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6日晚上,苏联核导弹监测基地突然警报大作,预警系统显示,有五枚核导弹正从美国飞往苏联。
按照苏联的有规定,基地应该马上向苏联领导人直接报告情况,并奉命进行核反击。
这样的话,美国势必发起第二轮核打击,双方你来我往,越打越猛,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就不可避免地打响了。
然而,一个44岁的苏军中校却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制止了这场核战争。
这个苏联军官名叫斯坦尼斯拉夫.叶夫格拉福维奇,隶属于苏联陆军防空部队。
在苏联陆军防空部队中,彼得罗夫不过是个中校军衔的“小军官”,军衔、级别比他高的人不在少数。
然而,9月26日晚上,彼得罗夫却是整个基地举足轻重的人物,因为他是核弹监测基地发射井当班负责人。
9月26日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彼得罗夫当时又干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要说清楚这两个问题,不得不说一下发生在25天前的一场空难。
25天前,苏联空军刚刚击落一架疑是美军侦察机的韩国客机。
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两大阵营磨刀霍霍、剑拔弩张,随便出一点意外都有可能引发冲突,导致“擦枪走火”。
苏美两国都持有大量的核武器,彼此之间相互制衡,谁也不敢轻易出手,因为他们都知道核战争的后果:
核战争一旦打起,苏美两国都将生灵涂炭,假如到了不可控的地步,核战争将会祸及全人类,给全球带来不可逆的危害。
尽管如此,美国却始终游走在核战争的边缘,起初,美军会在苏联重大节日派飞机进入苏联领空,后来,美军闯入苏联领空的频率越来越高。
光是当年1月到8月,美军飞机就9次闯进苏联空域,对苏联的军事基地等重要地区进行侦察挑衅。
对于美国无休止的挑衅行为,苏联方面早就怒不可遏,一直都想找个机会好好教训一下美国人。
偏偏在这个时候,一架韩国客机贸然闯进了苏联领空,随后便发生了震惊全世界的一场空难。
这架波音747-200型班机(航班号KAL007)隶属于韩国“大韩航空”。
9月1日2时45分,苏军雷达发现一架美国RS-135侦察机闯入了苏联空域,两个多小时之后,在同一空域和同一高度,“大韩航空”KAL007出现了。
“大韩航空”KAL007本来应该从纽约经安克雷奇飞往汉城,而不应该出现在这个空域。
因此,这架飞机刚刚飞进苏联空域,苏军防空系统就死死地盯上了它,并把这架飞机和美国RS-135侦察机先后侵犯苏联领空的消息上报了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
苏联空军很快得到命令:立即拦截闯入苏联领空的外国飞机,必须迫使它降落在苏联境内的机场。
命令同时指出,如果对方不服从指令,或者进行任何形式的反抗,苏联空军应该采用一切手段将其击毁。
根据命令,苏联空军一架苏15战斗机立即起飞升空,并很快追上了“大韩航空”的那架波音飞机。
苏联空军飞行员当即发出了驱离信号,可是,“大韩航空”的这架波音飞机根本不予理会,它突然转了一个小弯,向萨哈林岛南部飞去。
萨哈林岛南部有苏联重要的军事基地,是苏联空军重点保护的地区,这架波音飞机异常的举动让苏联空军倍感紧张。于是,苏联空军又派出3架苏15歼击机和1架米格23起飞拦截。
首先驾机接近这架波音飞机的是苏联空军飞行员奥西波维奇,在黑夜里,奥西波维奇根本看不清那架飞机的机型。
按惯例,在夜间飞行的时候,民航飞机必须打开客舱照明灯,这也是民航飞机与军用飞机比较明显的区别。
可是,“大韩航空”这架飞机的客舱里却一片漆黑,就是在看不清拦截对象的情况下,奥西波维奇接到了地面指挥部的命令-如果警告驱离无效,可以开火消灭目标。
接受命令之后,奥西波维奇当即向那架波音飞机实施了警告射击,但是,因为起飞时非常仓促,没有来得及携带曳光弹,所以,奥西波维奇发射的是两发穿甲弹。
然而,那架波音飞机似乎根本不在意,继续旁若无人地往前飞行。
奥西波维奇气不打一处来,随后就发射了两枚导弹,导弹不偏不倚击中目标,那架波音飞机顿时失去控制,几分钟后就从苏军雷达监视器的屏幕上消失了。
几个小时之后,苏联军方才得到确切消息:被击毁的是“大韩航空”一架载有269名乘客的民航客机。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事件。
事发之后,苏联没有立即公布苏联战机击落韩国客机的消息,美国则在5个小时后首先向全世界发布了消息。
美国咬定“苏联空军击落韩国民航客机”这个事实,并添油加醋,大肆渲染苏联“故意击落民航客机”,让苏联陷入全世界口诛笔伐之中,却对这架飞机的异常举动闭口不提。
悲剧发生后不久,苏联太平洋舰队就组织舰艇搜寻那架飞机的黑匣子,终于在10月20日找到了黑匣子。
尽管苏联鉴定专家确信这架飞机偏离航线的举动是不正常的,也不是偶然的,但是,鉴定专家没能够拿出这架飞机执行军事任务的有力证据。
直到1993年年初,国际民航组织才在苏联提供的材料和文件中找到了有利于苏联的证据。
