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以明末陕西兵变、民变为视角,看明朝为何灭亡?
创始人
2025-07-10 03:32:18
0

中国五千年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历届王朝更替带来的结果,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远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每一届王朝就像是绽放在天空的烟花,也许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但总是绚丽华美的。

轰轰烈烈明朝的开始

明朝虽仅存在了276年(1368年―1644年),但也同样是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巾起义的爆发,让朱元璋的军师谋略初出于天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都在南京,国号大明,而后明成祖朱棣在位时迁都至顺天府即北京。

1.下西洋,政治清明

朱元璋用16年将元朝推翻,建立明朝,其初期也曾拥有巅峰时期,这两百余年的历史,明朝也历经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一度使国家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在明朝的时候,中国已经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渡,并且永乐皇帝也曾多次派遣郑和下西洋,故明朝在永乐期间就已经拥有了强大的海军军事力量,还有具有远航作战的能力。

2.强大的军事储备

朱元璋在位期间十分注重军事力量,明朝前期全部兵力只有180万,但到永乐年间,兵力就增加到了200万,明朝时期不仅仅只关注步兵,因为要与骁勇善战的蒙古兵打仗,故更注重骑兵,并发明出了一种预防力更高的铁手臂,使得军队力量更加强大。不仅如此,当时还增加了大刀长枪,火统,火枪等武器。

悲壮亡国

但明朝也未能就此昌盛下去,晚年政治的腐败,天灾外患以及诸多原因导致明朝不断衰败,最终走向灭亡。一个王朝的陨落总是有诸多原因,我们要了解这些原因,并且从这些更替中不断借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神宗亡国?

后来清人将明之亡,归罪于神宗,清初修《明史》中,引述了当时普遍的看法,写道:“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清代史学家赵翼更为明确地表述了同样看法:“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云。”

有一著名史家在论证崇祯失国时,也尖锐地指出:“庄烈帝勇于求治”,但“承神宗、熹宗之失德,又好自用,无知人之识……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它们都将大明的灭亡归罪于神宗,而后经经熹宗之败坏,然到崇祯皇帝执政之时再也无力挽狂澜,所以即使没有后来的民变,兵变,即使没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流民起义,开国轰轰烈烈的大明也必亡无疑。

确实,神宗懒惰,经常以身体不适为由懈怠朝政,不上早朝,不批奏折,放任朝政。这导致后来明朝官员对待朝政积极性下降,并且助长了官员们的拖拉之风,党政之气愈加严重。最重要的一点是,神宗上位后推翻了张居正所励行的新法改革,导致前朝的弊端复萌,政治格局急转直下,再也没有张居正实行新法时蓬勃生辉的气象。

虽然封建专制主义的时代,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故其行为、品质、素养、作风乃至性格至关重要。神宗的个人品格确实与朝代的兴盛息息相关。但是,一个朝代的兴亡又怎能仅仅归罪于一个人呢。

2.兵变,民变才是根本

通常最根本的推翻一个王朝的根源其实是兵变和民变,他们才时一个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前兆,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王朝皇室贵族不断压迫劳苦百姓,那么当时拥立你们而起的民众,如今也可以将你们拉下神坛。

最初的民变是从陕西开始的,也称陕西兵变,之所以从陕西开始一部分原因在于陕西贫瘠的地理环境,虽然现在的陕西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圣地,并且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繁盛的历史文化,但几千年前的那里,气候干燥,夏天炎热,冬季寒冷,阴历三月都未曾解冻。

陕西多山,水资源短缺并且在榆林地境内,土地多为沙砾,农作物难以在此地生长,庄稼难以丰收,百姓生活本就艰难,

而此时,政府财政也早已枯竭,吕坤说近几年来,“寿宫之费几百万,织造之费几百万,宁夏之变几百万,黄河之溃几百万,今大工采木费又各几百万矣!”以致“今国家之财耗竭”。他不禁疾呼:“今天下之势,乱象已形而乱势未动;天下之人乱心已萌而乱人未倡。今日之政皆播乱机,使之动;助乱人,使之倡也。

从中可以看出,在万历十五年期间,明政府早已经济腐败,但为了保持皇帝,官员们富裕的生活明朝政府却停的加大赋税,王公,官绅,地主,不断剥削农民,大量的赋税(人丁税,草料税,盐税等等),不断的压迫在老百姓身上,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当地的父母官员又大多都是普通出生,在士族面前毫无身份可言,因此他们大多仕途无望,在面对如此贫瘠的陕西时,也许是无能为力,也许是无心,总之这些官员抱着自暴自弃的态度,不在打理政治,导致本就贫瘠的陕西,经济停滞不前,政治黑暗,百姓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冥冥之中,大家的心中都已有了反抗的想法。

