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宁国府知府谢启昆生平年表(上)
创始人
2025-07-09 02:32:20
0

编著:会心

(《赣州社联》公众号授权转载,特此鸣谢!)

网络版第1555期

谢启昆(1737—1802),字良壁,号蕴山、苏潭,江西南康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会试,乾隆二十六年(1761)授翰林庶吉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编修、河南正主考、会试同考官,历任镇江、扬州、宁国知府,江南河库道,浙江按察使,山西、浙江布政使,护浙江巡抚,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署广西巡抚等职。著有《树经堂初集》《树经堂续集》《树经堂文集》《树经堂遗文》《树经堂咏史诗》,主持修撰《西魏书》《小学考》《粤西金石录》《广西通志》《南昌府志》《史籍考》等,并补《山谷集别集》《山谷集补集》。平生与翁方纲、阮元、袁枚、法式善、钱大昕、姚鼐、秦瀛、赵翼、孙星衍、陈大文、陈奉兹、蒋士铨、凌廷堪、钱泳、胡虔、钱大昭、章学诚等众名家相友善。嘉庆七年(1802),谢启昆卒于广西巡抚任上,诰授资政大夫。工书善文,是我国清代著名政治家、方志学家、金石学家、经史学家、考据学家。

谢启昆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待考)

乾隆二年(1737)丁巳 一岁

八月初十日辰时,出生。

配李氏,诰封夫人,一厢五甲逢湛公女,生于乾隆戊午年二月十四日,殁于乾隆丁未年正月十六日,葬新建县大山之阳乾山巽向。

继刘氏,诰封夫人,生于乾隆年,殁于嘉庆丁巳年正月十三日,葬新建老龙窝。

继卢氏,诰赠恭人,晋赠夫人,生于乾隆癸未年十月初一日,殁于道光癸巳年十月十一日,葬扬州西处白洋山寅山申兼艮坤。

次室卫氏,诰封恭人,生于乾隆癸卯年十月十八日,殁于嘉庆乙亥年二月廿七日,葬新建大山。

侧室管氏,生于乾隆甲辰年六月廿四日,殁于咸丰丙辰年三月十七日。

副室高氏,生于乾隆甲辰年十月初十日,殁于咸丰丁巳年七月廿一日,与管氏同葬扬州白洋山。

副室王氏,生殁未详,葬新建大山。

副室罗氏,生殁未详,葬新建大山左窑下山尾。

生子四:学增(刘出)、学崇、学坰(卢出)、学培(卫出)。

生女四:长(李出)适上犹国学生蔡若虚,次(卢出)适浙江候补县丞陈刚,三(管出)适南昌江苏丰县知县扬州同知朱守让,四(高出)适天津运判吴县姜廷附。

继姚氏,名秀英,字云卿,吴县人,生殁未详。

副室蔡氏,生于乾隆丁丑年,殁于乾隆辛丑年七月初二日戌时。

父谢元诚,嘉润四子,学名恩荐,字去浮,号朴斋,岁贡生,清乾隆辛卯、癸巳两举乡饮正宾,敕封儒林郎,诰封奉直大夫,诰封朝议大夫,诰封通奉大夫,晋赠资政大夫,生于康熙壬辰六月十四日午时,殁于乾隆己亥年八月廿日未时,享年六十八。

配王氏,岁贡生廷英之次女,敕封安人,诰封宜人,诰封恭人,晋赠夫人,生于康熙癸巳年正月初四日未时,殁于乾隆辛丑年七月初六日戌时,享年六十九,夫同葬蛇坑乾山巽。

生子三:启晟、启昆、启朂(出继胞兄元论为嗣)。生女三:长适国学生赖名向;次适国学生李同橼;三适赖益富。

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 十岁

始外出求学。

《哀慕诗五首》:十岁就外傅,诵读宽课程。

乾隆十五年(1750)庚午 十四岁

与李氏结婚。

《李大外姑王孺人遗像赞》:启昆初婚,御轮之日,拜大外姑于庭。

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 十五岁

入县学。

同治《南康县志》之《谢中丞蕴山传》:年十五,入胶庠,邑宰葛公怀古深器重之,以经史古文词相质难,于是业益进。

《瑞露轩》:在南康署,昔启昆与伯兄颖园同受知于县尹秀水葛怀古先生,忽忽三十年,偶过轩头,怀人感旧情见乎词。

乾隆二十一年(1756)丙子 二十岁

在豫章学院学习。

《和宋雨宜见怀之作—时君寓苏潭之养春山馆》:余与君丙子岁同师沈泊村先生于豫章书院,盖卅年矣。

应秋试未中。

《永福庵千叶莲花二首》注:余丙子、己卯应秋试,屡主是庵,今忽忽三十余年矣。

乾隆二十三年(1758)戊寅 二十二岁

仍在豫章学院学习。

《新建县训导程君墓志铭》序:戊寅、己卯间,君与余同肄业豫章书院。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己卯 二十三岁

