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1日清晨,彭德怀秘密来到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一个叫大洞的小村庄,在这里他终于见到了金日成。一见面,金日成就用地道的东北话对彭德怀说:
“我代表朝鲜党和政府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热烈真诚地欢迎彭德怀同志!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我可是久仰您的大名呀!我相信就凭着彭总司令的大名,也能使敌人丧胆!”
对于金日成的称赞,彭德怀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反而忧心忡忡地表示我党和毛主席派兵入朝是不容易的,克服了很多困难,而且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彭德怀还向金日成提到了三种可能的结果:
第一、我们站住了脚,歼灭了敌人,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第二、我们站住了脚,但彼此僵持不下;第三、我们站不住脚,被敌人打了回去。我们要争取第一种可能。
然而,自从志愿军入朝后,彭德怀跟金日成之间就争议不断。彭德怀发现朝鲜局势比想象中的还要恶劣,而且朝鲜人民军指战员的军事指挥能力严重不足。在一封致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彭德怀写道:
“军事指挥异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结果3万人未退出多少”、“他们征兵异常严重,16岁到45岁全部征调入伍。他们的亲人无人过问,吃饭都成了问题,根本没有长期的打算,孤注一掷的冒险主义在任何方面都能看到。”
类似上面的描述还有很多,这让彭德怀忧心忡忡。可彭德怀根本没想到,当志愿军收复汉城不久,苏联驻朝大使兼任人民军总顾问拉佐瓦耶夫和金日成就因志愿军进军问题,跟彭德怀产生激烈争吵,尤其拉佐瓦耶夫甚至叫嚣要向斯大林告状,要求撤了彭德怀的职务。
那么,彭德怀究竟做了什么决定,让苏联顾问和金日成如此不满?这还是要从收复汉城说起。1951年1月4日傍晚,志愿军收复汉城。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后,全国民众沸腾了,大家争相奔走这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很多人自发走到街头庆祝这一时刻。
1月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题为《中国各民主党派致电朝鲜人民:祝贺光复汉城大胜利》的报道。志愿军收复汉城后,并没有停止进攻,前锋很快推进到三七线附近。《人民日报》还在社论中写道:
“……汉城的光复,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强大。美国绝对优势的空军、海军,坦克和大炮,在伟大的中朝人民军队面前,无论在进攻和防御中,都已证明无能为力。中朝人民军今天已经向全世界表明了自己是强大的和平力量。他们完全有力量消灭与赶走美国在朝鲜的侵略军,恢复朝鲜的和平……”
但是,国内群众根本不了解志愿军在朝鲜面临的真实情况。自志愿军入朝作战开始,到收复汉城,其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
比如大家熟悉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就写道,“……这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志愿军打到三七线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三八线到三七线100多公里范围内,因敌人虚假宣传,老百姓逃走时将房屋烧光。志愿军原本后勤补给又脆弱无比,这让后勤补给线又延长了100多公里,使得前线战士的口粮炒面都无法满足,更别说棉衣和弹药了。
志愿军打到三七线时,正是朝鲜半岛最酷寒时期,部队中疾病蔓延加速,冻伤更为严重。彭德怀忧心忡忡,更让他着急的是从三八线打到三七线的过程中基本上没遭遇激烈的战斗。敌人很可能在设圈套,企图再次上演仁川登陆的那一幕。
1951年1月8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将“联合国军”追击到三七线附近的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彭德怀鉴于我军在进攻过程中没有歼灭有生力量,而且敌人似乎有计划诱使中朝联军深入后有目的反击,就果断决定休兵,停止追击,这宣告第三次战役结束。
