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赵匡胤同为开国皇帝,但其中一个称帝后,屠戮昔日功臣,屠杀昔日功臣,而另一个则以一杯酒释放兵权,用温和的方式保护昔日功臣。战友们。
那么,朱元璋为何不顾好榜样,不学习,却偏偏要向手段更狠的人学习呢?
我们先来说说当年刘邦为什么要杀英雄。
刘邦屠杀的大臣中,最著名的两个就是“兵仙”韩信和鸿门宴上救刘邦的樊哙。
关于韩信的一生,想必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本是战国时期汉王的后裔。后来秦统一六国后,他的家族就走向了没落。后来秦朝末年,各地爆发战乱,韩信加入了刘邦的队伍。韩信非常擅长军事。在他的帮助下,刘邦的队伍终于击败了楚霸王项羽,最终建立了刘汉政权。
史书对韩信评价很高,认为他的功绩可与周公、姜子牙相媲美。然而史书对当时刘邦天下的评价恰逢其时。也就是说,大家都认为刘邦能够打天下主要是因为韩信。如果当时刘邦不在的话,换成一个王国也没有问题。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本事有多大。当然,大家也知道韩信这个“兵仙”是名副其实的。那时,“王权神授”尚未发明,大家都信奉“诸侯将相,各有其类”。所以韩信就有了刘邦称帝的念头,刘邦就杀了他。
樊哙的家庭背景与刘邦相似。除了能吃能打之外,论个人能力他并不比刘邦强。而且,他还是刘邦的老兄。按理说,刘邦不应该杀他。然而,樊哙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由于他是刘邦的人,所以离吕后并不远。
如果刘邦能活到一百岁,樊哙就不会被杀。但当刘邦生命垂危,而樊哙还健康的时候,刘邦却开始忧心忡忡。如果樊哙亲近吕后,我老刘家的子弟能左右得住局面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所以刘邦为了子孙后代,不得不杀了樊哙。
可见,刘邦屠杀英雄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别人的威望和能力都比他大。不仅会影响到他的子孙,连他自己也不一定能控制住,所以这样的人必须杀掉。第二,刘邦死后,担心子孙无法压制他,所以要杀掉他。
刘邦大肆杀戮后,汉朝延续了数百年。然而汉朝却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除了刘邦消除隐患的功劳之外,还应该感谢一个人。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但刘汉的后人要感谢的并不是汉武帝扩张疆土,而是感谢他为皇权买了一份保险。
这种保险被称为“君权神授”。也就是说,汉武帝与儒家达成协议后,皇权就变得至高无上,不再能够被普通百姓所觊觎。汉武帝所支持的儒学,也想保护自己的利益。让这句话深入中原人民的骨髓。
但这个保险并不是万能的,所以汉朝还是灭亡了,儒家思想和“王权神授”也进入了长期的低迷期。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也面临着如何对待英雄的问题。然而,他却是征服了宋朝的人。论功绩,武将中无人能是他的对手,而且他当时的年纪也不是很大。他有信心将儿子放上马,再送他一程,那时他就没有必要杀了英雄。
于是他用温和的手段,逐渐削弱了英雄们的力量。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赵匡胤并不是简单的“一杯酒放兵权”,而是经历了一个过程,逐步完善了一些措施,并且随着儒家思想的后续完善和崛起,整个宋朝没有一个大臣。王朝可以改变王朝。
按理说,朱元璋建国的时候,应该已经吸取了过去的教训。为什么不学赵匡胤而是学刘邦呢?
事实上,朱元璋最初是想向赵匡胤学习,但他没有“一杯酒释放兵权”,而是用了一个更有趣的方法。他最初的打算是利用儿子们逐步剥夺将领的权力,即设立诸侯王,带兵镇守诸侯领地,守卫京师,保护皇帝。
为了安抚这些英雄,朱元璋给他们颁发了炼丹铁证,让他们的爵位可以世袭,并且免于普通的惩罚。同时,他允许她们嫁给自己,并安排她们去女婿的诸侯领地,帮助女婿们提高事业。正确掌握兵权,可以说朱元璋的本意比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更为温和。
但当时有一个意外,那就是他的原嗣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当时的军权交接还没有完成,所以他的儿子们还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目标。
这个时候,为了不造成什么礼仪和法律后遗症,他只能立朱标的儿子为太子。此时,朱元璋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没有信心能让自己的孙子骑上马,送他远行,所以他只能杀了他。可见,当时他并不是不想温柔,而是他温柔之后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他只能改变策略,向刘邦学习。
虽然赵匡胤“一杯酒放兵权”是好事,但他死后,他的皇位并没有传给自己的孩子,而是被弟弟截留了。朱元璋不会不知道这段历史,那么朱标死后,他又怎么能信任自己的孙子呢。
而且,细心的人还会发现,朱元璋屠杀大臣后,临终前下旨,后宫所有显赫的女性都要陪葬在他身边。也就是说,他不仅担心大臣孙子压制不了他,还担心后宫干涉政治。所以只要他认为有威胁,他几乎就会拿走一切能拿走的东西。
另外,朱元璋虽然如愿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但是建文帝却没能达到他的期望,皇位最终被燕王朱棣夺走了。一方面,这说明朱元璋的设计是有缺陷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朱棣称帝后,篡改了明初历史,当他认为自己的兄弟都意外死亡时,所以明初历史不能完全被篡改。相信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