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从战国到秦汉唐明都有建造的记录,而在今天长城已经失去了军事价值,但依旧是中国精神的象征之一。
可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否定长城的价值,甚至说长城是"中原王朝"封闭落后的象征,长城阻碍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云云。但凡持这种观点的人,大致是对古代军事没有一点认识的人,因为长城并不是单单指那道墙,而是整个中原王朝北方边防体系,以明王朝为例子,王守仁曾经说过一句话:“大同,辽东,宣府,蓟州,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此言非虚,长城将这些战略要地依次穿连起来,并驻扎军队,形成一个巨大的防御体系――不管喊多少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塞外的那些事实上存在的游牧军事集团(秦汉有匈奴,唐有突厥,明有蒙古女真)的巨大威胁也是不能被忽视的。
我们总是谴责秦始皇修长城耗费民力,殊不知如果没有长城,枉死的人会更多。试问难道仅仅因为院子的大门太贵,大门就不装了吗?为了省下这点钱,怕是有一天,所有的财产包括身家性命都要保不住了吧?
康熙皇帝在长城上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这句话被无数次的引用,说明什么"康熙力图建立一个大中国,比只会躲在长城后的朱明皇帝强多了"云云,然而很可惜这句话完全就是玄烨的马后炮。不说他清太祖到底是不是打的明朝"诸路瓦解"单说明长城的防御对象――蒙古诸部,早就在明蒙战争和明末后金军队的打击下一蹶不振,在崇祯年间就彻底倒向了后金(清),在清入关后更是对中原再无威胁,还用修什么长城?!
赞扬大清的"豪爽开放"情怀的文人们总是选择性忘记了大清的长城:柳条边和苗长城,说来讽刺,千百年来保护了无数生命的长城,居然在此时沦为了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而清朝统治者在其灭亡近百年后的今天,居然被人称赞为"豪爽""开放"真是令人唏嘘不已啊!
长城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军事遗存,它凝结古代中国人民数百年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为了经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理应得到现代人正确的评价。同时我也希望诸位拥有"情怀"的文人们能静下心来去看看史书和事实,不要本末倒置了。