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0年10月4日,正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举行干部会议的彭德怀,突然看到一位来自中央干部厅的同志走进会场来到他的身边,俯下身自小声对他说:“毛主席请你立刻到北京开会……”
奔赴北京,老将出征
1950年10月1日,远在西安的彭德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庆祝大会。
就在当晚彭德怀以西北军政委的名义举行了国庆宴会。宴会上,彭德华在干部面前讲话说:“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有了空前的大团结,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勇敢而勤劳的中国人民,一定会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而也就是在全国人民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当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朝鲜进犯。
此时此刻,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数个国家的35万士兵拧成一股绳集结在韩国和朝鲜的边界,麦克阿瑟借着广播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发出最后通牒——放下武器,停止战斗,无条件投降。
当天夜里,毛主席就接到了金日成、朴宪永的联名求援信。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
……我们一定要决心克服一切的困难,不让敌人把朝鲜殖民地化与军事基地化!我们一定要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为争取朝鲜人民的独立解放民主而斗争到底!我们正在集中全力编训新的师团,集结在南部的十余万部队于作战上有利的地区,动员全体人民,准备长期作战。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果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望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10月2日,毛主席就此事匆忙地召开了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中国是否对朝鲜进行军事援助的问题。
此时的朝鲜已是危在旦夕,毛主席在会议上长话短说,力主出兵朝鲜,而因为第一候选人林彪托病推辞入朝指挥作战,身处西安的彭德怀不得不临危受命担此重任。
1950年10月4日下午4点,一架自西安起飞的飞机在北京南苑机场平稳落地,机上没有任何乘客,只有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迅速走下飞机,坐上中央特派的黑色轿车,匆匆驶向中南海。
争吵,争吵,争吵,在彭德怀推门进入中南海颐年堂的时候,中央的各个领导就已经因为出兵朝鲜的问题而吵得不可开交,两方谁也不肯让步,各有各的道理,意见相悖僵持不下,说得就是这样的情况。
彭德怀的推门而入似乎并没有对争吵的双方产生任何影响,而嗅到‘硝烟味道’的彭德怀也十分识趣的找了个地方坐下,也不发言,也不表态。虽然他的内心是更倾向于援助朝鲜的。
晚上,在北京饭店的卧室里,来回渡步的彭德怀神情严肃。此时四下无人,寂静空虚,但是彭德怀的内心却一片焦急。
向朝鲜出兵是个紧急的问题,也是势在必行的问题,彭德怀是认同毛主席意见的,但在上午的会议里,却是以出兵派的失利而暂且休会。
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彭德怀没有任何想睡的意思,他在脑海里不停回想着上午毛主席说过的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在心里彭德怀把毛主席的话反复念了几十遍,品味着其中的意思。确实如毛主席所说,美国意图占领朝鲜,进而压迫台湾,如此既可以威胁东北地区又可以威胁上海等沿海城市。
美国的野心是摆在台面上的,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没有哪个国家是懂得节制的,只要肚子里能装得下,他们就不会考虑会装下去的是什么东西,有多少东西。
所以绝不能向美国做出让步,因为让出一步就代表还要再让出无数步。既然美国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我们就只好把他的野心打回肚里。
10月5日上午,在邓小平的接待下,彭德怀来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在书房里毛主席提出了拟任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官在朝鲜作战的建议,向先征求他的意见。
