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5年,秦国上演了一出离奇古怪的事儿。
这一年,有个在外国漂泊了好多年的秦国公子,突然间回到了秦国,还说他觉得现在当秦王的秦出公不是正统,他要回来争一争这个王位。
春秋战国那会儿,各国贵族争抢王位继承权的事儿,经常发生。但像这样明目张胆地回国抢权力的,还真不多见。秦国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就有了动静,赶紧派出大军,去阻拦那位公子。
不过,后面发生的事,却让大家都没想到。
秦国高层派出的军队,到了前线,不仅没去打那位想回国抢权的公子,反而直接投降了他!之后,这支军队还一路护送这位公子回秦国都城去争权。在回都城的路上,他们还帮公子传话,让他的亲信家人前来助阵。
然后,就发生了很奇怪的一件事:这位从海外归来的贵族少爷,竟然赢得了更多秦国老百姓的支持。越来越多的秦国人,主动靠拢过来,加入到他的行列中。
最后,多亏了大家的帮忙,这位公子被大伙儿簇拥着走进了秦国的都城雍城,把当时的国君秦出公给推翻了。接着,有了大家的支持,这位公子就顺利地坐上了国君的位置,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大权。
这位就是历史上的秦献公,而他儿子,就是后来推行商鞅变法的秦孝公。
对秦国人而言,秦献公当上国君,真是个大转变。这既说明秦献公自己开始掌权了,也表示秦国那乱糟糟的六十年政治局面,总算告一段落了。后来的史书把秦国这几十年的内乱,叫做“四代乱政”。而秦献公成为国君,就是‘四代乱政’完全结束的标志。
那时候的秦国,究竟出了啥事儿?为啥秦国的上头乱了几十年都没消停?秦献公回秦国时,咋就赢得了大家的齐声拥护呢?还有,秦献公一回来,咋就把秦国乱了几十年的政局给摆平了呢?
要说秦国那四代混乱的事情,咱们得从很久很久以前,秦献公的曾祖父的曾祖父,也就是秦厉共公那会儿讲起。
在秦国历史上,秦厉共公可以算是个挺有本事的君王。他坐了三十四年的国君宝座,这三十四年里,秦国虽说没能翻过函谷关往东发展,但在函谷关以西,秦国可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三十多年来,秦国在西边的势力越来越大,让义渠、蜀国这些国家都不得不低头,成了西边真正的老大。
说到大历史那会儿,秦厉共公当王的三十多年,真是挺有意思的。他一当上王,东南边的吴越两国打架,最后越国把吴国全给收了。这样一来,秦厉共公刚开始当王那会儿,越国就是天下最强的了。
到了秦厉共公当国君一半时间的时候,晋国发生了有名的‘晋阳之战’。那时候,晋国里势力最大的智家,先拉上韩家和魏家,想一起灭掉赵家。可没想到,赵家后来却和韩魏两家联手了,反过来给智家来了个措手不及,最后智家在晋国就彻底没地位了。
在这儿得提一句,智家在晋国垮台后,剩下的智家族人其实都跑到秦国去了。好在秦厉共公接纳了他们,智家这才没被完全灭掉,好歹留下了一丝血脉。要不是秦厉共公收留那些逃难的智家人,智家可能就真的灭绝了。
总之,到了春秋末年那个动荡又精彩的时代,秦厉共公的表现还是挺不错的。他领导秦国,不仅没让国家衰败,反而还让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等到秦厉共公快到统治末期时,越国想和秦国搞好关系,就主动提出要和秦厉共公联姻,想娶他的女儿做媳妇。同时,楚国因为要对付晋国,也主动找秦国结盟。西边的义渠国不听话,秦厉共公二话不说,直接派大军去攻打,一下子就活捉了义渠的国王。不止这些,秦厉共公还往南打了汉中地区,虽然当时没有完全占领下来,但也给秦国以后拿下汉中,留下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在整个春秋时候,要说哪个时期秦国最威风,除了当年厉害一时的秦穆公,可能就得算秦厉共公在位的时候了。
可这位差不多算是霸主级别的秦国国王,在挑选继承人这事儿上,却偏偏搞得一塌糊涂。正因为秦厉共公没把自己的继承人问题安顿好,结果给秦国挖了个大坑,导致后来出现了‘四代混乱’的麻烦。
秦厉共公有两个儿子,他俩后来都当过国君,所以后人常常用他们的谥号来叫他们。大儿子后来叫秦躁公,小儿子后来叫秦怀公。
秦厉共公走了以后,第一个坐上王位的是他的大儿子秦躁公。秦躁公一当上国王,东边函谷关那边的晋国,正被韩、赵、魏三家抢来抢去,忙得没空管秦国。这时候,南边的楚国又偷偷往北扩张,这样一来,韩、赵、魏三家就更被拖住了。
因此,在秦躁公掌权的十四年里,他主要就是在忙活着对付后面的义渠国。在大家的老观念里,义渠根本算不上什么厉害的国家,它既不在战国七雄之列,到了战国中期还被秦国给全吞了。所以,不少人就觉得义渠其实没啥大不了的。
这其实是个误会。
其实,义渠在历史上真的是个挺厉害的政权。想当年周朝最强大的时候,跟西戎打得不可开交,而那西戎,就是义渠国老一辈的名字。不过说实话,义渠一开始只是西戎的一个小部分。但到了春秋中期,义渠竟然把整个西戎都差不多统一了。
到了春秋快结束的时候,义渠国正好变得非常强盛,可以说是达到了最厉害的时候。要是只看它占的地盘大小,比秦国还要大呢!
