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业英在《历史研究》2024年第4期上发表《蔡锷<军事计画>问题三议》一文,认为《军事计画》确非蔡锷所撰。然而,此文只不过是炒剩饭而已,不仅在核心问题上没有什么新东西,谈不上有什么价值,而且本身还暴露出不少不靠谱之处,其结论当然不能成立。大量史实证明,《军事计画》确系蔡锷所撰。
蔡锷(1882-1916),字松坡,号击椎生
笔者尝论,曾业英口口声声说“对历史负责”,其实不过是句套话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事实为证。
2017年,曾业英在《史学月刊》第9期上发表《蔡锷未回国参加唐才常自立军“勤王”起义》一文。其中“为清楚说明李文汉、刘达武、唐才质所述与梁启超的演说之间的承袭关系”,曾业英是这样说的:
李文汉编《蔡松坡先生年谱》(按:应为《蔡邵阳年谱》)、刘达武编《蔡公松坡年谱》的记载。李氏所编年谱说:是年(按:1900年)秋,唐才常在汉口起义。公与同学杨述唐、李虎村、傅良弼、黎科、蔡煜(丞)等十一人均回国参加,多数死难,公年龄最幼,唐才常以为不能担任重任,当起义前半月,派公致书于湖南黄泽生。黄君本革命同志,对于革命极表同情,微觉方法稍差,恐徒牺牲同志,不易成功,劝唐才常,不听,只好严守秘密,待机而动。黄即得信,料事必败,有志青年,同时牺牲为可惜,坚留公于其家,不让赴难,幸得免。事后,黄君备资,仍劝东渡,勉以求学待时。刘氏所编年谱记载得相对含蓄、简略,仅说蔡锷:(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十九岁。四月,偕唐才常十九人回国谋起事汉口,失败。死者十人。公以任务他出,得免,仍返横滨。
由此,曾业英得出结论:“他们的记载,犹如‘长江滚滚东逝水',也只是流而不是源,并不是以上共识的真正源头。真正的源头,实际是梁启超1926年11月4日在北京清华学校蔡锷‘十年周忌纪念会'上的演说词,即由梁启超弟子周传儒笔记,发表于11月8日北京《晨报》的《蔡公松坡十年周忌纪念特刊》上的《蔡松坡遗事》一文。”
来源:《史学月刊》 2017年第9期
事实证明,曾业英所引用的李文汉、刘达武两人所编蔡锷年谱中关于蔡锷参加自立军起义史料的来源并不都是梁启超的《蔡松坡遗事》。经查,刘达武所编年谱的相关记载,其实来源于庾恩旸1917年3月出版的《护国军神蔡公传略》中“公先时因故他出,得免于难。是役也,十九人者,牺牲者十人,余者相偕返东”等语,而曾业英却不顾史实,硬说刘达武的相关记载也出自梁启超《蔡松坡遗事》一文,显然就是驴唇不对马嘴,因此其得出的相关结论当然不能成立。
来源: 庾恩旸《护国军神蔡公传略》
在《蔡锷〈军事计画〉问题三议》一文中,曾业英故技重施。为了证明全文中最核心的论点,即其所谓蔡锷1914年10月曾有一个对日作战的《军事计划》呈递袁世凯,曾业英引用了梁启超1926年11月4日的一段话作为证据:“他在参政院中,有一篇一点多钟的长演说。对于拒绝日本的提议,主张要有最后作战的决心;一面即又把作战的计划,秘密地向袁世凯陈述。”同时又引用了周钟岳的一段话:“1944 年12 月27日,周钟岳也发表文章说:‘时值倭寇提出“二十一”条件,以胁迫袁政府,松坡感愤国危,力请备战,著《军事计划》数十篇。'”接着,曾业英总结说:“梁启超和周钟岳皆提到蔡锷参政院的演讲……”(《历史研究》2024年第4期,第176-177页)
来源:《历史研究》2024年第4期
明眼人一看便知,曾业英以上所引所述明显就是后语不搭前言,前后两殊,驴唇不对马嘴,梁启超和周钟岳两人所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而曾业英为了证明自己预设的结论,竟然眉毛胡子一把抓。请问曾业英,你所引周钟岳话语中何时何处“提到蔡锷参政院的演讲”之事?1914年10月,蔡锷在参政院演说之时,周钟岳在京吗?你前引周钟岳文章中只字提过蔡锷在参政院演说之事吗?
曾业英还说:“周钟岳更是蔡锷任经界局督办时的秘书长兼评议委员会委员,他们(指梁启超和周钟岳)所言蔡锷曾秘密向袁世凯陈述过‘作战的计划',当不致背离事实。”请问曾业英,你所引周钟岳话语中何时何处说过“蔡锷曾秘密向袁世凯陈述过‘作战的计划'”?你这是实事求是吗?你这是如你所口口声声所说的“对历史负责”吗?你驴唇不对马嘴而得出的“蔡锷不仅如梁、周所说,向袁世凯呈递过旨在对付日本‘大陆政策'的‘军事计划诸文',而且时间在1914 年10 月”的结论还能能成立吗?
由上可见,为了增强其说服力,曾业英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与周钟岳无关之事强加于周钟岳,还要拿这样驴唇不对马嘴一般编造出来的蔡锷1914 年10 月“作战的计划'去取代刘达武从王申五处寻获的蔡锷《军事计画》,明显违背了历史研究必须尊重史实的基本原则,反映出《蔡锷〈军事计画〉问题三议》的粗陋与草率。由此可证,曾业英对蔡锷、对历史并没有负责,其如此驴唇不对马嘴一般编造出来的所谓“当不致背离事实”“确属不易之论”的结论当然不能成立!
总之,曾业英将如此粗制滥造的《蔡锷〈军事计画〉问题三议》拿到《历史研究》去发表,以致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实在是太不应该,太不负责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