经国际专家鉴定,国际民航组织于1993年夏天正式否定了美国过去对苏联的全部指责。
国际民航组织的结论大致是这样的:
“大韩航空007号班机”一开始就没有在规定的航线飞行,其飞入禁飞空域的动机耐人寻味,不能视为一般的航线错误。
1997年,一位名叫田中吉郎的原日本高级军事情报人员则有更加火爆的说法:
田中吉郎非常肯定地说:“大韩航空007号班机执行的是美国特工部门直接给他们下达的任务”。
田中吉郎言之凿凿强调说,美国特工部门之所以让韩国客机冒险飞入苏联领空,其目的就是吸引苏联防空系统的注意,从而发现其尚未暴露的防空漏洞。
此后,没有人质疑过田中吉郎讲话的真实性,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方面从此不再提及“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事件。
回头再说“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事件。空难发生之后,因为美国人对此事的反应过于激烈,大有借此事向苏联问罪的意味。
因此,为了防止美国对苏联发起突然袭击,苏联方面做好了反击美国的所有准备,其中包括核反击准备。
“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事件25天后,苏联预警系统突然显示:美国核弹来袭!
1983年9月26日,在莫斯科郊外的苏联核导弹监测基地,44岁的彼得罗夫中校正在值班。
自从“大韩航空007号班机空难”事件发生之后,基地加大了核导弹监测频度和强度,以应对美国可能发起的核打击。
突然,核武器预警系统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彼得罗夫在监视器屏幕上看到一条惊人的提示:有5枚加载了核弹头的美国洲际导弹来袭!
苏联方面虽然对这种情况早有准备,彼得罗夫也进行过无数次演练,但是,当灾难真正来到的时候,彼得罗夫还是被吓了一跳。
根据当时规定的紧急情况处置程序,彼得罗夫是当晚战备值班的负责人,彼得罗夫需要立即向上级汇报情况,然后等待上级作出决定后再执行下一步行动。
根据既定的程序和策略,彼得罗夫能够猜到上级的决定一定是“以牙还牙”!这就意味着苏美两国之间的核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
彼得罗夫知道苏联和美国都是核武大国,两个国家拥有的武器足以摧毁整个地球。
彼得罗夫也清楚,核战争一旦打起来,苏美两国都不会善罢甘休,局面将不可收拾。
彼得罗夫更明白,核战争的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甚至危及全人类。
因此,彼得罗夫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保监视信息正确无误,万无一失。
按照计算,核导弹从美国发射到苏联只需要28分钟,也就是说,彼得罗夫必须用短时间内确定这个警报是否属实。
如果这个警报是错误的,或者将真警报误判为假警报,造成的后果都将不堪设想……
彼得罗夫首先感到奇怪的是-美国为什么只发射了5枚核导弹,因为这5枚核导弹不可能摧毁庞大的苏联。
一旦还击,苏联将向美国发射更多核导弹,给美国带来毁灭性的危险。彼得罗夫想,美国方面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彼得罗夫转而与其他监测基地取得了联系,得知他们都没有接收到美国核导弹来袭的预警。
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过去,全人类与死神的距离也在一步一步缩短,彼得罗夫从来没有如此紧张过,他又一次检查了监测系统,结果是“系统运行正常”。
唯有一个情况让彼得罗夫感到困惑,那就是地面雷达系统迟迟没有反应,卫星监控荧幕上也看不到导弹的踪影。
彼得罗夫冷静地判断到,这个警报有可能是某个故障引发的误报,5枚核导弹袭击苏联或许就是一个假信息。
但是,假如彼得罗夫的判断失误了,那5枚核导弹就将长驱直入,苏联就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怎么办,当天当值的所有人都把目光聚集在了彼得罗夫的身上,因为他是现场的主要负责人。
10分钟过去了,屏幕上血红色的“启动”字母在不停地闪烁,留给彼得罗夫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彼得罗夫后来回忆道:“我承认当时我真的很害怕,我知道我的责任太大了,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警报’是真是假,我实在不敢轻易下结论。”
时间又过去了10分钟,彼得罗夫不得不做出决定了,这是因为,如果再不采取行动,苏联可能连回击的可能都没有了。
彼得罗夫回忆道:“我知道,我的决定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正确率,同时也有百分之五十的错误率,我也知道,无论我最终做出什么决定,都没有人会怪我。”
一起值班的同事告诫彼得罗夫:“系统不会说谎,你难道不相信我们自己的系统吗?”