面对这样的对手,那时候的秦国,当然得小心再小心。就算他老爹以前打败过义渠,也不代表秦躁公就能轻轻松松战胜义渠。
那时候的秦国,一直在走下坡路,国家实力越来越弱。要说为啥会变成这样,原因挺多的,不容易说清楚。简单讲,就是秦国被晋国长时间挡在函谷关西边,没法往外扩张,再加上国内开始出现阶层不流动的问题。所以,在整个春秋晚期,秦国就这么一直衰落下去了。
秦躁公当了十四年的国君后,就因为不清楚的原因离世了。历史上关于秦躁公的记载非常少。他到底是怎么死的,我们也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秦躁公去世的那阵子,秦国发生了不少大事。
秦躁公走了以后,没传位给自个儿儿子,而是让弟弟当上了国君。
这事儿可真够奇怪的。按那时候的规矩,老爸死了应该由儿子来继承。除非秦躁公自己没儿子,才有可能让他弟弟来当老大。但后来的历史学家推测,秦躁公去世时至少得有四十多岁了。这么大的岁数,不太可能连个儿子都没有吧。
因此,很有可能的情况是,秦躁公去世后,出于某些不清楚的原因,秦国的高层贵族们团结一致,不让秦躁公的儿子继位。尽管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这一点,但根据后来的事态发展,这种情况非常有可能。
还有,秦厉共公去世后,他得到的谥号其实能反映出一些东西。春秋时候有个规矩,国君死了,后人会给他取个谥号,来总结他的一辈子。这个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相当于给他一生下了个定论,所以在定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小心谨慎。
按照起谥号的规矩,“厉”这个字通常意味着乱杀无辜,所以说秦厉共公不是个心慈手软的君王。而“共”这个字呢,就是说犯了错能改正。
因此,秦厉共公这个称号,其实已经透露了不少信息。也许从秦厉共公那时候起,秦国上面的领导层就有了大问题。高层贵族们合伙跟国君抢权力,而国君则用武力去压制他们,这样一来,上层的局势就变得动荡不安了。
当然啦,由于历史资料不够,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这些。那时候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还是不太清楚。
秦躁公走了之后,他的弟弟秦怀公在秦国那些大贵族的支持下,就坐上了国君的位置。不过挺有意思的是,秦怀公在当国君前,并不在秦国,而是在晋国待着。为啥他会跑到晋国去呢?后来的历史学家猜,很可能是被送到那边当人质了。
秦怀公回国后,要是还能立马把大权抓在手里,那可真是让人惊讶不已!
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秦国都是由秦怀公在当国王。不过,历史专家们觉得,那段时间秦怀公可能就像个被人摆布的木偶。朝廷里的大权,全让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们给抓牢了。
四年后,秦怀公竟然在贵族大佬们的压力下,莫名其妙地选择了自我了断!
直到今天,我们还是不清楚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史书对那段历史的记载非常简单,原因和经过都没提。我们只知道,秦怀公做了四年国君后,被一个叫鼌的庶长和其他贵族一起逼死了。但这个鼌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用了什么方法逼死秦国国君,我们完全不知道。
秦怀公去世后,因为他的儿子早他一步走了,所以大家没办法,只能让秦怀公的孙子来继承王位,这位孙子就是秦灵公。而秦灵公呢,他正是后来推行商鞅变法的秦孝公的祖父。
这事儿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秦躁公之前的情况。你看,秦怀公是秦躁公的弟弟,那时候连孙子都有了。那秦躁公作为哥哥,怎么可能连个儿子都没有呢?因此啊,秦躁公一走,秦国肯定乱套了,不然他的儿子怎么会没当上国君呢?
