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欧洲中世纪的君权与教权之争,很多人对这个词应该会有有些陌生。但在中世纪的欧洲,这件事情几乎可以说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要戏码。从最顶层的神罗皇帝和罗马教皇,到最底层的封臣子爵与地区主教。君权与教权的争斗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那君权与教权之间,究竟在争什么东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很少有人会深入了解,因此今天本人就用这篇文章,来为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君权与教权之争,我认为争的主要是三点。首先是对人民的主导权,所谓主导权,就是在君权与教权出现分歧时。
人民应该按照谁的命令行事,在人类社会早期,教权高于君权。因为当时的人类是真的相信神明存在,所以教权作为神明在人间的代表,君权无力挑战它。但当人类渐渐不再相信神明存在,或者认为神明不重要之后。教权与君权的争斗,便由君权后来居上。
原因也很简单,君权握有世俗权力,可以动用军队,也可以用财富收买人民。因此主导权之争,最终落败的是教权。君权与教权争夺的第二点,是谁的地位更高。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没有什么确切的定论。原因在于,虽然君主上位都需要教廷加冕,显得教权高于君权。
但同时也有教皇人选由君主授意选出的情况存在,也就是说,有时候教权高于君权,有时候君权高于教权。如果非要取个折中的话,我认为二者实际上是平等的。谁也无法彻底压制另一方,只是权力在此消彼长罢了。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觉得,地位高低有什么好争的?
谁高谁低也并不影响到君权与教权的实际利益,但实际上,虽然地位的高低不影响二者的实际利益,可是却会影响二者的话语权,也就是谁能控制社会舆论。地位高总要强过地位低,哪怕没有实际的好处,君权与教权也不想要放弃争夺地位上的高低。
至于最后一点,这一点其实相当可笑。说白了就是君权与教权互相认为分赃不均,都觉得从人民身上得到的财富,自己应该多拿,而对方应该少拿。如果非要说个谁对谁错,我认为还是应该让君权多拿钱。因为君权的钱会用在国内建设,以及供养军队。
而教权拿到的钱,基本上都用在建设教堂和神职人员的享受上。两种钱的用途对比来看,很明显君权的用途对人民更加有利。但实际上,这也就只是大多数情况,而不适用于所有情况。比如有些教皇心地仁慈,收的钱全都拿来赈济灾民,而不是自己享受。
反过来说,有些君主穷奢极欲,收来的钱都用在自己享受。那还不如把钱交给教廷,所以怎么说呢?我不支持君权与教权中的任何一个,他们争就去争吧。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