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厨师回忆邓小平家特色菜:攒一周的剩菜做成杂烩菜
创始人
2025-07-07 12:06:04
0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新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领头人,我们熟悉的邓小平,是在重大会议上侃侃而谈的领导人,是出访各国时魅力突出的“邓旋风”,是民众眼中平易近人的革命家。

这些身份,都汇聚成了一个完整的邓小平,那么,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邓小平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曾经在邓小平家中担任过厨师的管建平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面对镜头回忆起了自己眼中的邓小平,其中着重提到,邓小平在饮食方面几乎没什么要求,一点也不挑食,做什么吃什么。

只是非要说有什么喜欢的,就是喜欢吃家乡菜,作为地道的四川人,饭桌上的邓小平也可以说是无辣不欢,但是在邓小平家里,吃饭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能浪费,根据管建平的回忆,邓小平家的特色菜是攒一周的剩菜,做成杂烩菜。

无辣不欢,杜绝浪费

管建平事实上是地道的淮扬菜的厨师,初到邓小平家中时,他还曾担心过自己做的菜会不合领导的口味,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邓小平的饮食习惯相当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挑食的地方,除了动物内脏不怎么吃,其他东西都没什么挑剔的。

唯一的不同,就是喜欢吃辣,因此,那时候管建平做的大部分菜里面都会加一些辣椒,这样也能让邓小平吃得过瘾一点。

当然,尽管邓小平很喜欢吃辣,但也不是说吃什么都要放辣,管建平作为淮扬菜的手艺人,也曾给邓小平做过几回淮扬菜,例如狮子头,大煮干丝等等,这些菜后来也成为了邓小平比较中意的菜品。

事实上,很多人都会觉得像邓小平这样的领导人,在饮食方面一定会特别讲究,然而根据管师傅的回忆,其实在大多数日子里,邓小平家中的一日三餐和普通群众也没什么不同。

早上也就是馒头稀饭就咸菜,偶尔可能会吃面条,中午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也是四菜一汤,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吃饭,晚饭也是如此。

只是有时候吃饭的时候,邓小平也喜欢喝一点酒,但是也绝对谈不上贪杯的程度,通常也就是两小盅的量,除此之外,令管师傅印象最深的就是邓小平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了。

据管师傅回忆,邓小平对伙食的要求不高,但是时常叮嘱管师傅千万不能做多,以免浪费,就是有时候中午的饭菜吃不完,邓小平也不许扔掉,而是让管师傅留到晚上热一下接着吃。

当时管师傅还劝过邓小平,说经常吃剩菜会对身体不好,但是邓小平却严肃地跟他说,“以前苦的时候,剩菜都没得吃呢,大家的身体哪里不好了。”管师傅无奈之下,只能听从邓小平的指示,没一点一滴的饭菜都不浪费,哪怕就剩一些油汤,邓小平也会让他用来做个杂烩。

后来因为邓小平的工作越来越繁忙,经常没有时间在家吃饭,管师傅也只能尽量减少菜的份量,这样才不会造成浪费。不过尽管如此,家中时不时地还是会有一些剩菜留下,但是这些剩菜从来没有被浪费过,一顿吃不完,下一顿接着吃。

而同样曾经担任过邓小平家中厨师的刘树斌曾经说过,邓小平家人一贯待人亲善且平易近人。曾经给予了他许多的帮助。而这一家子的人都很是节俭,平时吃剩下的剩菜,邓小平也舍不得扔掉,而是叮嘱攒起来。

有时候,攒着攒着,剩菜就攒了一周的分量,然后做成杂烩菜,邓家一大家子还是津津有味地吃着。

或许很多人看来厨师是邓小平家中的服务者,但邓家人并不这么看,邓家对待厨师们的尊重和亲善,以及邓家一大家子平时的为人与真诚,都令厨师们看在眼中,记在心中。往后回忆,众人才能感受到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邓家的优良家风。

宾馆服务员回忆,邓小平教导孩子不留剩菜

当然,除了管师傅的回忆,邓小平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还留在很多人的心里。

比如说1973年,邓小平出访武汉的时候,下榻在当地的东湖宾馆,而根据当时曾经在东湖宾馆工作的服务人员回忆,邓小平入住东湖宾馆的那段时间,几乎没有因为生活习惯向工作人员提过任何要求,在饮食方面更是如此。

当时东湖宾馆的负责人知道邓小平是四川人,但是宾馆里的厨师会做的都是湖北菜,还曾经一度感到有些手足无措,生怕不能令领导满意。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工作人员还没有主动提这件事的时候,邓小平就让工作人员告诉宾馆负责人,不用搞特殊化,有什么吃什么,没有那么多讲究,东湖宾馆的负责人听完这话,这才放下心来。

