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国军将领命名的县城,如今那里发展怎样?
在我党历史上,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也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用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了很多地方,很多县名沿用至今,比如以“志丹县”、“子长县”、“左权县”等。
那么有人就好奇了,历史上出现过以国军将领命名的县城吗?
其实,这个真的有,而且是唯一的一次,它是以卫立煌将军命名的。
卫立煌,安徽合肥人,二级陆军上将。青年时代到广州投奔革命,从孙中山先生的一个卫兵,发际为国民党“五虎将”之一,曾任第1、2战区司令和远征军司令,朱总司令称赞他为“在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大英雄”。内战爆发后,卫立煌弃暗投明,被我党奉为座上宾,后来为两岸统一作出了很多贡献。
“立煌县”的来历
“立煌县”的由来和卫立煌的一次战功有关。
1932年,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向东威胁南京政府,向西直逼武汉、开封,为扑灭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蒋介石集中几十万部队铁筒合围。他指令谁先占领苏区的中心地金家寨,就以谁的名命名新设县。
那时敌强我弱,我军主动撤退,国民党军队的卫立煌第六纵队占领了金家寨,国民政府即将安徽六安、霍山、霍邱三县的部分地区和河南商城县、固始县的部分地区划出,建立了“立煌”县,开始归河南,后归安徽管辖。
在当时,国内以人名命名的县只有两个,一个是广东的中山县,还有就是这个“立煌县”,由此可见当时卫立煌有多受器重。
1936年9月2日,刘邓大军攻克“立煌县”,4日,改“立煌县”为金寨县,以梅山镇为县城至今。
金寨县
其实,抛开卫立煌不谈,金寨县也是著名革命老区,鄂豫皖三支主力红军,其中有两支(红三十二、红三十三)就诞生在这里。在整个战争期间,金寨县先后有十万人参军参战,有近万人流血牺牲,烈士数占安徽省烈士数的1/5。同时这里也是第二大将军县,新中国革命以来,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多达59人。
如今,金寨县下辖12个镇、11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人口68.35万,地区生产总值113亿元。这里毕竟是大别山的腹地,经济不算很发达,直到今年4月份才退出安徽省贫困县的序列。
大家如果到金寨,可以去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看一看,毕竟,如今我们国家的和平和盛世有他们的一部分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