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耻辱的呢?很多人会想到宋朝,那段令人痛心的靖康之耻,以及对外缴纳赔款的软弱态度。即便如此,这个貌似软弱的朝代也涌现了两位杰出的将领:一个是电视剧里英勇的杨家将,另一个是忠心耿耿的岳飞。然而,在北宋灭亡的时候,杨家为何不站出来?是因为他们力量不够,还是已经放弃了这个国家?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杨家将中有杨宗宝、穆桂英等人。
杨宗宝是开国功臣杨继业的孙子,穆桂英是他的妻子。尽管电视剧可能让人对他们印象深刻,但这些角色其实是虚构的。真正的杨家将主要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代人。杨业,又名杨继业,年轻时担任保卫指挥使,勇猛异常,但史书记录杨继业的进攻并不多,有些甚至只是几次失败。宋史记载,他曾在太原城与宋江党战斗,以少胜多,最终躲在壕沟中逃生。
续资治通鉴则提到,杨继业在太原城墙上奋战,直到宋太宗派刘继元来招降。辽史中,辽将耶律斜轸也质问过杨业。杨延昭同样是杨家的杰出将领,战功不逊于杨继业。杨继业去世后,杨延昭在遂城与契丹军对峙数日。在攻城时,他利用水将城墙打湿,结冰防止敌人攀爬,迫使敌人只能退走。契丹人南下时,杨延昭设下埋伏,边打边撤退,最终逐渐战胜了契丹人。
而杨文广曾成功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击溃了西夏,又为破解辽国出谋划策。不幸的是,他未等到朝廷的批准就因病去世。与影视剧不同,历史中的杨家将并没有那么惊艳,杨家将的记录到了杨文广这里便中断了,他们在北宋末期的声誉也逐渐下降。而为何杨家将在北宋时期不出手,首先与当时武将的地位有关。北宋末年社会问题严重,虽然早期杨家将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但随着与辽国等国的和议,战争也随之停止。
长期和平导致军队成为负担,北宋开始重视文治轻视武功。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投入大量资源,军人待遇也日益下降,愿意成为武将的人也逐渐减少。这也影响了杨家将,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训练部队,改善军备等。这对他们的士气是沉重打击,所以在危难时刻出手的意愿并不高。同时,长期未得到重视的武将无法有所发展,包括当时的杨家将,他们的实力并不突出,即使采取行动,也未必有太大作用。
其次,杨家子孙所在地未遭金军入侵,杨文广曾在西北作战,后来调至广西,最终留在那里。他的后代多数留在西南地区,当敌军入侵时,这些地区鲜受波及,作为一名将领也不可能随意携带部队迁徙。所以在对抗敌军时,杨家将未出手。再者,杨家子孙对北宋的忠诚度并不高。杨继业名望鹊起后,朝廷中一些人开始嫉妒他,有些小人写了诽谤杨继业的文字。
幸运的是,宋太宗赵光义非常信任杨继业,将这些奏章都交给他处理。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决定出兵攻打辽国。杨继业和潘美任主将,王冼任监军。开始不久,潘美在蔚州失利,曹彬在岐山沟也失败。这给杨继业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了保全实力,杨继业主张暂避锋芒,等待机会。但监军王冼不同意,他认为杨继业是叛徒。
为了证明忠诚,杨继业决定在陈家口设伏,自己当饵引诱敌人。然而当他成功引诱辽军至陈家口时,并没有看到援军。面对敌人,杨继业无法抵御,全军覆没。他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他本人被俘。最终坚持不降的杨继业三天后饿死。而间接导致他死亡的监军最终只是被流放,潘美甚至被封王。对杨家来说,这是极大的侮辱。既然朝廷不看重他们,他们为何要出力?
对他们来说也许无关痛痒。总体而言,杨家将并没有足够的理由出手,北宋灭亡也是自食恶果。当时的北宋已经成为一个内乱的国家,有实力的将领已不多。政府更倾向于文治,战争时也是由文官指挥武将。在这种情况下,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最终,北宋灭亡是因为他们无法正确使用人才,这也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