要说秦厉共公在位时,秦国问题就不少。可到了秦躁公和秦怀公时期,那些矛盾啊,就全都浮出水面了。秦国的大权,也被那些老贵族们牢牢抓在了手里。
因此,秦躁公和秦怀公就是那段四代混乱统治时期的开头两位君主。
然后,秦怀公一走,他孙子就当上了国君。这样一来,第一代人闹完纷争后,紧接着第三代人也开始乱了。
秦灵公当上国君的时候,估计年纪不算小,差不多快成年了。要不怎么他坐上宝座才两年,就生了个儿子,这儿子以后可厉害了,回国抢回了大权,他就是秦献公。
秦灵公当了十年的国君。在这十年里,晋国那边,三家势力基本上把晋国给分了,变成了三个独立的诸侯国,不过还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就在这时,从晋国分出来的魏家,头一个动手,到处招揽有才能的人,这股风气后来就成了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
在魏家广招贤才的时候,有个人叫李悝,他跑到了魏家的地盘,后来还给魏家出谋划策,搞起了内部改革。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悝变法!而魏家搞的这次变法,也正式拉开了战国时期一系列变法的序幕。
差不多在秦灵公做国君的时候,魏家搞的改革慢慢有了成果。因此,后来还没正式被秦国封赏的魏家,就急着向秦国大举进攻,跟秦国抢河西那块地方。
因此,在秦灵公掌权的十年里,秦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守在黄河边,跟魏家对着干,不停地打仗。尽管魏家原本只是晋国的一个小分支,但在那时候的战场上,秦国不但没捞到啥好处,反而一直被魏家压着,打得挺惨。
还有啊,秦灵公在当上国君前,他爷爷秦怀公那时候就已经没啥实权了。所以说,秦灵公在位的这十年,他手里到底有多少真权力,挺让人怀疑的。不少研究历史的人说,那时候的秦灵公,在秦国里头,可能也就是个摆设,根本管不了整个国家。
就这样,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到了公元前415年,秦灵公也离开了人世。按理说,秦灵公一走,他的儿子应该接手掌权。可问题是,他的儿子嬴师隰,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那时候才九岁大呢。
要是在一个国君说了算的时候,这位九岁的小公子,说不定还有机会继承大位。但那时候,他爹其实就是个被人摆布的木偶。他爹一死,魏家又在前面跟秦国打得火热,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们,肯定不会选他当老大,因为这对他们没啥好处。
因此,秦灵公这位第三代国君去世后,秦国的贵族大佬们商量了一番,决定让秦灵公的叔叔嬴悼子来当国君,也就是秦简公。这样一来,秦国就乱了套:先是第一代乱,接着第三代乱,然后第二代又上来继续乱。
秦简公当了国君后,关于他的资料还是很少。不过,从他在位时那点记录里能看出,秦简公可能有点政治本事,至少他从那些有权有势的贵族那儿,拿回了一些权力。
因此,秦简公当上国君后,在接下来的14年里,秦国有了些新气象。比如,以前只有贵族能佩剑,现在底层官员和老百姓也能佩剑了;还有,秦国改了税法,按土地多少来收税,这等于承认了土地可以私有。
这些变动,肯定都深深地影响到了秦国那些老贵族们的利益。要是秦简公当时手里没点儿实打实的权力,要想把这些变动实现,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儿。
不过话说回来,秦简公做的这些调整,还是没能让秦国停止衰败。在他当王的那些年里,魏家还是大举进攻,把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给全占了。还有西边的义渠,也开始不安分起来,慢慢对秦国的后方构成了威胁。
春秋时候的强大国家秦国,现在处境极其危险,眼看就要亡国了。面对这么大的难题,秦简公也没啥好主意,只能选择建长城,来挡住外敌的进攻。
还有啊,得提一下,就在秦简公做王那会儿,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这三家跑到周王室那里去晃了一圈,硬是让周天子承认他们的地位。结果呢,周天子被这三家逼得没办法,只好正式封了他们。从被封的那一刻起,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就算是真真正正地建国了。