八月,乡试,中举人。

同治《南康县志》之《谢中丞蕴山传》:年廿三,领乡荐联捷第八名。

《李大外姑王孺人遗像赞》:己卯冬,余随伯丈镜亭先生计偕入都。

岳母去世。

《外舅李淡初先生暨外姑王太孺人像赞》:外姑之殁,岁在己卯。

《己未三月七日同覃溪师饭于莫京兆韵亭三花树斋赋诗赠行和韵二首》注:己卯岁,师以嵩岳双柏图歌送行。

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 二十四岁

春,会试中式,未殿试。

该科状元毕沅、榜眼诸重光、探花王文治。姚鼐《广西巡抚谢公墓志铭》序:公于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会试中式,次年殿试,以朝考第一名,选庶吉士。

庚辰通籍。翁方纲为其会试同考官。

《讲筵四世诗钞序》:余庚辰通籍,出于大兴翁覃溪学士之门。

岳祖母王氏殁。

《李大外姑王孺人遗像赞》:己卯冬,余随伯丈镜亭先生计偕入都……先生汲汲以违色养为忧,及不第,归为母称九十觞。未达门里而讣闻。

乾隆二十六年(1761) 辛巳 二十五岁

四月,应殿试,次二甲第二十五名。以朝考第一,授庶吉士,分习国书。该科状元王杰、榜眼胡高望、探花赵翼。

同治《南康县志》之《谢中丞蕴山传》:辛巳朝考,钦取第一,引见授翰林院庶吉士,分习国书。

乾隆二十八年(1763) 癸未 二十七岁

夏,与翁方纲至觉生寺。

《翁方纲诗集辑校》之《予入都而蕴山出守镇江赋别三首》注:癸未夏与蕴山观明学士沈度书《法华经》阳识大钟于城北觉生寺,寺僧谓蕴山当官外任,且属慈祥愷惠,予有“晚凉新偈子,同听一楼钟”之句。

秋,与翁方纲同诵东坡别子由诗,始有作图之约。

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 二十九岁

以编修入史馆。

姚鼐《谢蕴山诗集序》:鼐初识之于庶常馆中,时先生之年尚少,而文采已雄出当世矣。

乾隆三十一年(1766) 丙戌 三十岁

散馆考列第二,授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兼协修记注官。

姚鼐《广西巡抚谢公墓志铭》序:乾隆三十一年授编修,既而充国史纂修官,日讲起居注官。

乾隆三十五年(1770) 庚寅 三十四岁

一月初一日,《树经堂诗初集》载,作《太和殿赐宴恭纪二首》,“宴品有黄羊许分割携归”。

庚寅,主考河南乡试。

《金斗歌》载:庚寅岁,典河南乡试。

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 三十五岁

春,与会试。

姚鼐《方坳堂会试朱批卷跋尾》:乾隆三十六年会试,余与南康谢蕴山编修并为同考官,蕴山得诗四房,余得礼记二房,皆居西序东向,坐最近,时每共语,得佳卷,或持与观赏之。今观察历城方君坳堂,出于蕴山之房。

辛卯会试同考官,多得贤才。其最者,巡抚会稽陈大文,布政使历城方昂,以吏绩名,而检讨曲阜孔广森以文学显。

辛卯,分校礼闱,两拔擢,称得士。京察列一等,记名以府道用。寻充教习庶吉士、日讲起居注官。

赴镇江任前,在京与翁方纲、钱载游二闸。

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 三十六岁

作《覃溪师甫入都启昆出守镇江话别聊句三首》。

《翁方纲诗集辑校》之《予入都而蕴山出守镇江赋别三首》注:癸未夏与蕴山观明学士沈度书《法华经》阳识大钟于城北觉生寺,寺僧谓蕴山当官外任,且属慈祥愷惠,予有“晚凉新偈子,同听一楼钟”之句。

任江苏镇江知府。

《扬州府知府题名碑记》:余以乾隆壬辰春,由翰林出守镇江。

《随园雅集图跋》载:余在京口刋江时,亦屡至随园(袁枚寓所)。连襼题襟,或流连竟日。

乾隆三十八年(1773)癸巳 三十七岁

任镇江知府。

京口旗民杂处,公结以恩信。与镇将相得二年,无兵民争斗之事。治狱遇关伦纪推鞠,务得其平。郡有宝晋书院,廪忾每不给,乃以江心突涨芦州二千余亩益膏火,以故士风日盛。

夏,修镇江府署。

《重修北固山甘露寺落成三十六韵》注:癸巳夏日高节相偕属吏登此,始议重修。

《重修镇江府署记》:

