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资源,当人们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对它的争取就没有停止过。从整体历史发展来看,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可以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随后帮助人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时间一长,土地拥有者在社会中就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在古代,农业发展水平有限,人口和土地的数量直接决定一个家族的实力。一些政权就是在拥有土地之后的基础上更加强大的。比如说三国的各位,为什么偏偏是这三个人呢?从根源上来看,是这三个人最先占有了土地的配置权,如果一直没有土地作为支撑,夺得阵营的可能是其他人,从这方面看,三方体现着经典的土地决定政局的规律。
一、曹魏兴起于北方战乱之中,旧的生产关系被战争清洗,为曹操施行大规模军屯提供了前提,而军屯又让曹魏有了忠实的士兵来源
1.军屯是曹最有力的助手:发展受限,粮食占位
从三方的最初的实力来看,曹并不算是最强的,能依靠的人并不多,需要一直奋斗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看似白手起家的他,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这就是土地,最能带来生产力和人马的物质,有了它,队伍会自觉地被吸引过来。这得益于他之前军屯的经历。
“有所谓军屯者,如汉武,初置张掖,而上郡”。
古时农业发展有限,供给人们生存的粮食也是有限的,好的土地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有了土地就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军队需要的食物量比较大,依靠专供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所以自发到野外开垦是他们的重要内容。人数多,劳力强,队伍所到之处,往往能预留出很大面积的土地。
在他治理的范围内,百姓可以拥有相对自由的土地,规划好的土地面积被固定的人口承包,这对当地人而言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的大好事。只要肯付出,辛勤耕种就能换回大部分属于自己的粮食,水涨船高,魏方也将储存大量的粮。
得到民心和坚实储备的曹军自然成为分羹的候选者。他较早地实行土地制度,为的就是刺激人员的生产力。为长期备战状态下的队伍提供充裕的物资。地基稳固之后,他的阵营有了更大的优势,在和其他人较量的时候,有可以抗衡的资本。
2.土地特权叠加个人智慧使其所向披靡
当时各路英雄争先抢夺地位,能排上号的一定是手中有资源的,土地是最好的衡量标准,它是进入排名榜的门槛。经过第一道筛选之后,接下来就要考验一个人的能力了。
曹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谋略,他将身边的人和事都牢牢地掌握在手中,经过仔细编排,让很多事情都在自己的计划内进行。他有无限的智慧,而且能用最深入人心的语言和技巧去打动人,在他的诉说之下,上一秒是敌人,下一秒可能就入了他的麾下。
当时北方地区,能和他一决高下的人并不少,而且对方实力远远超过他,这就到了比拼智慧的时候了,以少胜多是他的代名词。在坐稳王座以后,他没有忽视当年为他打下根基的土地,采用适合北方地区适用的制度来进行耕种,同时没有忘记增收一定的税务,让行进中的队伍没有后顾之忧。
二、蜀国在政治上依靠荆州派压制当地人,在土地制度上施行军屯和世家豪阀控制土地并行的策略
1.以土地为基础,所处位置绝佳
蜀所在的区域相比其他地区而言平原面积较少,便于耕种的土地并不是很多,这些资源在该地区非常珍稀,所以统领者把土地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私人的概念。但是对于一部分功勋卓著的人来说,他们可以得到土地方面的奖赏,这对个人来说无疑是最高的荣耀。
家族为了维护这样的荣誉,一般会更加效忠于上级,土地在用心维护之下能得到更好的拓展。不过这样的制度会限制很多百姓劳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开垦荒地的现象可能会出现,国内可利用的土地会跟着增加,但是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国家的利益。
“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取得绝佳的地理位置最重要的是能占有肥沃的土地,并且能依靠十字路口在很多征战中占得先机。地盘抢夺是当时的大集团们喜欢玩的游戏,并且愿意搭上身家性命。