除此之外,根据当时东湖宾馆的服务员方思娥回忆,不仅在饮食方面,还有其他生活习惯方面,邓小平都没有提出过什么特殊的要求,唯一再三强调的就是不要搞特殊化待遇。

后来在1980年的时候邓小平又一次到了湖北,还是下榻在东湖宾馆,只是这一次,他不是孤身一人,而是带着家人一起来的湖北。

每次在饭快要吃完的时候,他都会教导孩子不要剩饭剩菜,一定要“光盘行动”,不仅如此,根据工作人员回忆,邓小平的孙子们从小就被教导不挑食不浪费的饮食习惯,因此,无论在哪里,那几个孩子都始终记着爷爷的教导。

好的家风可以成为家族传承的至宝,使得家中的晚辈受益匪浅,而邓小平的家风就是“杜绝浪费,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

管师傅在邓小平家中掌厨期间,曾经和邓小平的家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和他们朝夕相处的人之一,他对邓家人的了解可以称得上是非常之深了,在他看来,无论是邓小平还是他的家人,在生活习惯上来看,都不像是一个领导人,更像是一个普通的人民群众。

体贴下属,爱护人民

如果说艰苦朴素,杜绝浪费是邓小平对自身的要求,那么不给下属添麻烦,不搞特殊化待遇,也是他的处事原则之一。

几乎所有在邓小平身边工作过的工作人员都说,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邓小平都会特别体贴身边的工作人员,凡是自己能做的事情都不会让下属代劳,甚至有时候委屈一下自己也不会麻烦下属。

比如说,凡是在第二天需要出席重要会议的时候,前一天晚上邓小平在睡觉时都会给自己准备一个头套戴在头上,这样就不会弄乱发型,也省得第二天负责给他打理发型的工作人员多费心力。

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发生在邓小平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曾经和妻子卓琳在聊天时说过,“领导干部只是一个工作岗位,不是让人服务的。”

正是因为邓小平始终坚信这一点,所以才事事都尽量亲力亲为,这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情不自禁地感叹,邓小平对下属的体贴有多周到。

除此以外,邓小平对人民群众也是非常爱护,每次在走访人民群众时,遇到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他都会嘱咐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的工资来购买一些粮食或者生活用品给群众送过去。

晚年的邓小平辞去了身上的职务之后,开始像普通老人一样过上了退休后含饴弄孙的惬意生活,然而尽管如此,他却始终保持着工作时一贯的艰苦朴素的作风。

在教育晚辈时,也是如此,当时负责邓小平生活方面的工作人员曾经不止一次地建议他吃一些补品,但是都被邓小平一一拒绝,除了偶尔的时候,他会吃几粒维生素片,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吃过任何保健品。

工作人员说,邓小平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锻炼身体,比吃任何补品都有用,而事实上,辞去职务后的邓小平身体素质比同龄的很多领导干部都要好,连感冒都很少有。

战友亲人来探望他时,都曾说过他的身体素质比一般人好,而通常听见这样的话,邓小平总是哈哈大笑,开玩笑地说,“因为我有最好的补品啊!”

大多数人了解到的邓小平是那个敢于突破桎梏,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人,然而生活中的邓小平,却把自己看作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即使身居高位,也从未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境地,正是因为如此,他平易近人的领导作风才一次又一次为他赢得了来自各国的尊重。

不只是在国内,甚至在很多邓小平出访过的国家,他的魅力都是惊人的。很多国家的人民都曾被邓小平身上所表现出的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从而开始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思想感到好奇,因此可以说,邓小平不仅是我们的领导人,更是中国的一张名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王毅:嗅着历史的味道 作者:王毅 来源:西部散文选刊 20世纪90年代末,央视推出的探索与发现栏目就是一块磁铁,深深地粘...
原创 被... 一个朝代的史书,通常都是下一个朝代进行撰写的。明朝时期的史书也不例外,明史是由清朝撰写的,但是在历史...
原创 毛... 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缔造者,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和影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百年后的人看我们今天的照片又会是什么样的感慨?看吧,真正的清朝...
原创 强... 这位是中国历史书上大书特书的一位女中豪杰,她被明朝尊称为三娘子,因为她的努力,促进了蒙古与明朝的和平...
原创 此... 前言: 在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谁能从一介小卒一路攀升至朝廷重臣?谁又能在刀光剑影中屡建奇功,却又在政...
原创 改... 严格来说,桂陵之战虽然给后人留下了“围魏救赵”的最佳战术模版,但对当时的天下格局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原创 我... 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是“暴君中的暴君”,唐太宗则是“圣君中的圣君”,两个人的评价可谓天悬地隔。但是其...
“戈壁夫妻”扎根大漠18年守护... 7月16日,张吉全和闻春瑜夫妇沿着汉长城巡护时加固防护栏。 玉门关外,大漠戈壁,汉长城遗址巍然屹立,...
原创 蒙... 文 / 子玉 灭掉金国成为北朝的蒙古进一步灭宋将江南并入蒙古的版图是历史的大势,但江南却并不利于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