壬辰岁,予以翰林奉命来守镇江,见其山川雄深,经涂辐凑,阛阓人物之繁盛,未尝不叹此邦形胜之美,毕萃于府治,而署廨卑陋甚不足以称。盖自乾隆癸酉前守朱君霖修葺以来,不十载渐圮,庚辰又坏于风,厅事门庑类多聩败。予将整理而未遑。

越期年,政平讼简,乃请于大吏支廉奉若干、鸠工庀材,肇自厅事,次及仪门、外门,以逮子城丽谯之楼旁。达官厅、吏舍、曹廨,凡梁栋、楹桷、门壁、级砖之类皆易,其敝坏而更新之。建坊二:其一书《戒石词》;一牓其阳曰:“宣风展义”,阴曰:“苞德耀离”。东西束以兰楯,植梅数十本,而内宅之东,旧有堂五楹,堂前揫石为台,老桂森立,望城南诸山,尤历历如画,亦缮治之。颜曰:“天香书屋”。宅西隙地有桃一邬,作“红雨亭”,辟其前为射圃,循邬北折而东,再上至最高处,得望海楼、万松亭故址,删薙蓁莽,补建一亭,绕亭种竹,颜曰:“有斐”。既成,饮酒序射以落之。是役也,用钱一百万有奇,三阅月而讫工。敷政莅民,庶其观瞻肃而品节章矣!

夫江以南,名郡大邑,壤地数千里,而镇江为其门户。孙吴常建都于此,号曰“京城”。唐为镇海节度之治,我朝以将军副都统继镇兹土,固屹然东南要区也。方今环宇升平,江海清晏,无所资于地利久矣!然调抚兵民,通济漕运,率列城以宣恩德、奠万姓者,其设施措置岂易事哉!

予奉职二年,日以陨越为惧,今量移扬州,将去而为此记,以质后贤。至于署廨之补葺,固修废举坠之一端。继自今,予亦深有望焉!

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 三十八岁

任扬州知府。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谢启昆,南康人,进士,三十九年任,四十三年再任。

《明阁部史公墓祠记》:岁甲午,余守扬州。

同治《南康县志》之《谢中丞蕴山传》:调守扬州,执法平允,不以州牧怒入人罪,不以积猾越控陷县尹。逾年大旱,亲勘灾,最重者多列极贫。上官有难色,公曰“赤子阽危而不救,非所以宣皇仁重民命也。”得发粟十余万,米数万斛,率属散给八邑民,全活无算。

《国朝扬州府知府题名碑记》:……余以乾隆壬辰春,由翰林出守镇江,又二年,调扬州。至则揖都人士而进之,咨以政理。……余不敏,承乏兹土,颇不敢以俗吏之治为治。幸三载以来,政简民和,岁亦大熟,乃以其暇日甚。……。

《邢江录别诗小引》:……交游四海,谁似子由。丝竹中年,感深太傅………。

《树经堂文集》载:乾隆甲午,余从京江移守扬州,座师翁覃溪学士寓书续禅智倡和故事。余方鞅掌未暇也。

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 三十九岁

在扬州知府任。

法式善作《春雪初霁谢苏潭方伯过访归寄新诗次韵》:……自古诗推咏史难,茶陵乐府播骚坛。如公能更开生面,此调何尝肯不弹。秦汉文章延坠绪,东南财赋换狂澜。他年赐弟西涯上,鰕菜香清忍独餐。

《明阁部史公墓祠记》:今上御极之三十年,启昆以编修入史馆,方续纂纲目。上以明福王之在江宁,尚与宋南渡相仿佛,特命存弘光年号,而于其臣史阁部可法复有嘉予刚之论。其时读者无不感慕我皇上褒忠节、正名分、一秉春秋之律,而又未尝不叹史公之心迹得大白于兴朝,为千载一时之遇也。

扬州广储门外、梅花岭右,有史公葬衣冠墓。岁甲午,余守扬州,拜墓下,见松柏郁然,祠宇崭新。问之,或曰:“官构也”,又云:“其子孙自为之”。余喜公之果有后也。未几,其裔孙开绳奉公文集来谒,即史所称奉遗命为后,副将史德威之曾孙也。……余既喜于续纂纲目,辑公事迹,今又来守是邦,而亲见祠之成也,于是书其事,而为之记。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丙申 四十岁

