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jiǎn],是战国末期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与战神白起、李牧、廉颇,四人共称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帮助秦王嬴政平定赵国、燕国、魏国、楚国,最后统一天下,建立秦朝。
韩信,作为后辈,历史课本上的名气比王翦更大。韩信与萧何、张良合称汉初三杰,先后获封齐王、楚王、淮阴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韩信帮助刘邦平定魏国、代国、赵国、齐国,击败劲敌项羽,最后统一天下,建立西汉。
熟悉战国和汉初历史的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大将王翦最终也安度晚年,得以善终;反观韩信,大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建立西汉后,韩信最终却背负谋反的罪名,被诛灭三族。
王翦帮助秦王嬴政建立秦朝,韩信帮助刘邦建立西汉,他们二人都是当时功勋卓著、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为何个人结局反差如此之大?
是何原因?
看看他们各自活着的时候都是怎么做的,就全明白了。
王翦这一生:
▲影视剧的王翦形象
王翦祖籍频阳东乡,很早就从军,做了秦王嬴政的军事将领。王翦作为秦国不可多得的领军大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征程中,他和儿子王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公元前228年,王翦率兵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国国君迁,赵国灭亡。
公元前227年,燕国派刺客荆轲刺杀秦王嬴政,不幸失败,由此给了秦国攻打燕国的绝佳理由。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燕国国君喜联合代国国君赵嘉共同抵挡秦军,结果联军最终兵败易水河边,王翦攻下燕国都城蓟,燕国国君喜逃亡辽东,燕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兵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挟兵锋之盛,秦军火速转而攻打魏国,并水淹魏国都城大梁,魏国国君假无奈举城投降,魏国灭亡。
当然王翦将军最精彩并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还要属攻打楚国。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文武大臣,准备商讨灭楚大计。会上,王翦认为必须要60万人马才能获胜,另一位将领李信则声称20万人马足够打败楚国。秦王嬴政过于自信,对李信的话深以为然,于是选派李信和蒙恬率兵20万攻打楚国,王翦一看秦王嬴政不信自己,遂辞职挂印,回了老家。
李信和蒙恬领着20万人马来到楚国,迎面对上了楚国贵族子弟项羽的爷爷项燕统领的40万楚国大军,楚军且战且退,奇袭秦军,最终获得一场大胜。
秦军战败的消息传回都城咸阳,秦王嬴政十分震惊,怒火中烧的同时,急忙赶往王翦老家,亲自向王翦道歉,并答应给王翦60万人马,换王翦挂帅出征。
最精彩的情节上演了。
王翦在率军出征前,向秦王嬴政“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意即向秦王嬴政索要很多豪华宅院、并要求赏赐良田府第给王氏子孙作为产业。大军尚未走出秦国函谷关,王翦又连续上书催促,请求秦王嬴政赶快赏赐良田和府第,据说先后有五道上书。王翦一路走,一路不断的追问部下,秦王答应赏赐我了吗?赏赐的良田和府第给到位了吗?就连部下们都看不下去了:王翦将军,我们这大军还没出秦国地界呢,你就不断索要赏赐,你至于这么心急吗?吃相太难看了,丢人啊,不断要求赏赐是不是太过分了,秦王要是生气了怎么办?
王翦这才缓缓的说,你们啊,还是太年轻。伴君如伴虎,我这么着急的不断索要赏赐,就是告诉秦王,我王翦没有野心,只想要金银财宝、良田美宅,做一个富家翁足矣,秦王他当然也希望我是这样的臣子。你们想啊,秦国整整60万大军都被我带出来了去攻楚,现在秦国都城就是空城,秦王此时最怕的就是我有了野心,万一现在突然带兵反戈一击,杀回咸阳,夺了秦王他的宝座呀!所以我才不断的催促和索要赏赐,就是要让秦王解除对我的疑虑,证明我胸无大志,对我放心啊,要是他不放心我,我就马上没命了。
部下们恍然大悟。
老将出征,果然不同凡响。
秦军到达楚国之后,王翦采取坚壁不出,休养生息的对战策略,项燕的40万大军因人数劣势,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在楚国境内对峙长达一年之久。最终,楚军按耐不住,往东调动,王翦一直等待的良机终于来临,他果断率军出击并大破楚军,项燕也在战斗中阵亡。再一年之后,王翦俘虏楚国国君负刍,楚国灭亡。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同样取得胜利,他也因这一连串的巨大功勋而获封武成侯。王翦的儿子王贲跟将领李信于公元前221年继续攻灭了齐国。
最终,秦国一统天下。
史书记载,秦国统一天下后,王翦非常明智的选择急流勇退,最后得以善终。
韩信这一生:
▲影视剧的韩信形象
韩信祖籍江苏淮安,西汉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家,“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著名典故就是他杰出带兵打仗能力的生动写照。