后来的历史书上常说,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的分水岭。其实从正式的历史记录来看,韩赵魏三家得到册封的那一年,才算真正把晋国给分了。所以说,那一年也就像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交界一样。
说白了,秦简公当政那会儿,正好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更换的时候。
韩赵魏三家得到正式封号后不久,也就大约两年后吧,秦简公就离世了。然后,他的儿子很顺利地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后来的秦惠公。
根据历史书记载,秦惠公勉强也能算是个好皇帝。因为他老爸之前从那些老贵族那儿抢了不少权力,所以等秦惠公当上皇帝后,他手里能掌握的实权已经很大了,至少能指挥秦国的主力大军。
因此,秦惠公当上国君后,首先用了十年时间,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并好好治理国家。不过这段时间,史书上也没啥记录。
不过,过了十年,等秦惠公把国内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了,就有一件大事爆发了。历史书上说,公元前389年,已经做了十年国君的秦惠公,从秦国各地集合了五十万精兵,浩浩荡荡地去攻打魏国,打算把之前被魏国抢走的河西地盘给夺回来。
据后来的历史学家研究,秦惠公当时挑起这场战争,一方面是为了抢回河西那块地方,好让秦国不再被人小看。另一方面,他也是想靠这场战争,在秦国树立自己的威望,把大权都集中在自己手里。
但遗憾的是,这回,秦惠公碰到了他这辈子最难对付的对手。
这个人名字叫吴起。
秦惠公带着五十万秦国精兵,气势汹汹地攻打魏国时,吴起恰好在魏国管的河西地方当官。他用自己的方法,给魏国练出了五万新式的厉害军队。
后来,秦惠公派出的那五十万精兵强将,竟然被吴起仅凭五万新招募的士兵,在正面战场上彻底击败了!
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阴晋大战。
阴晋之战是战国早期超级关键的一仗。这场大战让整个天下都看到了魏国的强大,也验证了魏国变法的成功。打那以后,各国都纷纷效仿魏国的变法,还参考魏国的军事改革成果来训练自己的军队。而且,这场战争还把秦国逼得走投无路。
打完这场仗,大家才恍然大悟:以前春秋时候那么厉害的秦国,现在怎么这么弱了!想当年,秦国和晋国斗得难解难分,不相上下,可现在的秦国,连晋国分出来的小弟魏国都打不过,还被魏国反过来轻松打败了。
在秦国里头,前两代国君费了好大劲才建立起来的那点威望,经过这一仗,全都没了。更糟糕的是,这场仗打完不到两年,秦惠公就去世了。
更糟糕的是,秦惠公一走,他的大儿子秦出公就继位了,可那时候他才两岁大。一个两岁的小孩,哪里懂得治理国家,所以朝政大事就只能由他妈妈来代理。而他妈妈掌权后,怕秦国的那些贵族来抢权力,就只好多让那些宦官和外戚来帮忙。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秦国上面的领导层矛盾更深了,秦国也因此变得更分裂。
这位秦出公,是秦国四代混乱中的最后一个,也标志着那段混乱时期的结束。这么说吧,秦国这四代混乱,最开始是秦躁公和秦怀公那一代,然后是秦灵公这一代又添了乱,接着是秦简公这一代继续乱,再到秦惠公这一代还是乱,最后就是秦出公这一代,彻底把这段混乱画上了句号。
说白了,到了秦出公这一代当国王的时候,其实是秦出公的妈妈在掌权。毕竟那个时候,秦出公还太小呢。
秦出公当上国君后,秦国可真是走到了命悬一线的关头。东边,魏国军队都快打到家门口了;西边,义渠国又正强盛。朝廷里国君年幼,大权不稳,老贵族掌权,太后只能靠着娘家人和宦官,可这样一来,矛盾就更深了。
还好他老爹秦惠公在临终前,把汉中那片地方给攻占了,把蜀地的路给堵死了。不然的话,巴蜀两国说不定会从南边趁机打过来,攻打秦国呢。
就在那个时候,一直站在旁边看热闹的嬴师隰,也就是后来的秦献公,终于出手了,他回到秦国开始争夺权力。
嬴师隰的父亲,就是之前那个秦灵公,他是秦国第三代君主时闹事的那位。这么算下来,嬴师隰就是秦国的第四代了。他父亲去世时,嬴师隰年纪还小,不到十岁,所以没法接管国家。可如今,嬴师隰已经38岁了,当然有能力把权力夺回来了。