在扬州知府任。

《树经堂文集》载:丙申夏,乃乘兴招同人往游,访文忠石刻,宛然在壁,辄次韵作二首奉寄学士。

十月,《禅智倡和诗跋》:是岁十月,复陪转运思堂朱公重游,朱公亦和二首,因并镌于石,而拙作附焉。《禅智倡和诗跋》:国初,王文简司李扬州游禅智寺,得苏文忠《送李孝博诗》石刻于榛莽中。拂拭,陷之东壁。赋诗纪事。有《禅智倡和诗》一卷传播艺林。乾隆甲午,余从京江移守扬州,座师翁覃溪学士寓书续禅智倡和故事。余方鞅掌未暇也。丙申夏,乃乘兴招同人往游,访文忠石刻,宛然在壁,辄次韵作二首奉寄学士。京师学士喜余之能游也,亦作二首,大书寄示,跋语考校尤详。是岁十月,复陪转运思堂朱公重游,朱公亦和二首,因并镌于石,而拙作附焉。朱公复构数楹,砌石于壁,诸名士和者数十家。余自出承明承乏剧郡,三年始践前诺,书此以志余拙,非敢与渔洋比也。

《扬州画舫录》载:“谢启昆,字蕴山,南康人。进士入翰林,出为扬州太守,扶养士气,主持风雅者数年。嗣升河库道,晋浙江按察使司、山西布政司,文章经术为一时宗仰。著有《西魏书》,可补正魏收之阙。书之梗概,吾友凌仲子进士廷堪叙之最详。……沈云椒总宪初于蕴山太守官扬州,尝与太守及寅和斋鹾使著、朱子颖转运游康山。园主江春求诗,总宪吟四绝句,传为盛事。”

收藏元代书法家俞和《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墨迹。《旧藏俞子中书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墨迹覃溪师题诗其上,约携此卷同游庐山,已而不果。今岁主讲鹿洞谨和元韵》注:余得此卷于邗上,十三年矣。

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 四十一岁

在扬州知府任。

《翁方纲诗集辑校》之《题蕴山郡斋唱和二首》注:曩别时有十年,不为诗之约。

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 四十二岁

五月初二,自京俸满引见归扬州府任。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谢启昆,南康人,进士,三十九年任,四十三年再任。

九月十六日,乾隆帝批萨载折,上谕:知府谢启昆接奉司批不即通详审究,其罪无可追。陶易、谢启昆、涂跃龙俱着革职,着该督等派委妥员隔别押解来京,交大学士、九卿会同该部严审定拟具奏。

《南泉幕游记》:四十三年……余以东台书案逮入京师质讯……事释,蒙恩发军台效力,准以锾赎。余留江南,勾当差务。

冬,《题吴夔庵玉照图》诗注:……出示旧图名玉照,是为戊严冬辰。忽忆风波吹恶梦,初救急难还柴门。是年余缘事赴京,君千里同行,冬月赐环,君亦返石门。

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亥 四十三岁

八月二十日,父谢元诚殁。

《复初斋外集》之《谢元诚墓志》:君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六月十四日,卒于乾隆四十四年八月二十日。

九月二十三日,舟次淮浦。

《己亥九月二十三日舟次淮浦寄怀吴四夔庵宋大瑞屏兼示家侄绶庭二首》。

十月十三日,长子学增出生。

学增字伯芝,号石楼,覃恩敇赠承德郞,候补主事。殁于嘉庆己未年五月十六日,葬新建狮子山。

《树经堂文集》载:作《哀奠文》。

翁方纲作《庐山纪游图序》。全文:

吾与西江诸友论诗,前则谢子蕴山,今则吴子兰雪,最其秀也。西江秀气在匡庐,而蕴山、兰雪先后应聘主鹿洞讲席。吾游庐山,欲与谢子偕,时约桐城胡雒君作《敷浅原考辨》,蕴山欣然濮被从之,而以病未行。又欲作图,亦未果。今乃得披吴子纪游之集,即以题其图,何啻申宿诺乎。庐山诗欧阳子一篇最著,吾昔游,欲访欧诗石本而未得,今兰雪之游,直造汉阳峰、仰天坪,仅得剔其石耶。兰雪诗中拈出欧诗“幻哤”语,最有卓识。然吾尝窃迓欧阳于庐山,知剖异学之幻哤,顾何以有易童子问之惑。吾尝宿开先禅榻,夜起摩挲石壁,叹阳明手迹与山谷并峙,而不以《传习录》为畦畛,顾何以有《大学古本》之刻。是二者,二十年来回环胸臆间久矣,而《大学古本》石刻正在鹿洞讲院之堂壁。昔归安沈兼山主鹿洞时,尝以此语之。及蕴山继往,于其行也,又详语之。惟吾兰雪未之详语也,故于其纪游图咏而书此以为序。

