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图文动态激励计划#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密云人。
密云是北京东北边的一座小城,如今是北京的远郊区。密云城再往东北方向走是古北口,清朝时去避暑山庄的皇帝们都得从这个地方走。
认识这个朋友之前,我对密云历史的了解大概就是以上这些。但有句不知从哪听来的话说得挺好,友谊会为你打开一座新世界的大门。
有一天,我风尘仆仆的赶去和他相会,在密云的街道上走着,路过一个名叫檀营的地方,就在清代皇家行宫的正北边,那里还有一座满族蒙古族小学。
我问这里是不是有过一座八旗驻防营地,朋友说确有过。不过这里还有多少旗人后代就不得而知了。这个片段极大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回家之后,我立刻搜索了关于密云八旗的资料。
原来密云八旗驻防营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由副都统军官统辖的高级别军事基地。那么清朝灭亡后,密云八旗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辛亥革命后,密云八旗人陷入了生活绝境,靠拆房卖瓦,甚至卖儿卖米生活。
谭营变成了叫花子营,在1926~1930年间,全村饿死了600多人。1948年解放时,原先近万人的军营只剩下900多个村民,其中还有72条娶不到老婆的光棍儿。辛亥革命后,旗人境遇悲惨,对我来说并不是冷知识。
但是看到这些具体鲜活的描述之后,我开始疑惑,这种极端惨状对于全中国各地的旗人后代来说,是普遍的吗?更重要的是,八旗后代是怎样记忆和解释这段历史的?
幸运的是,我们国家的社会科学界,对八旗及其后代在晚清以及辛亥革命后的经历,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一批丰厚的研究成果。
读过相关文献之后,我感到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在今天这期本文当中,我会向各位转述我的所读所得,用尽量简明的语言说清楚清朝灭亡之后,八旗后人究竟经历了什么,去了哪里。
在讲述八旗后人的经历之前,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今天的满族和清代的旗人是什么关系呢?
如果满族就是八旗或者八旗的核心部分,那么直接讲清朝灭亡后满族的经历就好,何必强调八旗后代这个身份。事实上民族学家们的公论是,今天的满族并不能和清朝的旗人完全等同。新中国成立之前,满族并不是个通用的词汇。
满族一词的正式出现和使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民族识别。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人们习惯把八旗制度下,享有经济政治特权的群体,统称为旗人或者旗族。老北京有句话讲,五分满汉,但闻其民,说的就是在旧社会的观点当中,旗人和民人的分界比族群的身份更重要。
八旗成员,无论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都是旗人。理论上讲这些旗人应该是满族的主体和前身。以八旗制度为核心的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建立了一套严密的住房制度,把旗人成员安插布置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关隘,港口。
为了监控民众,并且保持军人的战斗力,清朝要求旗人居住在专门的驻防营地当中。一些营地位于城市内部或者城市附近,还有城墙保护。这种城池被称为旗城或者满城。
一些来到清朝的欧洲人称之为鞑靼城。最知名而且规模最大的脐城就是北京城。有清一代北京的整个内城,也就是今天地铁2号线圈起来的范围,都是旗人专属的地区。
南城的人民要进入北城需遵守一系列规定,不能过夜,更不能在此安家。这种旗城分布在中国许多城市。许多地方还在城外建有规模小一些的营垒。
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密云住房营。旗城和八旗驻防营地的分布规律,可以总结为一点一圈、一横一纵一盘棋。一点指的是清王朝的首都北京。
北京是八旗驻军的绝对中心。旌旗相当于皇帝麾下的中央军。按照晚清人魏源和曾国藩的估计,惊奇占全体八旗的比例大概是50%出头。
现代学者研究的结果也差不多。最保守的数字也得有1/3。一圈指的是北京周边地区,所谓的进京500里。
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在直隶北部的77个州县,约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2%。这个数字看著不多,但都集中在北京周边。一些县过半甚至八九成的土地都变成了旗地。
其地上的旗人经营庄园,负责为八旗兵丁王公贵族提供财富,并发挥原地驻防,拱卫北京的作用。一横指的是东起黑龙江。这条防守北方维系各民族联系的轴线,是清朝的政治生命线。
大量的满城和八旗驻防营地位于这条线上。例如齐齐哈尔、吉林盛京、密云、太原绥远城、宁夏凉州、伊犁迪化等等。一纵指的是京杭大运河沿线。
这是清朝的经济生命线。从通州、沧州、德州一直到镇江、南京杭州都有旗人驻防的堡垒,确保运河安全万无一失。一盘棋指的是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圈点纵横之外,清朝还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市和战略要地,建立了骑乘和军营。
例如西安满城、开封满城、荆州满城、青州满城、成都满城、广州满城、福州满城。它们就像植物插进土壤的根系。
通过以上整理不难发现,出于统治的需要,大多数旗人都居住在城市当中,或者居住在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的交通枢纽或郊区定居点当中。
也就是说,清朝的旗人是个高度城市化的族群,而且主要居住在山海关以内。但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满族的主体却出现在了东北,特别是农村地区。
这个变化过程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
目前广为接受的观点是,清朝的旗人由于民国时期的变动,大量改变了自己的身份。而后来满族身份的认定,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我国著名满族史学者,把这个过程称为满族的重建。
用比较简约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清代旗人后代当中,很大一部分不是今天的满族。而今天满族祖先当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清代的旗人。正是因为旗人和满族之间,有这样一种复杂的联系和区别,所以在此要特别强调,我们关注的是旗人这个历史群体。
那么旗人后代在清朝灭亡后究竟经历了什么?所有旗人都经历过密云谭营那样的悲惨命运?旗人的经历和满族的重建有怎样的关系呢?
