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这个朝代独具特色,与其他朝代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之处在于其拥有两个都城的独特历史。朱元璋在夺取江山后定都于应天府,即今南京城,使其成为明朝的首都。然而,随着朱棣在靖难之后将都城迁至北京并建造紫禁城,南京作为旧都依然保留。更有趣的是,原设于南京的六部行政机构并未因迁都而废除,反而在当地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这引发了猜测,朱棣此举或许是为了给明朝留下一条后路。南京六部在实际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北京作为今日中国的首都,既是现代化大都市,也是古城遗址。它能够拥有如此地位,与朱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朱棣即位后即着手策划重大事务,其中包括迁都北京。当时的北平作为金朝和元朝的古都,声望逐渐显现。
朱元璋在分封儿子们时,燕王朱棣得到了北平这块封地。北平和南京相隔南北两地,作为边防城市使用。朱棣镇守此地,能够指挥华北地区的军队,使得北平成为边塞的指挥中心。朱棣在北平居住多年,对此地情有独钟,并且其根基也在这里。因此,这成为他迁都的重要理由之一。
他意识到,若长久留在南京,可能会动摇国家根基,尤其是老臣多归顺朱允炆,而他所夺江山名不正言不顺。另外,南京城经历靖难之役后,已经破败不堪,不适宜继续作为都城。他曾考虑其他地方,如开封和凤阳,但由于战乱等原因,这些地方都不太适合,最终选择北京,或许这也是天意所在。
除了个人意愿外,迁都也牵涉到风水学说。
北京当时被称为“国八臂额扎城”,传说一条劣龙被额扎压制,故修建紫禁城,以正龙之气压制。古代帝王信奉龙兴之地在北方,因北方兴兵夺取政权的例子太多。朱棣认为,只有在北方管理南方,明朝才能长治久安。因此,诸多理由使朱棣坚定迁都的决心。然而,迁都之事并不顺利,一开始遭到朝臣反对。
直至永乐四年,朝臣提议在北京建行宫“以备巡幸”,似乎猜到了朱棣的意图,这与他的计划不谋而合。于是,朱棣果断同意,并下诏开始建设紫禁城,以防大臣反悔。
永乐四年开始修建的紫禁城历时十四年,朱棣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南京从国都变成普通城市,但南京六部仍保留。
这六部是明朝的行政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朱棣保留南京六部的意图有两种猜测:一是用于管理南方地区,二是作为备用,以防北京失守。南京六部权力虽小于北京,但仍有一定职权,特别是户部和兵部,分别掌管着明朝经济和南直隶地区的军事。
朱棣这番策略是否给予明朝带来利益?
若是为明朝末年的动乱预作准备,则显示了他的远见。南京六部保留后,延续了朱元璋时期的工作模式,成为一个成熟的权利机构,比北京更稳定。南京最终成为了崇祯帝最后的退路,但被朝中大臣否决,导致最终明朝覆灭。然而,南京六部在明朝覆亡后,成为南明政权的重要基础,帮助其得以建立和管理南方地区,延续明朝的一丝余辉。
然而,这种政权能持续多久?或许若崇祯帝迁都成功,历史或将改写。然而,明朝政权在崇祯去世后崩溃,只依靠南方诸侯的号召无法挽回大势,最终走向覆灭。
南京六部在明朝末期扮演一定角色,展现了其在亡国之乱中的一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