乾隆四十五年(1780)庚子 四十四岁

正月,乾隆帝南巡,蒙召见,获赏赐,迁任宁国府知府。

《南泉幕游记》:四十五年,余奉命守宁国。

《南康县志·谢中丞蕴山传》:时以诗案办理迟延被劾,赴京直陈,得蒙昭雪,返扬州。值南巡盛典,制抚军奏留江办差。蒙召见,赐宴,赏貂皮、墨刻等物。奉命署宁国府知府赴任。

嘉庆《宁国府志》载:四十五年,谢启昆,南安人,翰林出任,四十六年难去。历官广西巡抚。

《哭伯兄颖园二首》载:时将赴宣州之任。

李夫人同至宣城。

恽敬《李夫人墓志铭》,《大云山房文稿》卷四。

聘吴克谐入宁国府幕。

谢启昆《南泉幕游记》:四十五年,余奉命守宁国,遣价延君。君发函狂喜,引觞浮白,大醉竟夕。晨即登舟偕至宁国。各属县仓库亏空至数万,陈案有十余年不结者,君不惮烦劳,佐余整理,未匝岁,仓廪实,百务兴。君往时为余言北楼之胜,至是休暇同登敬亭,宛溪如旧相识,山川结契,信有宿缘耶?(《树经堂文集》卷二)

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 四十五岁

六月十六日,知府谢启昆至华阳山乌祠祖殿祷雨。见下

七月二日,妾蔡氏去世。

《哭蔡氏女一首》诗注:辛丑七月二日,以产难亡,先吾母四日。

七月六日,母王氏去世。见上

七月,与贡生施煌猷等倡捐修葺乌祠祖殿。

谢启昆《乌祠祖殿募修引》,嘉庆《宣城县志》卷二十五《艺文志》。

七月,重修北楼成,自为记。

《重修北楼记》:余少读太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之句,未尝不临风而企。其后由翰林出守京江,友人吴夔庵为余言:“曩时佐宣州幕,日登北楼,四时风景皆可爱。”倾听辄为神往。其后余再徙郡,而遂临兹土,且偕夔庵至,则木石亭榭,历历如梦寐所见,竟偿素愿,岂非天幸欤!……余治郡之明年,值郡事少,因其旧制而少新之,删剔榛秽,洞达八窗。暇日携宾从,登揽其上。郡之山川形胜,瞭如聚米;俯瞰万瓦鳞次,茅檐疾苦,日在目前。

谢启昆撰《重修北楼记》(1781)

刻谢朓诗十四首于碑,置北楼下。

《书宣城诗石刻后》:余刺郡一载,自愧日给不暇,坐对敬亭,未尝点笔。古今人不相及,岂不信然?为录宣城诗十四首,勒诸乐石,冀以志绍闻之私。而后之继余守是土者,读公是诗,必有与余同深慕古之怀者也。

九月十日,因丁其太岳母李氏丧卸任。

《内阁大库档案》第017544、032045号,《清代宫中摺件》第403039098、403041834号。安徽巡抚农起奏请在8月24日,本日朱批。

按,《清史稿》卷三五九《谢启昆传》作丁母忧,误。

十月十八日,离宣城。

谢启昆《蛇坑新茔记》:十月十八日,启昆自宣州奔丧返里,偕弟侄辈相得。(《树经堂文集》卷一)

奔丧返里期间,作《豫章沟》《虔州早发》《郁孤台》《瑞露轩》。其中《瑞露轩》注:在南康署,昔启昆与伯兄颖园同受知于县尹秀水葛怀古先生,忽忽三十年,偶过轩头,怀人感旧情见乎词。

乾隆四十七年(1782)壬寅 四十六岁

八月十五日,中秋夜宴亲朋,作《壬寅中秋夜招集弟侄饮苏潭书屋,陈东川宋雨宜在座即席赋长歌邀和作》。

葬母。

《蛇坑新茔记》:先考朝议大夫,暨先妣王太恭人合兆于蛇坑之原,镌制诰于其巅,树坊以表道,筑室三间,守茔人一户,从令典也。鸠工于辛丑十一月初十日,落成于十二月十六日。攻土之工二千五百有奇,攻石之工五百有奇,攻木之工百有奇,土木砖石之费五百缗有奇,广植竹、柏、松、杉、杨柳、冬青。

