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1888字,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前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其中韩信和萧何的命运交织,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令人唏嘘不已。他们都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们的结局却是截然相反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韩信
今天老达子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两位功臣~
韩信立下汗马功劳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后,采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成功夺取了关中地区。在彭城之战中,刘邦遭受失败后,韩信紧急赶到关中,击败了项羽的追兵,稳定了局势。
在平定魏国叛乱后,韩信主动请缨,率领三万人马北上,攻击位于项羽侧翼的诸侯国。韩信连续攻下代、赵、燕、齐等国,并且在雎水之战中,彻底消灭了项羽手下的大将龙且,改变了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
韩信
历史事实证明,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难以最终获得胜利。因为当时项羽的军事能力是最强的,如果不在战场上彻底击败项羽,就无法解决战争。
在刘邦和项羽的最后决战中,当韩信还未抵达战场时,刘邦尽管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却遭到了项羽的重大打击。
刘邦
因此,韩信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那后来韩信为啥会被杀掉呢?
韩信功高盖主,却不懂明哲保身
韩信受到刘邦的重任以后,表现出色,率领军队打败了秦兵和项羽。最终的受益者是刘邦,为了奖励韩信的劳苦功高,他封韩信为异姓王。
虽然韩信本可以享受王爷的待遇,但由于他拥有过于庞大的兵权,导致刘邦对他开始起疑。
当刘邦面临外部威胁时,他试图测试韩信的忠诚,让他去平定一场叛乱,但是韩信却称病不去。这加深了刘邦对他的猜忌,他开始觉得只有除掉韩信才能保住自己的权力。
韩信
然而,韩信对萧何和刘邦都有着感恩之情,他不会轻易背叛他们。但是,如果他们再三逼迫他,他也许会反抗。
相反,萧何是一个理性的人,他明白如果韩信造反,那将会给国家带来灾难,这对他自己也没有好处。因此,萧何决定利用韩信对他的信任,将他骗到宫中,最终让士兵杀了他。
萧何
当韩信咽气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静地说出了“国贼已除”这四个字。
当初坐拥齐赵之地,为何不反?
韩信的强大势力使他掌握了齐赵之地,手下拥有众多精兵。与此同时,刘邦却被项羽困在固陵,处于劣势。最终,刘邦请求韩信出兵,在决定性的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汉朝。
蒯通对韩信的地位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如果韩信效忠于汉王,汉就能获胜;如果效忠于楚王,楚就能获胜;如果自行独立,天下将分成三国。”倘若韩信听从了蒯通的话,可能会提前上演三国的故事。
蒯通
可以设想,韩信自行称王,刘邦无法抵挡项羽的攻势,只能退回汉中和巴蜀地区。那时,项羽将控制孙权的吴地,而刘邦则统治后来刘备所拥有的巴蜀汉中地区,而韩信则坐拥当时最富庶的齐赵之地。
我们都知道,最终三国时代的结局是晋代魏,统一天下。然而,韩信并没有采取反叛行动。
他给出的理由是:“汉王对我非常优待,让我乘坐他的车,穿戴他的衣服,享用他的食物。我曾听说,乘别人的车会担负别人的困难,穿别人的衣服会怀抱别人的忧虑,吃别人的食物会损害别人的利益。我怎么能舍弃义务而追求个人利益呢!”
韩信
这是韩信的借口,我们不能确定这是否是他真实的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韩信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不反抗的决定。
对比韩信和萧何的不同下场
萧何是最早跟随刘邦起义的人,被视为大管家,管理政务,提供后方保障,为刘邦的征战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军械,是其成功的重要支持。
虽然他表面缺乏魄力,但在起义前曾支持刘邦,敢于冒险,深知自己的魄力,在刘邦面前收敛,不喧宾夺主,因此得以善终。
萧何
而韩信的军事才能确实无可置疑,但是上天往往会保持公平。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总会关闭另一扇窗户。韩信过于专注于军事方面,导致他的其他天赋和机会被忽视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韩信早年如此落魄。尽管刘邦与韩信有相似之处,例如都不喜欢种地生产,也不是王公贵族出身,但刘邦却能够“吃喝玩乐”,四处拖欠债务,还让大富豪吕公的女儿追求他。
相较之下,韩信却陷入困境,一开始被亭长的妻子羞辱,即使想要钓鱼充饥也几乎没有收获。要不是那位好心的漂母分给他饭吃,未来的楚王大人可能就没法登上历史舞台了。
韩信
关于韩信的争议,虽然有人认为他死的冤,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性格张扬是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他坐镇齐国,封为齐王,却对刘邦的生死置之不顾,没有回报。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将领,死因也是有原因的。
老达子说
在古代的社会中,许多人都受到了命运的无奈和权谋的困扰。功高盖主一直是一个忌讳,韩信和萧何的陨落也是历史的残酷体现。与他们相比,张良是少有的一个能够善始善终的英雄。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应该以理智和客观的眼光评价他们。#优质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