韩信早年混的比较差,曾经受过淮安当地屠户的胯下之辱,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立志成就一番功业的壮志理想。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点燃了农民起义的舆情后,韩信也投奔行伍,先是屈身项梁,默默无名;项梁战死,他改投项羽,多次献计于项羽,仍不受重用;刘邦去了四川,他又改投刘邦,做管仓库的小吏,还是不得志。机缘巧合之下,他通过滕公夏侯婴结识了萧何,萧何通过与他的交流,认定韩信有大才,暗暗称赞。刘邦当时被项羽封为汉王,在跟随刘邦大军去汉中驻地的路上,韩信认为自己在刘邦军中一直不得志,索性悄然离去,准备另投明主。萧何得知后,马上追赶,请求韩信留下,并努力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从而创造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立即献计于刘邦,制定大战略,大军出汉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袭占关中,还定三秦,并准备向东与身在徐州的项羽争夺天下,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正式爆发。
韩信由此开始了他传奇的带兵神话历程。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大军出函谷关,一路降服各路反叛人马,进逼徐州,不料在徐州被项羽大败。韩信率军支援,与刘邦会师于河南荥阳,成功击败项羽军队,稳住阵线。
刘邦在徐州兵败之际,之前降服的人马见势复叛,韩信带兵征讨,所向披靡,很快击败魏豹,收复魏都安邑,平定魏国。又率兵转移北上,击败代王陈馀,活捉代国丞相夏说、平定代国。这一行动从侧面战场有力支援了刘邦大军的正面阵线。
之后,韩信与张耳共同领兵进攻赵国,双方军队在太行山井陉口对垒。韩信采用哀兵之策,背水为阵,诱使赵国军队倾巢冒进,最终成功大破赵军,活捉了赵王歇,平定赵国,并成功将赵王智囊人物广武君李左车招入麾下。不久,他采纳李左车的计策,没有先行发兵,而是改派使者去燕国劝降,燕国听到消息就立立刻投降韩信。韩信兵不血刃,平定燕国。
燕国平定之后,韩信领兵向齐国进发,在得知刘邦已派说客郦食其说服齐王田广归顺刘邦的情况后,仍然发兵进攻齐国都城临淄。项羽派遣大将龙且与齐王田广统兵20万共同对抗韩信,因龙且急于建功,并且轻视韩信,最终龙且战败被杀,齐王田广逃走但不久也被杀。到公元前203年,韩信彻底平定齐国全境。
此时,韩信达到了他个人攻城略地建功立业的巅峰状态。恰恰就在此刻,他向刘邦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这个要求,为他最终的人生悲剧埋下隐患。
什么要求?
他要求刘邦封他为齐国的代理齐王!
刘邦当时什么情况?
正被项羽大军紧紧围困在河南荥阳,万分紧急之下,韩信却要求封自己为代理齐王?!
作死!
这是赤裸裸的要挟!
你不封我王,我就不救援!
你看着办!
刘邦什么反应?
当然怒火中烧!革命关键时刻你韩信想自立为王?!要挟我!太过分了!
幸亏智囊人物张良和陈平劝阻刘邦:目前我军形势不利,你就答应他,稳住他,以免激反了他,最终刘邦改口封韩信为齐王,催促韩信领军前来救援。对面的项羽也派人游说韩信,让他背叛刘邦改投自己,韩信深思过往在项羽军中不得志,改投刘邦后最终官拜大将,建功立业的历程,遂婉言谢绝了项羽,表明了永不叛刘邦的意愿。
后续的故事就耳熟能详了,刘邦依据张良的计谋,调动韩信、彭越、英布等40多万大军从北、南、西三个方向进逼项羽,并最终彻底的在垓下将西楚霸王,一代枭雄项羽击败,项羽自刎于乌江边,楚汉争霸以刘邦的最终获胜而结束,刘邦也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之主汉高祖。刘邦当然记住韩信做过的恶心事,项羽一死,刘邦亲自前往韩信军中,收了他的兵权,改封为楚王,调他去江苏邳县去了。
西汉建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为了大汉江山永固,刘邦开始对各位功高震主的异姓王动手了。韩信先被贬为淮阴侯,刘邦再用“伪游云梦泽”的办法,诱捕了他。最终,在吕后和萧何出面下,韩信以谋反的罪名被杀于长乐宫钟室,并被诛灭三族。
可惜可惜。
二人的对比:
二人都是各自那个时期统兵征战、平定四方的杰出军事家,也都建立了不世之功。
王翦帮助秦王嬴政平定赵国、燕国、魏国、楚国,最后统一天下,建立秦朝。
韩信帮助刘邦平定魏国、代国、赵国、齐国,击败劲敌项羽,最后统一天下,建立西汉。
为君主建立功勋方面,二人简直一模一样,不分高下。
但是,二人在为人处事、君臣之道的细节处就看出极大差距了。
王翦出征楚国前向秦王嬴政索要财物赏赐,其实一个无比明智的策略,既保住了自己和全家老小的性命,还得到了秦王赏赐的实惠,实乃一举两得。王翦陪伴秦王嬴政多年,对君臣上下关系的拿捏非常到位,懂得识大体,知进退,最终也安然得以善终结局,他确实是个高人。
反观韩信,功高震主,恃才自傲,锋芒毕露,被贬后心存怨念,心里滋长不满和谋反之念。既然决定谋反,却又谋事不够周全,一连串的昏招。他的人生悲剧就从他平定齐国,并索要代理齐王的封号那一刻就注定了。刘邦是什么人?市井长大的骨子里的老滑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何况刘邦也不是君子,他亲爹要被项羽威胁扔进大锅煮死,他反而说煮好了分我一碗;为了逃命,嫌马车上人多跑不快,一脚就将儿女踹下车。当初冲锋陷阵尚需要你韩信,我刘邦忍了;现在和平了,不好意思,必须秋后算账,因为你进了我的黑名单!
韩信被杀之时,仅35岁。
王翦呢,史书推算,王翦高寿,估计在70岁左右。
结论:宁学王翦,别学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