“我这个人的脾气你很了解,请主席放心,我服从中央决定。”听到彭德怀的保证后毛泽东深吸一口烟说:“还是你老彭在中央为难之时,坚决支持和服从中央的决定,现在,我可以放心了。”
10月5日,政治局会议讨论出兵朝鲜,彭德怀率先发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所以,我们这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就在彭德怀坐下之后毛主席又跟着补充说:“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意践踏而置之不理。唇亡而齿寒,户破则堂危。”
会议上的反对出兵派看到这‘一文一武’坚定的决心,只能同意出兵朝鲜。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对彭德怀说:“军易得,一将难求,你这个彭老总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就这样时年52岁的彭德怀元帅,为了国家和民族不受威胁,重新穿上军装,跨上配枪,临危受命出征他乡。
临战前夕,依依惜别
出征朝鲜打的不只是南韩,还有美国、欧洲等部分国家的作战部队。所以胜利的天平最终会倒向自己还是敌人,是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的。
彭德怀在同意毛主席担任司令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但是对身边的孩子彭德怀却始终割舍不下。
彭德怀虽然一生无子,但是却领养了很多战友的遗孤和自己的侄子侄女。
出身湖南湘潭的彭德怀,早年生活困苦,家中只有兄弟三个相依为命,他的两个弟弟在革命中牺牲留下了8个子女,所以彭德怀一直都把兄弟的孩子当做自己孩子抚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已经结婚的大侄女和在地方工作的大侄子,他把剩下的6个孩子全部接到北京。所以在出征前夕,彭德怀就告诉自己的秘书说:希望侄儿侄女们能请上两天的假期,他想最后再见见他们。
1950年10月6日,在结束一天的军委扩大会议后。(由周恩来总理主持,讨论支援朝鲜事宜)彭德怀匆匆回到了落脚的北京饭店。此时已是晚上,彭德怀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侄女、侄子。
在下榻的酒店里,被孩子们团团围住的彭德怀甚是开心,他俯下身子,看看这个又摸摸那个,轻声地叫着他们的小名。喜悦有之,伤感也有之,眼前的这些孩子还不知道这次见面可能是他们和大伯彭德怀的最后一次见面了。
彭德怀没有说自己将去朝鲜作战的消息,也没有说什么类似遗嘱的话语。只是用不舍的眼光看着他们,叮嘱他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好去建设祖国,要常常给自己的妈妈写信不要让家人担忧,也更不要忘了咱们是革命家庭要时刻为祖国考虑。
彭德怀深知于今晚之后,他将为国家的利益而不得不放弃这份对家的牵挂,他必须和现在的一切进行告别,对现在的一切自内心决绝。
他必须要拿出义无反顾的气势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去和朝鲜的联合国军周旋,唯有如此才可能取得胜利。
美国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在装备补给都落后的情况下,唯有在气势上压到对方才能看到胜利的希望,所以他彭德怀身为司令官必须带头不怕死,不畏死,敢于牺牲一切。
在和孩子们说了很多话后,看了看钟表的彭德怀要求孩子们赶紧休息,不能耽误明天的学习。
此时彭德怀的秘书报告说,自己已经为孩子开了两个房间,可以让孩子到隔壁休息。秘书是一片好心因为他知道,这次,彭德怀和侄子、侄女的见面很可能就是最好一面了,所以希望给孩子留下一个舒适的回忆。
但是彭德怀在听后却十分生气地说:“你怎么随便要房间,这不是浪费吗?你赶快把房间给退掉,就让孩子们和我一起睡地毯上。”彭德怀元帅即便是在奔赴朝鲜战场的最后一刻也不愿意去占国家的一点便宜。
在训斥过秘书后,彭德怀转过身对孩子说:“我们一起睡在地毯上好不好?”
听到能和大伯睡在一起,孩子们纷纷回答说:“好,我们就和伯伯睡在一起。”
深夜的风徐徐吹拂,在北京饭店的一个房间内,彭德怀就带着六个孩子挤在一张地毯上甜蜜的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比孩子早起很多的彭德怀亲自准备了早餐和糖果,在孩子将要离开的时候,他拿出了给每个孩子准备的衣服和礼物,据彭德怀的秘书回忆:“那时候的彭老总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了。”
这天一向没怎么提过要求彭德怀,破例要求和孩子们拍张照片,他和孩子们说:“伯伯要出发执行任务去了,咱们一起照张照片留念吧。”
“伯伯你要到哪儿去?是回西安吗?”