是地在郭东五里,山中人未识为吉卜也。十月十八,启昆自宣州奔丧返里,偕弟侄辈相得。其地峰峦迥互嶐然而中起,视其土至坚,疑为石。荷锄发之,得土球,其色五,其味甘。遂募夫役具畚锸,不四旬而窆得之。易成之速,若有神者默然相之。非吾先人树德深而食报厚,不能致此也。启昆谨志。

作《训子侄文》(见《树经堂文集》)。

古人行事,计是非,不计利害;今人利害亦不计。国法则曰可以幸逃,地狱则曰何曾眼见,当世之名,后世之责,更所不计,大都图目前受用而已。呜呼!受用二字,若辈何曾解得,今教以受用之法。

世间不过士、农、工、商四等人。以士言之,若能端志一力,积学问,取高第,致显官,守道勤职,上而尊主泽民,下至一命之吏,于物必有所济,仰不愧君父,俯不怍妻子,岂不受用?即做一穷秀才,工诗文,善书法,或称为才子,或尊为宿儒;桃李及门,馆谷日丰,岂不受用?农春耕夏耘,妇子偕作,沾体涂足,挥汗如雨,非老不休,非疾不息,及获有秋,欢然一饱,田家之乐逾于公卿,岂不受用?百工研精殚巧,早起夜作,五官并用,其成也五行百产,一经运动皆成至宝。上之弛名致富,次之自食其力,计日受值,无求于人,不困于天,岂不受用?商则贸迁有无,经舟车跋涉之劳,有水火盗贼之虑,物价之低昂,人情之险易,一一习知,行之既久,一诺而寄千金,不胫而走千里,大则三倍之息,与万户等,次亦蝇头之利,若源泉然,岂不受用?然此皆从刻苦中来也。然则,士之攻书,农之力田,工之作巧,商之营运,正其受用时也。

今也不然,士不士,农不农,工不工,商不商。或席祖父遗业,坐食租入,不数传中落,束手待毙,怨尤交作,忮求并用,不能刻苦于己,惟知刻薄于人。或稍知艰难,则悭吝贪鄙。始而行道涓滴不与,继而兄弟杯勺不分,臂如渴资水饮,不知远挹江河,旁汲井泉,添注瓶罄,惟兢兢守一盂,朝夕注视,是何异欲流之长而塞其源?未有不见其立涸者。间有能自积赀营运,又专用朘削,骨肉相残。譬如种树,伐其根本,虽日剪拂枝叶,厚培土壤,而枯萎速至。乃若人者,方且自鸣得计,以财利可逸获。吾用吾俭,一以当十,钱必丰。视孝友为迂谈。吾用吾吝,入而不出利必聚。一旦运移事异,精疲力尽,昔之所谓卧枕无忧者,今则一筹莫展。斯时即低声下气求助于人,而人必将以汝之所以待人转而待汝矣!

鄙夫野死,谁其惜之,若辈并图受用,竟至大不受用。不受用,国法所不及,而严于国法;地狱所不加,而惨于地狱。孰得孰害,何去何从,亦可幡然悟矣。汝等索居,寡见闻,又鲜友。习俗移人,贤者不免。如行烂泥中,行一步,拔一步,须立定脚跟,稍懈则倾陷,不得出矣。俗之熏人又如室中烧恶草,衣带皆臭,行人过之皆掩鼻而其人自己不知,岂不可叹。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韩子曰:食焉而怠其事者,必有天殃。余每读古人书,与作人行事相感触,不觉面赤汗下。今将有远行,书此以告诸子,且用自警省焉。

作《家庙条规序》,全文:

古者大夫士皆有庙。国朝之制,庶人行祭其高曾,而品官皆得立家庙,所以广仁孝于天下,恩至渥也。我谢氏自明弘治间居南康,迄今数百年。虽享祀以时,苹蘩岁荐,而祠田未广,典礼缺如,心甚恧焉。启昆备官内外阅二十年禄俸未敢自私,谨遵先大夫朝议公命,置租田一百五十石有奇,为祭扫之用,市房七所,每岁取租息为修葺之资。复与族众佥定规约,俾世世子孙永为法守。仰瞻榱桷,无忘入庙生敬之文,洁尔蒸尝,庶免无田不祭之叹。

为侄孙作字说。

《品如字说》:侄孙振玉,字以品如,说白驹之卒。章品,莫贵于玉。如者,必有不相如者也……

《中华谢氏总谱 江西赣南联谱南康分谱》载:振玉,学仪长子,字品如,郡增生,生于乾隆丁亥二月,殁于道光辛巳年五月。

为内侄作字说。

《李怀止字说》:内侄曰钦,字曰怀止。

为王孺人作像赞。

《李大姑王孺人遗像赞》全文:

