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还有《说唐》这两部小说想必不少读者朋友读过,还有衍生出的各种影视作品。
说到隋唐系列这个大IP自然不能少了隋炀帝,没有他的骚操作隋朝怎么会38年就GG。虽然现在有不少人洗白隋炀帝,但是他的急功近利导致身死国灭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个喜欢南朝风俗的皇帝,隋炀帝死在了扬州也葬在扬州。
一、意外的发现
在扬州的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就有一座大墓,当地人认为是隋炀帝陵。所以这个大墓现在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占地3万平方米,虽然无法和唐昭陵相比有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修的非常气派。
最晚从清代开始当地人就一直认为这里是隋炀帝的陵墓。因当地人管这里叫雷塘,所以那个大墓就被认为是隋炀帝的陵墓。
而据《隋书》载: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南巡中,被禁军将领司马德戡和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弑于江都宫。
隋炀帝死后萧皇后与宫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先是殡于江都宫西院流珠堂内。之后隋朝大臣陈棱集众缟素,为炀帝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唐军平定江南之后,又以帝礼改葬于雷塘。
因为有了史书的背书看起来是无懈可击了,但是凡是就怕个但是。
在2013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这一挖不要紧,结果在墓室中发现了墓志铭证明那时隋炀帝的墓。这样就炸了锅了,因为这个发现说明之前那个是假墓,结果扬州当地一些学者表达了质疑
二、为何会出现两座墓
因为隋炀帝陵墓之前在扬州被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点被宣传的,而且后来不断修缮才变成今天的这样的规模。所以在曹庄的隋炀帝墓发现之后这个墓又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扬州雷塘的隋炀帝陵,是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考证出来的,当时阮元回乡守孝期间翻阅明朝《嘉靖维扬志》发现这本书记载了隋炀帝陵的位置,之后阮元在今槐二村发现一处大土墩。
经过询问他认这个大土墩为隋炀帝陵,于是出资修复,并嘱托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墓碑。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又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所以一旦这个被认为不是真正的隋炀帝的陵墓对当地带来的冲击是很难想象的。所以扬州当地不少学者质疑曹庄的发现,因为发现的墓葬很小,主墓室仅有3.92米的内长和3.84米的内宽,不仅寒酸不说,而且墓志上写着大业十四年,甚至隋也写成了随。
结果参与发掘的考古工作者很快拿出证据比如南北朝时的帝陵本身就不大,六朝名门望族的墓葬尺寸通常不过长2—3米,宽1.5—2.0米,
而隋炀帝的虽然主墓室小,但是整个墓是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算上墓道整个墓通长24.48米,东西连耳室宽8.22米,残高2.76米。而且还有两道墓门所以隋炀帝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接近帝陵的。
根据《北周武皇帝孝陵发掘简报》来看:周武帝孝陵墓室为平面呈“凸”字形的土洞室,南北通长5.5米、宽3.8米。和曹庄发现的隋炀帝墓室大小差不多。墓室中还出土了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墓室上面的土墩长四十九米宽四十八米而且据居民的被铲平前土墩还很高大。
至于大业十四年在唐代不少墓志上也出现过大业十四年而且隋朝的隋也是写成了随。所以这个质疑也不成立,外加旁边二号墓与一号墓的关系基本上可以认定这两座墓是隋炀帝和萧后的。
那么之前那个“隋炀帝陵”是谁的,跟换有知情者透露:有人从墓里弄出过许多古砖,后来经过专家测定,这些砖是东汉时代的。从封土来看也接近东汉墓。
三、到底有没有改葬
史书上说改葬了,但是还是略显寒酸。刨除掉盗墓的因素墓中还出土了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
但是大部分是陶俑。虽然报道上说出土的一套蹀躞(diéxiè)金玉带。但是除此之外隋炀帝的主墓室就剩下四件铜铺首通体鎏金铺首,还有铜壶铜碗,墓室还没有萧后的墓室大,陪葬品也没有萧后的墓室多,而且出土的铜铺首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铜铺首大小相近。更像是从宫门拆下来的,墓室的砖和江都的宫城城砖很像不少甚至属于次品。
扬州市博物馆馆长顾风认为,二号萧后墓已发现明显的盗洞,但一号隋炀帝墓被盗的可能性不大。隋炀帝墓由于当时仓促修建,加之建筑材料粗劣,可能早期就发生塌顶。不仅墓主人身份不易判断,也给盗墓造成了困难。
另外,隋炀帝墓没有被盗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的发现,这是目前国内出土的等级最高、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金玉带,堪称稀世珍宝,盗墓者不可能在盗墓过程中遗漏如此珍贵的文物。而萧后墓没虽然被盗但是还出土了玉璋还有铜磬和编钟,陪葬品数量远高于隋炀帝的。
所以顾馆长认为,隋炀帝墓真正的迁葬可能只有一次,即陈棱把隋炀帝的棺柩从江都宫流珠堂迁葬于吴公台,而曹庄墓很可能就是位于吴公台附近的墓。
“改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迁葬,将坟墓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另一种是墓址不变,只是在墓中又放入随葬品。”顾风说,“从江都宫迁至吴公台,这是隋炀帝墓的第一次迁葬,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迁葬。根据史籍记载和对地理位置的考察研究,雷塘和吴公台应是同一个地域的两个地标建筑,唐代的改葬不是将陵墓从吴公台迁到雷塘,很可能只是将这座榛莽丛中已经塌顶的残墓重新整修,并放入了一些随葬品。
所以如果推论属实我们可以发现,隋炀帝死的时候因为财力有限,陈棱只能修个勉强对得上的墓室,然后到了唐朝时只是加了墓志修缮了地面。而且为了显示胸怀,也允许隋炀帝旧部自己写墓志。
当时唐朝也是一穷二白所以没有增加多少陪葬品,萧后去世的时候,经济有了恢复,外加笼络人心所以萧后的墓陪葬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