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老乡进京提出一请求,朱老总罕见发火:这件事你们办错了
仪陇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历史悠久,古隶梁州,西晋中叶置羔羊县,公元502年建仪隆县。唐大历初年,因避讳唐太宗李隆基的“隆”字,改为仪陇县。
仪陇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贤达俊彦宛若星辰,将帅烈士功昭日月,在近代历史上,孕育了三军总司令朱德。
朱德的家在仪陇县马鞍镇的琳琅山下。他的祖籍乃广东韶关,先人从商,清康熙四年由远祖朱仕耀迁徙到四川的广安县居住,生有5子,前四子分别迁居四川的营山、渠县等地,他携第五子朱文先迁至马鞍场镇定居,世代繁衍,至朱德这一辈已是第8代了。
来到马鞍场后不久,朱家便沦为佃农,朱德的父亲叫朱世林,母亲朱钟氏,共生了13个孩子,因家境贫寒,无力全部养活,只留下8个。
1886年12月1日,排行老四的朱德,出生在马鞍场琳琅山下租佃于李家湾地主丁邱川的仓房中,两岁时便过继给无子的大伯父朱世连作养子。
朱老总23岁离家,到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不久加入同盟会,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继而赴德国和苏联留学,1922年在德国由周公和张申符介绍入党,回国后入川军协助革命军进行北伐,曾领导了顺州、泸洲起义。
后到江西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导团,1927年,与周恩来等人一起发动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并与伟人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即红军第四军,朱德担任军长,直至担任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消灭日本法西斯、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人民共和国,立下了赫赫不朽的战功,位列十大元帅之首。
这位从马鞍镇走出、踏上革命征途的仪陇骄子,彪炳于史册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卓越领导人。
朱老总功高而不自傲,位高而不自私,德高而不自显,因此,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无论在他生前还是在他逝世后,仪陇的父老乡亲总以“知恩必报”的传统观念对朱德百般呵护,万分爱戴。
1933年至1935年间,国民党当局实行白色恐怖,对朱家人残酷迫害,有的遭受毒打、囚禁,甚至最后流落他乡。
当时,四川军阀林森不断血洗琳琅山,连朱家祖坟也不放过。一次,敌人挖开了朱家曾祖父、曾祖母的坟,但在敌人走后,乡亲们悄悄地将挖开的尸骨对合好,另移他处安葬。
1949年初冬,解放大军还没有入川,马鞍场人民就在场头立起了“朱德故里"纪念碑。
1951年秋,在土地改革“抽签分田”阶段,马鞍乡琳琅村决定留20多亩土地,准备为朱德修纪念馆。
同年冬,朱老总65岁寿辰,仪陇县派了几位知名人士到北京看望他,并真诚地提出:仪陇县委征求群众意见后,决定把仪陇县改名为“朱德县”。
朱老总听后赶忙说:“我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被打死的普通士兵而已,荣誉功劳应归功于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中央早就决定不能以个人名义改地名,我不能破这个例。”
代表们犯难了,说大家是征得了40万仪陇百姓的同意,请愿书都带来了。
朱老总加重语气:“这件事你们办错了,我委托你们代劳,慢慢做老乡的工作,国家现在最要紧的是发展生产,改变落后的面貌,坚决不能图虚名”。
在朱老总的坚持下,仪陇县没有改名。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马鞍场建修朱德故居纪念馆。馆址选在琳琅村青杠嘴山岗上,占地近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1982年8月1日,由邓公亲笔题写馆名的朱德故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迄今,已接待参观者达200多万人次。
在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众多珍贵的展品,其中有一件令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那是朱老总交纳党费的存款清单:二万零三百零六元一角六分。那是他一生的全部积蓄,分文不留地全部捐缴给了党组织。
看着这张交纳党费的存款清单,朱老总那贯天立地的浩然正气,心底无私的宽广胸怀,立党为公的人生理念,不计名利地位的楷模形象,顿时矗立在我们面前,是那样的伟岸高大,那样的光彩熠人。
大功正气海量心,义胆忠心伟男儿,这就是我们的朱老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