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这一历史时期指的是晚唐后,相继兴起的五个短命王朝。尽管这些王朝自称正统,实际上与南方的众多小国并没有太大差异,都只是区域强权而已,只是相对实力更为强大。北方的藩镇军阀对这些小朝廷只保持名义上的顺从,虽未跻身“十国”,但拥有独立的地盘和军队,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王国。这种混乱的局面自安史之乱后就变得越发严重,至此,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然而,在北方腹地,有一个进入“十国”行列的王国,坚守河东近三十年,甚至让后周郭威、柴荣和北宋赵匡胤这样的雄主无可奈何。这个王国就是定都晋阳的北汉。虽然后世史家称之为“北汉”,但建立这个王国的刘氏家族却一直以后汉为自己的来源,与后汉被后周取代后,河东的节度使刘崇在晋阳自立,继续使用后汉的“汉”国号,并自居为天下正统。这个仓促而成的王国竟然能坚韧而立这么长时间,寿命远远超过了前身后汉。
这并不奇怪,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河东地区在晚唐五代以来一直是龙踞虎步之地,曾是后唐、后晋、后汉的兴起地。河东劲兵勇猛,地形易守难攻,占据这里就能俯视华北、中原,是大唐的龙兴之地。其次,北汉背后得到了契丹的支持,契丹在五代中期崛起,成为影响汉地天下大局的重要力量。北汉被迫臣事契丹,使得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不敢小视北汉。北汉在建国初期自恃兵力强悍,得到契丹的支持,对后周发动了攻势。然而,经过一场大败后,北汉只能困守河东,等待时机。
北汉的生存得益于后周的整合和南唐的挑战。后周柴荣整合国内资源,从南唐手中夺取淮南之地,使北汉得以幸存。然而,柴荣英年早逝后,后周北宋交替,赵匡胤采取的策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将北汉的问题放在最后解决。而北汉在这期间坚守河东,维系了相对的安宁。然而,当赵光义上位后,北汉成为宋廷的心腹大患。赵光义为了彻底消灭北汉,集结了大量物资和禁军,派遣最优秀的将领,以泰山之势攻占北汉的外围州县。尽管经过一番苦战攻陷了晋阳城,但宋军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赵光义因此将城市拆毁,重新规划太原城。尽管后来宋军在进军燕云时遭受了失败,但北汉最终还是在这场战争中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