嬴师隰小时候没当上继承人,留在国内挺不安全的。因此,他爹一走,他就跑到魏国避难,还在那儿长成了大人。听说嬴师隰想回秦国时,魏国还想帮忙,助他回去抢王位。不过魏国这么做,肯定有自己的小九九,想趁机管管秦国的闲事。
因此,到最后,嬴师隰没有接受魏国的援手,自个儿回到了秦国。
嬴师隰刚回到秦国时,身边没啥势力,孤孤单单的。不过,他在秦国里头其实有不少暗中帮忙的人,就是那些老贵族,还有那些老秦地的人们。
说白了,就是那时候秦出公的娘亲掌权,她重用娘家人和那些太监,害得秦国那些老贵族吃了亏。普通的老百姓呢,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小孩当家,所有大权都落在一个只想着自己的人手里。这样一来,大伙儿心里都暗暗向着嬴师隰。
最重要的是,嬴师隰在回国时,得到了一个重要人物的帮忙。这个人物,就是当时秦国的庶长菌改。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老大就是庶长,跟别国的丞相差不多大。而且,庶长这个位子,一般都是秦国皇室的人来坐。因此,菌改帮嬴师隰回国抢位子,就是说秦国那些老贵族们,都站在嬴师隰这边,支持他回国争权。
说到那些老贵族为啥会站队嬴师隰,原因挺直接的:就是那时候掌权的太后,动了他们的奶酪,所以他们琢磨着再扶持个国君上来,好保住自己的好处。
由于这些历史缘由,嬴师隰一回国,身为大官的菌改就亲自去迎接他。后来,太后派兵想攻打嬴师隰他们。可军队里好多领导,原来都是老贵族,当然都站在嬴师隰这边。
因此,军队一出动,没多久,军营里就开始传起了各种小道消息。在那些老贵族的挑拨下,大部分士兵很快就站到了嬴师隰那边。之后,大伙儿一块儿杀回秦国的都城,很快就占领了京城,接着除掉了那位太后和秦出公,推举嬴师隰做了国君,这就是后来的秦献公。
要是按照老规矩来,秦献公这样的,坐上王位后,大权很可能就被庶长菌改给夺走了。按理说,大部分权力都应该归庶长菌改。但出人意料的是,秦献公一当上国君,就使出了不少高招,很快就掌控了局面,没让自己被架空。
后来,秦献公找了个对抗魏国的借口,把秦国的都城从雍城挪到了栎阳。雍城当了好几百年秦国的都城,那里的老贵族势力特别大。可搬到栎阳后,既能借机和魏国打仗,慢慢掌控秦军,又能摆脱那些老贵族的束缚,真是好处多多。
秦献公使出了一连串的招数后,在秦国的威望就算是暂时保住了。接着,他领着秦国大军,连连对外打仗,赢了好几次。就连以前把秦国打得落花流水的魏国,也被他给打败了。
这样一来,秦献公在秦国的名声就更响亮了。与此同时,他也慢慢把权力都集中到自己手里,掌握了秦国的军队。那些以前的秦国贵族,也不得不向秦献公低头。从秦献公开始,持续了四代的混乱局面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再者,最关键的是,秦献公实现了权力集中,终结了四代朝政混乱的情况。因此,他离世后,到了他儿子秦孝公掌权的时候,才能够重用商鞅,正式启动变革。要是没有秦献公之前的铺垫,秦孝公能不能后来成功变法,还真是不好说呢。
这就是秦国经历的四代混乱统治的情况。从秦厉共公离世后,直到秦献公开始掌权,中间差不多过了六十年。这六十年,绝对是秦国最衰败的时期。
那么,为啥以前那么厉害的秦国,在春秋战国换班的时候,会连续四代都乱糟糟的呢?这究竟是碰巧还是注定的呢?
说真的,秦国发生内乱,其实早就是注定的事。自从春秋中期秦穆公过世后,一直到春秋中后期,秦国的实力就一直在慢慢变弱。而这实力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边有晋国挡着,秦国根本没法向外扩张。
对一个国家而言,要是没法再往外扩张了,那国家利益这块大饼,也就没法继续变大了。只要能扩张,那些老贵族们肯定会全力支持国君,一起努力把饼做得更大,毕竟这样大家都能分到更多好处。
可要是这个蛋糕没法再变大了,大家就只能抢现有的那份。这时候,贵族们若想多拿点,就得从国君那儿抢。这样一来,国君和贵族就不再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了,反而成了对头。所以,贵族们为了多捞点好处,联手跟国君对着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就是秦朝连续四代政治混乱的实际情况。
秦献公当上国君后,秦国打胜了几场仗,加上以前的晋国已经不在了,秦国就有了更多地方可以扩张。这样一来,秦国的贵族们又重新站到了国君这边,和国君一起使劲,想要继续往外扩张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