彼得罗夫沉默了……
当时间只剩下最后5分钟的时候,彼得罗夫终于咬着牙下达了指令:“据断定,此次警报为错误警报,各部门继续监测,不用向上级报告。”
指令下达了,可是,彼得罗夫和当班的同事们仍然是万分紧张,“警报”究竟是不是“误报”,几分钟之后才能够见分晓。
大家屏息凝神,在焦虑中等待结果。
4分钟..….3分钟...…2分钟...…10秒钟开始啦,有人开始默默祈祷。
9、8、7、6、5、4、3、2、1,见分晓的时刻到了,彼得罗夫和他的同事们没有听到可怕的爆炸声,也没有在屏幕上看到任何核爆炸信息。
彼得罗夫的几个同事联系上其他监测基地,得到的消息也都是“平安无事”。
这个时候,彼得罗夫和他的同事们才松了一口气,一颗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
回忆往事,彼得罗夫感慨地说:“今夜,我们的国家平安无事,我们的家人依旧平静地睡着...…”
那么,美国到底有没有向苏联发射核弹?彼得罗夫后来怎么样了?
根据事后调查得出的结论,9月26日晚上苏联核导弹监测基地预警系统显示的信息是错误的。
引起这个错误的原因是:苏联卫星系统将云层中反射的几缕阳光误判成了美国发射的核导弹。
因此可以这样说,是彼得罗夫冒着巨大的风险阻止了美苏间大规模核战争的爆发。
按理说,彼得罗夫避免了一场能够毁灭整个人类的重大事故,他理应得到上级的奖赏。
遗憾的是,彼得罗夫不仅没有得到任何褒奖,反而因为“值班日记记录有误”而被惩处、被冷落,甚至被迫提前退休。
彼得罗夫说:“我能够理解上级的苦衷,系统出现了那么大的失误,那是我们不能公开的,也是不能承认的……”
彼得罗夫退休后的日子过得并不那么如意,彼得罗夫从来没有向别人提过他的英雄事迹,甚至没有告诉他的母亲和身患绝症的妻子。
妻子去世之后,彼得罗夫搬到了莫斯科郊外居住,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差,邻居们不知道彼得罗夫的身世,只知道他是个倔强的、脾气暴躁的老头。
1998年,“冷战”时期的部分档案解密之后,彼得罗夫这才被人关注,那段沉埋许久的往事也才重见天日。
2004年到2012年间,被冷落多年的彼得罗夫获得了联合国等国际机构颁发的数个国际大奖,认识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一位丹麦的电影导演无意间看到了一篇关于彼得罗夫的报道,他以那个事件为背景,用10多年时间拍摄完成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那个拯救世界的男人》,电影于2014年正式上映,让更多的人们知道了彼得罗夫这个拯救了人类的苏联英雄。
而彼得罗夫依旧还是那么倔强,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他对前来采访他的记者这样说:
“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不过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方。”
2017年5月19日,彼得罗夫因病去世,享年77岁。
从1945年7月16日美国进行世界上首次核爆炸实验以来,人类总共两次使用过核武器,那就是二战后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那两枚原子弹。
原子弹让这两个城市灰飞烟灭,30万人死于原子弹爆炸,其破坏力令人不寒而栗。
有人要问,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不喜欢战争,中国有没有必要发展核武器?
我引用伟人的几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
“谁也没有原子弹是上策,他们有、我们也有是中策,只有它一个国家有是下策”;
“原子弹、氢弹、导弹我们都搞出来了,世界大战就打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