启昆初婚,御轮之日,拜大外姑于庭,鹤发飘然,目光炯炯如盛年,时年已八十,距大外舅之殁,垂三十年矣。其后食于外舅家,大外姑在坐,尚健饭,色笑温如,朝夕亲纺绩,有古敬姜之风。余虽不及见大外舅,而大外姑之所以相夫子,勤内政,于此可想见也。

己卯冬,余承随伯丈镜亭先生计偕入都,述大外姑懿行,益详。时先生、伯兄早即世,仲兄暨四弟咸侍膝下。外舅,其季也。先生汲汲以违色养为忧。及不第,归为母称九十觞,未达里门而讣闻。

明年,余自翰林假归,属题木主。展像拜,泣不自禁,忽忽二十有一年矣。

今自宣州守奔丧返里,诸丈皆殁,惟先生归岿然独存。方从兴国广文告归,适慈像毁于火。先生重摹,而装池之,命余为赞。余追念大外姑之阃德,感数十年姻旧之谊,不敢以不文辞。

赞曰:懿彼名媛嫔名门,夙娴内则协苹蘩。春秋九十归其根,鸾封下贲荷纶恩。哲嗣至孝老弥敦,事死事亡如生存。瑶环瑜珥蔚诸孙,岁时罗拜奠椒尊。昆附丝罗亲鱼轩,传以彤管永无谖。

作《夫字叠韵诗跋》。

为岳父母作像赞。

《外舅李淡初先生暨外姑王太孺人像赞》全文:

外姑之殁,岁在己卯。启昆时客豫章,及归,泣拜其遗像。逾年,余官翰林。外舅偕余眷北行,居二载,卒于京邸。余夫妇视含殓,图像以榇归其家。越十有七年,内弟干云摹二像合为轴,属某题其上方。

窃念外舅姑视余如子,而余自捷秋闱至备官于朝,外姑不及见,外舅虽及见,而淹忽以殁。数千里外不得同其荣乐,此某所为展轴欷嘘欲绝者也。顾惟外舅绩学弗彰,外姑性婉懿,相夫子以德行,诸子皆能自殖,以成未竟之志,诸孙林立,亦可无憾于九京矣。乃屑涕而为之赞曰:伯鸾之德,配以孟光。昔举鸿案,今奠北堂。诗书手泽,子也克昌。冰清如在,甥也不忘。

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卯 四十七岁

十月初四日卯时,次子学崇出生。

学崇字仲兰,号椒石,国学生,嘉庆庚申恩科举人,壬戌进士翰林院编修,戊辰科会试同考官,历任河南归德开封等府知府,钦命河南开归陈许河务兵备道署河南按察使,诰授中宪大夫,晋赠通奉大夫。殁于道光壬寅年七月十二日寅时,享年六十,葬新建大山。

十一月十八日,至杭州西湖,作《癸卯十一月十八日冒雪至西湖》。

十一月二十日,至杭州龙井、灵隐寺,作《二十日游龙井遂至天竺灵隐寺由南屏而归》。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 四十八岁

春,过南昌。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载:甲辰春,余过南昌,读谢太史蕴山《题姬人小影》诗而爱之,已采入《诗话》矣。

三月二十六日,蒋士铨与袁枚到访香云书屋。

《挽蒋心余先生八首》注:去年三月二十六日,先生与袁简斋先生集余香云书屋赏牡丹,先生以笔代舌,欢赏竟日而罢。今牡丹开而先生逝矣。

《清史稿》之《谢启昆传》:复遭母忧,服阙,称病久不出。

《树经堂文集》载:作《以牡丹酥饷友人启》。

乾隆五十年(1785)乙巳 四十九岁

作《挽蒋心余先生八首》,注:先生病笃索藏园集置枕面,余无所言……先生存日命余书“离垢方丈”,悬于寝榻。

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 五十岁

七月,翁方纲来信并做苏潭歌。

《寄和翁覃溪师苏潭歌》注:诗作于丙午又七月,时有夫子典试西江之信,既而不果,故末段及之,越两月而有视学,此邦之命诗若有识然。

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 五十一岁

二月初五日戌时,三子学坰出生。

学坰字牧之,国学生,山西司员外郞,浙江司郎中特授广东潮州府知府钦命河南粮储监法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殁于道光辛卯年四月廿日巳时,葬新建乡北山子山午向兼壬丙。

春,至杭州。

《后乐园记》:余自癸卯家居,丁未之春,曾一至武林,爱其山水,窃计他日得守杭州足矣!