彭德怀停止追击的命令传到前线时,不少指战员误以为接到了错误的命令,他们认为现在应该乘胜追击,敌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于是纷纷向司令部发来电报。类似这样的错误认识很有很多,彭德怀认为必须召开会议统一前线指战员的认识。
在中朝联军领导干部会议上,面对指战员内心的疑惑,彭德怀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同志们,这次战役我们胜利收复了汉城,把拥有绝对优势的的‘联合国军’打得潮水般败退。现在祖国人民只知道我们的战果,他们往往不了解实情,也不了解我们志愿军面临的困境和严重的困难。国内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我心里是很不踏实的。”
彭德怀接着说:“美军没有整军、整师地被我们歼灭,战斗力依旧很强大,他们的海军、空军占绝对优势。敌人更不是傻瓜,他们会不会设下一个圈套让我们去钻呢?会不会利用现在我们的战线过长,再制造一个仁川登陆呢?我看李奇微不会甘心失败,他们放弃汉城极有可能是权宜之计,他们经过休整和补充后,一定会卷土重来。”
彭德怀的一番话有理有据,在场指战员不少后背冷汗直流,认识到现在撤回三八线附近休整是最好的选择。彭德怀眼含热泪地说:“同志们,我们可爱的战士们把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战士的宝贵生命。”
彭德怀走到作战地图前,指着朝鲜半岛地图说:“大家都知道朝鲜半岛三面临海,‘联合国军’的海军三面包围着。现在我们从陆地从三八线向南延伸了一点,这是非常危险的,敌人可以从三面任何地方实施登陆。”
彭德怀话音刚落,一旁洪学智站起来说:“我们后勤补给很困难,现在粮食和棉衣都供应不上,冻死、冻伤的不说,现在靠一把雪一把炒面幸存下来的战士,因长期吃不到蔬菜、吃不到肉,不少人得了各种怪病,患上夜盲症的战士都快1万人。现在过了三八线,我们的战线又拉长了,粮食的供应就更加艰难了。”
会议刚结束,苏联驻朝大使兼人民军总顾问拉佐瓦耶夫就来了。还没有走进作战室,拉佐瓦耶夫就对警卫大声嚷嚷要找彭德怀。彭德怀立即走出作战室,伸出手要跟拉佐瓦耶夫握手。
怒气冲冲的拉佐瓦耶夫拒绝握手,他反问彭德怀:“你为何下令停止追击?我要向斯大林告状,这世界上哪有打了胜仗不追击的总司令?美军现在已经撤退,如果你下令追击,这样再打几天,美军必然会撤退,他们就失败了。”
性格耿直的彭德怀颇为生气,跟他耐心解释下令停止追击的原因,总体思想就是现在必须停止继续追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拉佐瓦耶夫根本不吃那一套,摔门而出。三天后,拉佐瓦耶夫又来到司令部。
彭德怀已经知道金日成也希望志愿军乘胜追击,而且对他的做法不太满意。拉佐瓦耶夫还是不满彭德怀的做法,态度很不好。彭德怀严肃地说:“顾问同志,你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但我认为你的想法是很不切合实际的。歼灭‘联合国军’这是一个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仅通过一两次战役是根本不可能的。”
拉佐瓦耶夫依旧听不进去彭德怀的意见,生气说:“我马上要发电报向斯大林告发你,要他将你撤职。”彭德怀强忍怒气,拉佐瓦耶夫回去后立即给斯大林发了电报。彭德怀则把苏联顾问的态度和第三次战役情况向毛主席作了报告,时间是1951年1月10日。
电报中,彭德怀详细描述了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面临的困难,以及收复汉城、打到三七线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彭德怀写道:“由于部队伤亡很大,现在兵员不足,供应极差,体力削弱,难以继续作战,必须休整补充。”
1月11日,毛主席回电彭德怀:
“10日午电悉。人民军1、2、3、5军团均可置于汉江以南之第一线。中国人民志愿军撤至仁川及汉江以北休整两三个月。仁川及汉城之守备由志愿军担任。人民军应将现在东北训练的新兵加以补充。如朝方认为不必补充休整就可前进,则亦可同意人民军前进击敌,并可由朝鲜政府自己直接指挥。志愿军则担任仁川、汉城及‘三八线’以北之守备。”
收到毛主席的回电不久,金日成也来到中朝联军司令部。彭德怀之前从拉佐瓦耶夫那里也得知,金日成也有乘胜追击的想法,所以有了思想准备。果不其然,金日成一看到彭德怀就问:“好戏才刚开始,怎么就鸣金收兵了呢?”