再者,陕西人民生活虽然贫困,但擅长骑射,性格直率勇猛,明末时期,陕西又是西北重要的军事基地,因此,当时陕西便拥有一支军队,这也是后来陕西兵变的源头军队。

政府财政枯竭,拖欠军饷,士兵食不饱,力不足,而自己挥洒热血保卫国家,身后的父母家庭却饥肠辘辘,将家中的钱财全部上交赋税,供官员们享受,他们的心中早已愤愤不平。

到崇祯元年,军人士兵们再也难以承受,纷纷举旗起义的大旗,陕西起义爆发,参与者除饥民外,主导力量皆是士兵,因此称之为兵变,此刻起,从内部溃烂的明政府灭亡之路正式开始。

3.皇帝不重朝政,不纳贤才

起义陆陆续续已经开始,但大明政府依旧毫无作为,天启、崇祯两朝初时虽有兴利除弊之举,但迅速重踏覆辙,不但没又消除前朝政治的弊端,相反又添了一系列弊端。

明朝共经历16位皇帝,明末时期的几位皇帝不在重视朝政,英宗时期就已有宦官当政,奸臣当道,而熹宗荒淫胡为,不理政事,大权很快旁落给了,后来我们熟知的大宦官魏忠贤之手。

他们自成的阉党势力,不断打击东林党人,残害忠良,致使大明再无贤良人才官员可用,《明史》论说“以帝(熹宗)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崇祯皇帝,论品行,他虽远出熹宗与神宗之上。史载他“躬行节俭,不好声色”,较之陈后主、炀帝“不啻相悬千万矣”!但正如清人所评论:“天变于上,民乱于下,帝(崇祯)苟兢业为国,则其要在于爱民,顾不得爱民之术,至于虐民。盖无治事之人故也!”崇祯依旧没有意识到百姓才是立国之本,失民心者失天下,才致使民变,加速大明的灭亡。

神宗去世前废加派,他却再加剿饷、练饷,合辽饷为“三饷”,其危害不亚于神宗时矿税,是百姓负担更重。神宗时已开门户之争,而崇祯却无力根除,又进而漫延得无法收拾。

其次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毫无识人之能,出了问题,轻则罢斥,重者处死,以至督抚大僚被杀者多,超过前几朝总和。到最后,崇祯真成为了光杆司令,无人为其保家守土,如此,大明之亡指日可待。正如《明史》说:“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4.民才是立国之本

一次起义的发生背后一定有一个大背景,和许多复杂的原因推动。其中,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军备不足,百姓生活艰苦都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但最终的根本还是兵变和民变。

明朝轰轰烈烈的开始,最终却也免不了人民举起大旗为自己争取权力而亡,虽然明朝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但同时后期宦官专政,皇帝昏庸,不纳贤才,百姓权力得不到满足,财政匮乏,人民生活疾苦,这一切都导致了后来的兵变和民变。

从兵变和民变来谈大明的灭亡,是皇帝的不识人才,不专政,致使明末宦官当道,甚至无官员可用,致使人民的夙愿无处可讲,只能寄托于自己身上。

是财政匮乏,而政府却无所作为,只一度地靠搜刮百姓,不停收取赋税,克扣百姓,使百姓生活更加艰苦。其次,不再重视军事,不发放军饷,军事操练渐渐减少,卫所制度没落,内忧外患不断袭来,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灭亡,被取代已成必然。

人民才是立国之本,欺压百姓者必会自食其果,走向灭亡。

1、《浅谈明朝灭亡的政治及经济原因》

2、《明朝灭亡的时候,官员们都在忙些啥?》

3、《全面解读明朝灭亡》

4、《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论厂卫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厂卫对明朝灭亡的影响》

5、《明亡于神宗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一技之长大胆做个人IP自媒体:... 最早注意到"能量"这个词,是在4年前。 那时候为了做好自媒体,我拜博士茶馆幕僚专家张铭博士为师。 在...
郑州人民公园聚众打人事件已抓获...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日,多名网友发文称,郑州市人民公园附近发生聚众殴打他人事件。网传视频显示,夜晚...
原创 包... 从几何时,我们的各种传说,戏剧都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惩恶扬善,嫉恶如仇,明察秋毫,铁脸无私。这个...
原创 殖... 从中世纪开始,人类文明蓬勃发展,然而,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血腥和暴力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
原创 1... 1937年四行仓库保卫战堪称一曲悲壮之歌。虽然当时外界宣称“八百壮士”鏖战于小仓库内,实际人数仅为3...
原创 华... 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发动雷霆攻势,一举逮捕“四人帮”主要成员,稳定了上海和国内的局势。 事后...
原创 明... #深度好文计划#南海诸岛,自古便是华夏之疆土。纳土纳群岛,曾是我国先民建立的家园,历史长河中,这片土...
原创 唐...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唐朝襄州襄阳人,是我国唐朝时期的著名宰相。 张柬之大器晚成,步...
原创 秦... #深度好文计划#秦朝覆灭,功臣多遭厄运,唯王翦明智,舍弃权势,隐退山林,子孙因而昌盛。其后人分衍两大...
原创 “... 为了使军队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现代化,在经过慎重考量之后,我国在1988年决定恢复军衔制度。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