彭德怀看着眼前的孩子,强忍着不舍的说:“很多事情,等你们长大以后就会懂了。”
冒雨入朝,身先士卒
10 月 8 日,毛泽东在中央发布指令,宣布:
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在这份指令宣布之后,一个独属于中国军队史上的专业名词,中国人民志愿军诞生了。
也就在当天,彭德怀乘坐飞机,顶着瓢泼的大雨从北京飞到沈阳。晚上,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领着一众朝鲜官员,在沈阳和彭德怀见面,向这位52岁的老元帅汇报军情,希望志愿军能快速支援。
在送走金日成后,彭德怀立刻召集沈阳东北军区司令部干部,进行志愿军干部会议。会上彭德怀要求根据中央拟定的作战计划,要求全军都做好出国作战的准备。
“这次出兵援朝,我们要决心打赢……各军要日夜加紧准备,在 10 天内克服困难,连夜突击,努力完成出国作战的准备工作。”
10月9日下午,结束会议的彭德怀连饭也顾不得吃就领着东北军区苏联顾问和军区后勤部部长,到办公室商讨由苏联供应的武器装备运输问题和后方供应方案。
10月10日,彭德怀根据在东北的实际情况向毛主席致电,电讯中彭德怀提出了对中央拟定的作战计划的修改。
原拟先出动两个军两个炮师,恐鸭绿江铁桥被炸时,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将四个军三个炮师全部集结江南,待机歼敌。改变原定计划,妥否盼示。目前朝鲜一地还有不少具体问题,须与金日成首相面商解决。拟明日(11 日)经安东前往德川。特报。
看到电讯的毛主席,立刻召集人员进行探讨,第二天就同意了彭德怀的建议。
10月11日,彭德怀抵达安东,和洪学智等人亲赴朝鲜进行观察研究敌军的具体动向,并在返程时,到鸭绿江北侧的渡江点进行实地考察。
10月12日,彭德怀。邓华二次进入朝鲜,并在归来后连夜研究,最终决定兵分三路进入朝鲜,并通知部队要注意隐蔽问题。
晚上正连夜研究战术的彭德怀突然接到聂荣臻的电话:“原定方案有变化!主席令你明日回京面议。”
彭德怀是在当天夜里出发的,所以到北京还是凌晨,马不停蹄的他顾不得休整就跑到了中央。
在见到毛主席后,彭德怀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斯大林临时改变计划,拒绝苏联空军入朝作战。所以朝鲜战场彻底成了中国一国打多国的局面。
10月13日,美国的飞机已经肆无忌惮地在朝鲜上空进行轰炸,此时朝鲜已是濒临崩溃再难坚持的局面。
10月14日,在毛主席、彭德怀、聂荣臻等人进行反复研究后最终决定,哪怕苏联不提军事供援助,哪怕朝鲜战场成为中国一个国家对抗数个国家的战场,中国也要去帮助朝鲜。
10月14日下午彭德怀电令前线:“出兵方案不变。”
10月15日,彭德怀乘坐专机自北京赶回沈阳后立刻就召集了东北局和东北军区负责人,传达中央的命令。
10月16日,彭德怀于安东召开师以上干部动员大会。要求各个军级干部要召开分级动员大会,做好入朝准备,并向战士阐明此次战斗的危险性和严重性。
此次作战和以往不同,美国陆海空三军相互配合,全部是现代化装备,而志愿军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加上异国作战,地理民情不熟,语言不通,而且朝鲜已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部队作战所需物资绝大部分不能就地解决,而要靠国内供应,但是不管困难有多大,也必须打赢这一仗。
10月17日,彭德怀再次接到中央急电:出兵时间,以待周恩来18 日回京向中央报告后确定为宜。
10月18日,彭德怀乘专机去往北京,在听完周恩来总理带了的消息后,最终决定志愿军将于 19 日晚分批入朝作战。
彭德怀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名义,起草了致邓华、洪学智等前线指挥官的特急绝密电文:
四个军及三个炮师决定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晚(19 日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 4 时即停止,5 时以前隐蔽完毕。
10月19日上午,彭德怀回到沈阳,下午抵达安东同时向前线部队传达作战方案以及各部队入朝后的具体行动目标。
10月19日傍晚,雨落狂流,沉云掩日,仅隔一江的朝鲜在炮火和爆炸的威胁岌岌可危,而援助的志愿军部队则整装待发于鸭绿江边,只待出征。
17点3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在下达出发命令之后身先士卒,带着自己的参谋警卫和电台先行跨过了鸭绿江先行侦查。命令身后的25.5万人的志愿军部队,于规定时间的19时进入朝鲜。
志愿军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直抵朝鲜战场。
尾声
彭德怀元帅临危受命,抱着死志带着志愿军战士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同朝鲜人民一起与美帝国主义奋勇作战。
在彭德怀元帅的带领之下,少有败绩的的美军部队被彻底阻挡在了三八线外,不敢向中国、朝鲜再做出任何挑衅。
这一战,打得美国收起了自己的野心,收起了在亚洲的长手长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