彭德怀心情沉重地说:“志愿军入朝作战已经连续进行了三次大的战役,将敌人赶到三七线附近,可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我们没有制空权,后勤运输极其困难,前线粮食、棉衣都供应不足。现在粗略统计,志愿军已伤亡5万余人,因病、冻死也有5万,总计10万多人,这个代价是巨大的。”
金日成沉默很久,彭德怀瞥了一眼后继续说他的理由:“根据最新侦察情报,敌人退到了洛东江一带,这是有原因的,就是想利用洛东江这个屏障,在南岸修筑工事,进而诱我南下进入他们的圈套。”
这时司令部外又下起了大雪,气温又降低了。彭德怀情绪激动地说:“我们的战士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能坚持多久呢?”金日成又是沉默,过了很久他说:“我对休整并不反对,只是希望能可以一边休整、一边追击,或者先出动几个军追击。剩下的几个军休整一个月再南进不行吗?”
彭德怀直接拒绝了,“现在绝对不行,如果我们继续追击,一定是中了敌人的圈套。”金日成还是希望志愿军继续追击,彭德怀很是生气。僵持很久后,耐心全无的彭德怀让机要秘书把毛主席的电报拿来,交给金日成。
当金日成看到电报结尾处一行字时,颇为不甘心,脸色很不好看,他说:“这么重要的决定,为何不提前跟我商量呢?”一旁邓华插话说:“打到三七线停止追击是按照第三次战役计划实施的,你们的代表也参加了讨论,计划更是送到了你们的手中,我们是没有必要再向你报告的。”
邓华一番话说得金日成哑口无言,态度明显缓和很多。彭德怀继续说:“要不这样,既然你们坚持只要南进敌人就会退出朝鲜。那我有一个建议,仁川至襄阳以北的这个区域全部海岸线警戒和后方交通线安全都由志愿军来负责。人民军第一、二、三、四、五等军团已经休整了两个多月了,归你们指挥朝釜山的方向打。你看行不行?”
金日成连声反对:“彭司令员,不行,不行!”这次会谈双方争吵激烈,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也证实这一点。杨凤安晚年回忆说:“彭老总最后拍了桌子,说好,我就这样子定了,杀就杀我的头。谁杀他的头啊是不是,所以彭总的决定是什么就是什么,以后这个情况转到斯大林那里去了。”
事实上,当时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也强烈反对彭德怀的决定,他对时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表达了不满:“这世界上哪有打了胜仗的军队不追击敌人、不扩大胜利成果的呢?这将给敌人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也犯下了丧失战机的错误。”
金日成和拉佐瓦耶夫都没有想到,斯大林也站在彭德怀这一边。当接到拉佐瓦耶夫的电报后,斯大林立即回电,他严厉对其进行了批评,认为他胆大包天,不知天高地厚。斯大林强调继续南下是错误的,并将拉佐瓦耶夫撤职。电文还指出,“彭德怀是久经考验的指挥员,他指挥的部队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敌人。彭德怀是天才的军事家,东方战场今后一切要听彭德怀的。”
有了毛主席、斯大林的支持,金日成也无法再反对。就在志愿军准备进行充分休整后,战场的变化不允许这样做。休整第6天,即1月14日,毛主席给彭德怀又发来电报,就敌人可能采取的策略进行预判:
“一、在中朝两大军队压迫下,略作抵抗即退出南朝鲜。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我们充分准备工作的结果,因为敌人知道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的军事力量更加强大了,敌人才知难而退了;二、敌人在大邱、釜山地区作顽强抵抗,要待我们打得他们无法再打下去了,方才退出南朝鲜。如果是这样,我们必须作充分准备才能再战。还有一种可能,即客观形势迫使我们在二月间要打一仗,打后再休整。”
接到毛主席电报后,中朝联军指挥部在朝鲜成川郡的君子里联合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会上,彭德怀作了《三个战役总结和今后任务》的报告,详细总结了三次战役胜利的意义、原因、得失,以及下一次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
1月25日,中朝联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对敌人发起第四次战役。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历时最长的一次战役,长达87天。此次战役,中朝联军进行了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等形式的作战策略,将敌人阻止在三八线附近的开城、涟川、华川、杆城等一带,先后歼敌7.8万人,为发动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条件。
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战役打响前,彭德怀致电毛主席:“此次战役是极为重要的,是一场大恶战,即使付出五六万人的代价,也要消灭敌人几个师……”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板门店签订,抗美援朝战争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如今有一个共识,就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是新中国的一场立国之战。当年彭德怀本人也是这样认为,他在中央一次重要会议上就发言说:“它(指抗美援朝战争)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是的,那段屈辱的历史再也一去不复返了!谨以此文致敬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