好的土地是各家眼中的肥肉,他们深知这些资源对各自意味着什么。农业的兴盛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安全感,相比夺得最终席位而言,这是最实际的利益。
2.领土似人之皮肤:三家守卫
三家在长期的僵持之中,对边角区域十分警惕。三者在同一片土地上紧紧相邻,难免会发生碰撞。对各家而言,守卫好自己的土地就像保护好自己身上的每一处皮肤一样。国土的大小是他们称霸路上的展示旗帜,代表着至高的荣耀。一小片土地能供养更多的生命,农作物,动植物和人一起在这里共存。
生机勃勃的活力给常年紧绷的国家带来一丝丝的慰藉。起初因土地受人拥护的人,此后一辈子的使命都将为土地事业奋斗。
它能带来更多的人口,兵力也将跟着增加,国防力量也会随之提高,对外的战斗力会让人害怕。三方守卫的土地,代表着各自所拥有的资源和权力,是最能满足人心的东西。
三、吴国远在江南,受到战争的破坏较小,土地大多掌握在世家手中,这促使吴国政治不得不依靠于世家联姻,力量不能集中,自保有余,进取不足
1.先天条件优良:历代耕于江东
和前两者相比,孙家的世世代代都在为江东地区努力。他们的所拥有的土地一直都保持完整,上面孕育出来的最高权也在不断传承。孙不需要经过常年的奋斗就得到了坚固的土地,在这里生活的居民,每天都在创造财富,内部系统相比其他地区更加完善。
在土地的下分方面,这个地方一直按照世袭的方式分配。武将们占据比较多的资产,在得到土地之后,他们可以在不触犯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做土地的最终经营者。
在战乱的年代,这样做不仅可以安抚大将们的心,助吴地取得更好的成绩,还可以让本地区的农业拥有稳定的产量,这种制度让吴可以长期和另外两地抗衡,并成为他们心中永远不可忽视的力量。
2.历史相似:各据一方,互相制约
三者以土地占据形成自己的基地,各自在土地方面的掌控力足够强大,决定了势力的拥有者不是其他人所能代替的,也没有第四个或者第五个人来一起瓜分。三者拥有的固定区域,让地图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安置的妥妥当当。在这段历史之前或者之后,一个朝代在走向衰落的时候,往往是地方上的土地被强大势力分割。
天下的每一片田地原本有各自的主人进行耕种,当君主出现的时候,他需要加紧收集这些资源,但是又不能缺少耕种的人。
最终形成了全部由农民劳动,但是大多数成果归君王所有。耕种的人只能拥有少量的食物,还要长期受官方的劳动和成果的压榨。如果社会一直按照这样的运行方式进行下去,就很难发生时代更迭的事情,但是社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将进行的十分缓慢。
地方上的一些势力在满足贪欲的过程中,把目光转向了劳动者手中的土地,他们强硬地占有,最终果食大部分归自己,一部分归国家,佃农们获得比之前更少的一部分。
强势力为了得到更多的成果,同时又能瞒过政府的眼睛,就用非法手段逼迫劳动者。当手中的资本一点点变大时,他的实力渐渐地能和王进行抗衡。
君主本来可以体现权力和实力的土地正在转向地方势力的手中,当他反应过来时,对方已经变得十分强大。这样的对手越多,最高的位置就变得岌岌可危。最终拥有更多土地的人可能成为他的替代者。
从这方面来看,古代权力的更替,势力的大小,在于他们手中拥有土地资源的多少。
古代的土地之所以有这样的魔力,和当时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工业没有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想要有吃有喝,必须付出相对应的劳动,劳动人口有限,优质的土地更是有限的,所以拥有更多土地的人,最终成为了王者。
历史上的欧洲人,同样把土地看得十分重要,是人们极力占取的物质。它给主人带来丰富的经济作物,被换成金钱的时候,世代的资本正在积累中,当社会有新的发展时,老一辈的资本者可能就变成了新的执政者。
当工业化深入到农业的时候,产值已经不和人们的资本能力发生直接的关系,而是在固定的范围内供给。
结语:
不同时期的土地资源和权力有着不一样的关系,三国时期非常特殊,专制和统一尚未形成,资本在前期有一定的积累,所以最终绝对势力的形成很容易受土地关系摆布。
从历史的发展轨迹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表面现象和最终成果,更能研究出本质因素对社会走向的影响。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事物最本真的面貌,对待新事物会有更多思考维度,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矛盾。
参考资料:
《三国志》
《绵阳通鉴》
《读通鉴论》
《中国通史三国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