长讲课的时候你居然能稳坐静听,为什么呀?”
王近山认真的回答说:“刘校长是中外闻名的军事家,国民党将领都敬佩他,对阵打仗都怕他;老话说的好‘强将手下无弱兵,’咱们多听他的课,多读点书,肯定也能成为常胜将军和军事家。”
后来王近山真的在刘伯承管辖的部队中作战,也如愿成为了他口中的常胜将军和军事家。
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之后,王近山总是能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新见解,许多知识分子也都成为了他的好朋友,这在之前是王近山不敢想象。
因为,他的岳父岳母就一度对他这个“粗人”有些不满意。
就像电视剧《亮剑》中反映的那样,李云龙虽然得到了田雨的芳心,但是田雨的父母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一度不接受李云龙。
而在现实生活中,王近山的妻子韩岫岩也是大家族出身,当年韩岫岩的父母变卖了所有的家财,投奔共产党八路军。
第一次拜见岳父岳母王近山就露了怯,不仅对岳父岳母提出的许多文化知识回答不出来,甚至还因为不会吃炸酱面闹了笑话。
尽管从小没念过书,但自从开始识文断字以后,王近山的后天追赶精神却令人感动。
凡是看过的书,重要的地方他都用红笔画满了标记,因为职业关系,他对军事谋略类的书籍很感兴趣,像《三国演义》他反复看了好几遍。
王近山善打恶仗硬仗,更会打没有命令的仗,而且都是屡建奇功,这些都得益于他从《三国演义》这类书籍中汲取的养分。
为战场而生,为战场而死
王近山行军打仗独树一帜,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王近山打仗打得好,不只是因为那股疯劲,更是因为每一次作战的战术极佳,就连毛泽东都说过:“那个‘王疯子’很会打仗。”
1948年7月,时任中原野战军六纵司令的王近山,带着他的部队兵临襄阳城下,此时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对于国共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着中原野战军走出大别山挺进中原。
华野主力在豫东激战,中野主力在平汉线钳制国民党军队,而刘邓派出十四个团的兵力,由司令员王宏坤统一指挥,发起襄樊战役。
七月的襄阳酷暑蒸腾,拄着拐棍儿的王近山手中拿着一张照片,眼睛是一眨不眨地看着,突然他猛得哈哈大笑,口中振振有词的念叨着:“康泽终于要落到我的手里,这一条大鱼跑不了了”。
王近山说的这个康泽就是襄阳守将,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的司令,现在的他带着三个半旅镇守襄阳。
只是康泽不会料到,铁桶一般固若金汤的襄阳城,在迎头碰上了“王疯子”以后,竟然会那么不堪一击。
襄樊之战,王近山仅仅用了一个星期就拿下了襄阳城,朱德后来将此战评价为:小型模范战役。
此后,王近山率领着部队越战越勇,仅仅过去四个月,王近山就出任了南集团总指挥,在淮海战役中再立新功。
1949年2月,中央命令中原野战军重编为第二野战军,下辖三个兵团,王岐山被任命为三兵团副司令员,兼任就6纵扩编的十二军军长。
一九四九年底,王近山率领着十二军驻扎进了刚刚解放的山城重庆。
王近山一踏进这座城市,就开始挨个在国民党将领的住所搜查,看到这一幕,有人就拿着金条去“拜访”王近山,希望放自己一马。
没过多久,刘伯承就亲自找到了王近山。
刘伯承问道:“疯子啊,我听说你最近很忙,在李根固家里忙什么呢?”
王近山认真地回答道:“我在找地图呢。”
“找地图?”刘伯承一脸疑惑地看着王近山。
没想到王近山却解释道:“我在找缅甸和印度的地图,李根固是重庆的警备司令,没准他会有这个东西。”
更加好奇的刘伯承问:“你找地图做什么?”
王近山却不好意思地说道:“我觉得吧,既然现在咱们都已经打到重庆了,再往南边就是印度和缅甸了,未来我们迟早还要打到美国去,我这不是提前做做功课么。”
刘伯承听到这样的回答,哭笑不得地说道:“我们新中国的成立了,打什么美国呀,你这个疯子不要老想着打仗了,要好好想一想以后怎么建设新中国。”
谁也没想到,没过几个月朝鲜战争爆发,王近山的“乌鸦嘴”居然说准了。
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后,王近山还参与指挥了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王近山依旧没有改变自己身先士卒的本色。
作为一个兵团的副司令员,他把自己的指挥所,就设立在离前沿阵地不到两百米的地方,这样方便他随时随地到前线观察敌情、指挥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的谢幕,成为了王近山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战斗经历。
和平年代,他从一个将军的角色转变成为了丈夫和父亲,这让王近山感到生活毫无意义。
王近山的妻子韩岫岩劝解道:“我们打仗为的是什么?还不就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改善广大百姓的生活,现在终于解放全国了,老百姓终于能踏踏实实的过日子了。”
穷苦人出身的王俊山深知这一点,不打仗也就意味着,不会有人再过上他童年时期那样艰苦的生活,但王近山的心里总感觉缺少着什么。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授衔仪式隆重举行,王近山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完成了从放牛娃到共和国风云将领的蜕变。
1978年5月1日,王近山因为身体多种器官衰竭,被送入医院紧急抢救。
临终前,王进山的主治医生说:“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心脏还在跳动之外,全身的其他器官全部都衰竭了,但这颗心脏却一刻不停的跳动着,似乎依旧是在等待着什么!”
鉴于王近山的病情,南京军区开始拟定王近山的悼词,再三斟酌后定了一个悼词的初稿。
很快,初稿送到了中央军委,军委主席邓小平字斟句酌地审读悼词之后,最后在悼词中最重要的地方添了一句“一位有名的战将”。
1978年5月10日,一辈子都只信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王近山,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两个眼睛一闭,就将全世界都割舍下来。
在电视剧《亮剑》中,对于自己一辈子信奉的战场之道,李云龙曾经有过这样掷地有声地总结:
“我们进行了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这种军魂,我们靠的就是我们军队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亮剑精神也一直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
放眼今天的中国,军魂、血性、勇气等字眼,依然是新时代中国军人和普通的百姓们,不可或缺的民族气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貌,一代人更要有一代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