下面我们就来揭晓答案。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巨大历史转折的开始。
宏观上讲,作为一个整体的八旗是辛亥革命的敌人。但八旗终究是由全国各地大量驻房营地的,许多个人组成的。在这场革命当中,不同其人的命运千差万别。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地形民情纷繁复杂。不同的风俗文化、地理区位、满汉关系,各种人的遭遇也因此有所不同。按照伤亡情况来看,全国各地旗人在辛亥革命中的经历可以分成三档。
第一档是高强度冲突,以大批旗人的死亡告终,比如西安、福州、南京。
第二档是发生少量冲突后,以少量伤亡为代价和平解决,比如杭州、荆州。
第三档是基本没有冲突,大体实现了无血开城。
这一档包括成都、广州,还有北方除西安以外的大多数城市。辛亥革命爆发于南方。相比北方,清朝在南方的统治更薄弱,南方的满汉矛盾也更尖锐。
在辛亥革命之前,这两个特征已经在太平天国运动当中暴露了出来。武昌首义之后,南方多个省份纷纷响应,冲突四处爆发。但是北方大多数省份处于相对安稳的状态。
特别典型的是开封满城和青州满城。由于这两个地方的满汉回关系相对和谐,旗人在革命当中基本没有遭受冲击。直到清帝退位,旗城比较完整的保留到了民国。
还有宁夏满城,当地旗人成功击退了北伐军的第一波冲击之后,决定原地起义。就这样平安度过了革命。但是在北方大多数城市相对和平的同时,辛亥年最严重的冲突也发生在北方。
西安满城的旗人经历了太平天国攻入南京以来,旗人遭遇的最大浩劫。清晚期以来,西安的满汉关系尤其紧张。在北伐军攻打西安满城时,西安旗人选择绝不妥协,力战到底,妇女参战,官员殉国。
北伐军在破城之后也杀红了眼,四处搜杀旗人,最后几乎只有少量妇孺幸存。除了西安这个特例之外,其人现在的大多数冲突都出现在南方。
福州满城是南方旗人伤亡较大的一个例子。
但福州的情况,与西安不同,酿成悲剧的很大一方面原因是主观的愚蠢。福州将军寿不听劝告,还坚决命令旗人做好镇压准备。几天之后,起义果然爆发,许多旗人死于战斗和自杀,寿本人也死在了战场上。
除了西安和福州,南京也是旗人伤亡比较大的城市之一。特别是在南京议和之后,由于旗人和民军互不信任,又有不少人死于自杀、误会和失控的暴力。革命党人杨邦彦在议和时,曾经以项上人头担保,南京旗人投降之后不会有危险。
但是后来还是不幸死了很多人,杨邦彦从此耿耿于怀,革命后身体一直不好。南方其他城市的暴力规模都比较小。比如杭州满城在短暂冲突之后就和平投降了,没有重演太平天国时期城破人亡的悲剧。
荆州满城的灾难主要出现在战斗结束后。由于武昌军政府担心这个近在咫尺的威胁,所以很快就遣散了荆州满城。许多旗人死在了逃荒的路上,而军政府也没能为抵达安置地点的旗人足额发放补偿金,更加重逃亡者的负担。
镇江满城本来实现了和平光复,但后来有一批北伐军从南京败退下来,竟然打破约定杀害镇江旗人泄愤,直到被军政府阻止,并且实施了惩戒才告罢休。成都、广州的旗人是比较幸运的。虽然也有少数官员和士兵死在了革命当中,但是这两座城市通过谈判妥协,大体和北方一样,实现了无血开城。
就这样,在同一场革命面前,不同地方的旗人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命运。这本身就体现出旗人这个群体内部的巨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地方的旗人,对革命也可能有不同的记忆。
太原旗人流传下来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称太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另一种说法称战斗并不激烈。根据史料记载,太原的满城和平地投降给了北伐军。
但有一种说法是,2000 多名旗人被杀,整座满城被毁。另一种说法是,旗人投降后,太原革命党人信守承诺,秋毫无犯,有才华之人,还被民国政府留用。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个更接近事实,或者也许各自反映了事实的某一方面,目前仍然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对于旗人这个庞大的群体来说,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革命必然不是温良恭俭让,但也并非在哪都会头滚滚!