《丁未春日重游浙江云林寺》。

《凌仲次先生年谱》载:覃溪先生督学江西,以书招佐衡文,遂于三月初自板浦起身,时南康谢蕴山先生启昆,为扬州太守,覃溪先生房首也,一见遂定交焉。

《凌仲次先生年谱》载:五月同舟至南昌,客学使署,佐阅南昌府生童卷毕,移寓谢公所。时铅山熊蔚亭太守枚、临川李进士宗澍、东乡吴秀才嵩梁、武进蒋修隅知廉、修竹知节、桐城胡洛君虔诸君咸在南昌。

居南昌苏潭,与胡虔订交。

七月十一日,陪同翁方纲。

《发沙井》:雨后取新凉,江风透葛裳。树阴依北辙,云气起南康。吏有三贤送,诗添二蕴章(林蕴斋、谢蕴山时皆同行)。

七月,翁方纲约游庐山不果。

《宿试院岚漪轩奉怀覃溪师二首》注:前年七月师约游庐山不果,今主讲鹿洞寄宿于此。

八月初,《送凌仲子之河南》。

八月,作《兕觥归赵诗四首》。

九月二日,《九月二日同万伊田熊蔚亭程氏园探桂花》。

九月七日,《重阳前二日得舍弟砥山书诗以报之》。

九月八日,《重阳前一日邀万伊田陈丹山熊蔚亭蒋氏兄弟集香云书屋看桂花即送蒋大湘雪赴都》。

九月九日,《重阳日邀胡雒君朱瑶圃小饮即席口占兼示外甥应三儿子学增》。

秋,始修《西魏书》。

《西魏书》卷末胡虔跋:先生创稿于丁未秋,时虔主苏潭。

冬,翁方纲来南昌居苏潭,至第二年初夏。

《来鹤亭和覃溪师韵二首》注:启昆昔寓钱文敏公京邸翔鹤堂。附录翁方纲元韵注:丁未冬借蓄于苏潭,戊申初夏复还。

乾隆五十三年(1788)戊申 五十二岁

春,南昌知府陈兰森设志局,重修《南昌府志》,延揽谢启昆、胡虔入局。

九月七日,《和万芝堂见赠元韵二首》注:时与芝堂同修南昌郡志,局设南昌县学……同事八人,令弟伊田与焉。

三月初三日,《上巳日万芝堂招同人禊饮东湖拈韵得之字二首》。

四月初七日,《清明后二日邀同人集鸿雪舫看桃花用万芝堂画桃花诗韵三首》。

《苏潭即事四首》注:时刻黄山谷诗集。

《感旧诗五首》,尹文端公继善、刘文正公统勋、秦文恭公蕙田、钱文敏公维城、裘文达公日修。《刘文正公统勋》注:公常以性急为启昆戒;《钱文敏公维城》注:师登第诗平生温饱何求,足毕世声名欲称难。……公京师所居为翔鹤堂绿云书屋,启昆曾假寓于此。

《苏步坊》注:苏潭之名翁覃溪师因此坊而赠也。

秋,胡虔归江南赴乡试。

《送胡雒君还江南乡试》:胡君去秋来,与余数晨夕。并坐苏潭上,题诗画舫侧。披豁皆天真,谈深胜前席。拓跋书千年,豫章志几册。搜讨穷原委,校勘等雠敌。胜迹欣同探,疑义必分析。嗜书如脉望,引我若针石……注:是岁以毛诗取士。

童达清制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在名人层出不穷的民国时代,以美龄为代表的宋氏三姐妹绝对是其中的典型女性代表。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有能力...
原创 最...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个极富争议的人,他既是台儿庄战役最后一位指挥官,又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乡下老人,...
原创 5... 高高的白云山,矗立在朝鲜汉江南。 麦克阿瑟要从这儿进犯,我们的英雄叫他停止在山前。 ——《歌唱白云山...
原创 中...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出境作战,对手还是在世界上称霸多年的美国,因此在出兵之前,就已经引起世...
原创 如... 若是都开外挂来看问题,那么就不应该这么问。应该更直接的问,在秦国和赵国长平大战之时,其他五个国家应该...
原创 升... 前言: 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那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老革命家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
年入600亿,这个宁波人,不止... 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最华人(wcweekly),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原创 上... 前言 刘亚楼回老家探亲,正和乡亲聊天,忽然有位披头散发的中年妇女,跪其面前大哭:“刘司令,你可要为我...
原创 他... 红军在长征途中曾创造了“四渡赤水”的神话,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红军绝地逢生走出了一条长征之路。很少有人知...
原创 开... 新中国共有十大元帅,叶剑英在其中排到了最后一位,而新中国也有十位大将,粟裕则排在此列之首,看起来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