请问推翻清朝的人叫什么名字?有个开封老旗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是孙中山,他的答案是冯玉祥。
1922 年,辛亥革命后,开封旗人定期得到民国政府的资助,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清朝时没有什么区别,以至于当地旗人对清朝灭亡没有什么概念,直到冯玉祥出来把这一切打破。开封旗人聚居地解散后,大批旗人踏上了河南老百姓传统的逃亡路线,迁移到了洛阳西安,剩下的人变成了城市贫民,过上了极其困难的生活。
两年后的 1924 年,冯玉祥在北京又当了一次恶人,他左手把溥仪的小朝廷赶出了故宫,右手结束了民国政府对北京旗人的资助。定宜庄研究员注意到,辛亥革命之后,旗人为了躲避歧视,开始大规模改名换姓,混入汉族。按照《清史稿》和宣统年间的统计,北京大约有 90 万旗人,即使不统计蒙古汉军,也有 60 多万的旗人。
但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这些旗人就像水银泻地一般,很快就消失不见了。民国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旗人后代还面临着严重的歧视后果,包括入学就业困难,被军阀乡绅落井下石,夺走土地等等。为了躲避这些苦难,许多人悄悄放弃了旗人身份。
例如,专家们在北京顺义找到了两个旗人家族,他们的祖先都是清朝时期的旗人,其中姓余的家族已经全体改成了汉族。另一个姓张的家族,虽然保留着满族身份,但是家族中的老人也表示,当年满人身份很不好过,嫁出去的姑娘基本都借机改成了汉族。各地的旗人或早或晚都遭受了冲击。
前面说的开封旗人,从 1922 年开始过苦日子,比他们再晚一些的是青州旗人。青州满城一直保持到了 1929 年。在此之前,青州旗人还能充当张宗昌等军阀的雇佣兵。
但那时的山东是军阀土匪混战的重灾区。1929 年,青州西城也没能幸免于难,在冰灾中解体。旗人们要么流亡,要么艰难谋生,成了当地的农民,向农民转化。
最顺利的是东北的旗人。东北旗人不同于关内旗人,清朝时就没有脱离生产,所以革命后也比较容易转型。在奉系军阀统治时期,东北旗人大多以务农为生,混入了从关内滚滚而来的闯关东农民大军当中。
至于成都、广州、杭州等地的旗人,大多和北京旗人一样,变成了城市平民。有人做小买卖,有人成了贩夫走卒,也有人延续旗人传统,去当士兵或者医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福州三江口的旗人后代琴江水之情,这些旗人延续了清朝时的传统,辛亥革命之后,毅然投身海军。
近代中国海军的许多将官都和他们有联系。一位专家在琴江看到,这个人口最多时不超过 3000 的小村落,竟有 100 多座烈女碑。在旗人琴江后代的历史记忆当中,有很多亲人死于军阀混战和日伪统治时期,他们仍然怀念着辛亥革命以前的生活,怀念满清盛世的荣光。
他们在晚清时抗击法国侵略者,又在民国时抗击日寇。琴江旗人的历史就是一部保家卫国的历史。此外,旗人本身就是一个跨阶层的群体。
早在清朝时,贫困的包衣闲散和有钱有权的王公贵族之间,就存在巨大的不平等。清朝灭亡之后,也不是所有旗人都陷入了极端贫困当中。一部分人生活得还算体面,也有极少数人依然处于上流社会。
按照一份统计,辛亥革命后,广州旗人大约有 80% 生活十分困难,但还有 20% 处于中产以上阶层。这些旗人受过教育,在医院、学校、邮局、海关,还有各种公司工作,有些人还在当官。
这些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社会影响力不小。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整体的旗人,在民国时期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是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命运并没有唯一的答案。
就像是不同地方的八旗,在辛亥革命当中有不同遭遇一样,历史呈现出的是一幅多元立体的画卷。他们并未形成某种统一的历史记忆。他们在时代巨变面前,做出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人抛弃了过去,有人仍然为自己的身份骄傲,有人谦卑,有人贪婪,有人积极于过去的苦难,有人专注于当下的生活。
在过去十几年当中,明清满汉话题一直是互联网历史圈戾气最重的分区。
我想,如果双方能多一点对个人而非群体标签的关注,了解一些不同历史记忆,少一些被迫害的妄想,这个话题或许就能少一些情绪的裹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